图书介绍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植物界的分门1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
植物的分类法2
第一章 藻类植物4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4
特征4
生态习性4
植物体4
繁殖和生活史5
藻类植物的分门6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7
特征7
分类及代表植物8
生态习性和分布11
经济意义11
蓝藻的原始性和内共生学说12
第三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12
特征12
分类及代表植物13
第四节 绿藻门(Chlorophyta)15
特征15
分类及代表植物15
生态习性15
生态习性28
经济意义29
第五节 轮藻门(Charophyta)29
特征29
分类及代表植物29
特征31
黄藻纲(Xanthophyceae)31
经济意义31
第六节 金藻门(Chrysophyta)31
金藻纲(Chrysophyceae)32
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34
黄藻、金藻和硅藻的亲缘关系37
经济意义37
分类及代表植物38
繁殖方法38
特征38
第七节 甲藻门(Pyrrophyta)38
生态习性40
经济意义40
第八节 红藻门(Rhodophyta)41
特征41
繁殖和生活史42
分类及代表植物44
生态习性46
经济意义47
第九节 褐藻门(Phaeophyta)48
特征48
繁殖和生活史49
分类及代表植物50
生态习性54
经济意义54
第十节 各门藻类的起源、亲缘关系和演化55
第二章 菌类植物57
第一节 细菌门(Bacteriophyta)57
第二节 粘菌门(Myxomycota)60
一、真菌门的一般特征62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62
二、真菌门的分类68
三、藻状菌纲68
四、子囊菌纲77
五、担子菌纲88
六、半知菌纲105
七、真菌门小结108
地衣植物体110
第三章 地衣植物门(Lichens)110
地衣的繁殖113
生态习性和分布114
地衣的分类115
经济意义115
第四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116
第一节 概论116
苔藓植物的特征116
主要特征117
苔藓植物的分类117
第二节 苔纲(Hepaticae)117
分类及代表植物118
(一)叶苔目(Jungermanniales)118
(二)地钱目(Marchantiales)119
(三)角苔目(Anthocerolales)121
第三节 藓纲(Musei)122
主要特征122
分类及代表植物123
(一)泥炭藓目(Sphagnales)123
(三)真藓目(Bryales)124
(二)黑藓目(Andreaeales)124
第四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126
第五节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128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130
第一节 概论130
蕨类植物是原始的维管束植物130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130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30
(一)石松目(Lycopodiales)136
分类及代表植物136
蕨类植物的分类136
特征136
第二节 石松纲(Lycopodinae)136
(二)卷柏目(Selaginellales)138
第三节 水韭纲(Isoetinae)141
特征141
分类及代表植物141
第四节 松叶蕨纲(Psilotinae)142
特征142
分类及代表植物143
第五节 木贼纲(Equisetinae)(楔叶纲Spheno-pinae、有节纲Articulatinae)144
特征144
分类及代表植物144
第六节 真蕨纲(Filicinae)146
特征146
分类及代表植物147
(一)厚囊蕨亚纲(真囊蕨亚纲)(Ensporangiati-dae)147
(三)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ae)149
(二)原始薄囊蕨亚纲(Protoleptosporangiatadae)(紫萁亚纲)149
第七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157
第六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164
第一节 概论164
裸子植物是具有颈卵器的种子植物164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64
特征165
分类及代表植物165
第二节 苏铁纲(Cycadinae)165
裸子植物的分类165
第三节 银杏纲(Ginkgoinae)167
特征167
分类及代表植物167
第四节 松柏纲(Coniferae)(球果纲)169
特征169
分类及代表植物169
我国的松柏纲植物174
(一)松科(Pinaceae)174
(二)杉科(Taxodiaceae)176
(三)柏科(Cupressaceae)178
特征180
分类及代表植物180
(一)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180
第五节 红豆杉纲(Taxinae)(紫杉纲)180
(二)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182
(三)红豆杉科(Taxaceae)182
第六节 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inae)183
特征183
(二)买麻藤目(Gnetales)184
分类及代表植物184
(一)麻黄目(Ephedrales)184
(三)百岁兰目(Welwitschiales)185
第七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186
第七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189
第一节 概论189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189
被子植物分类的原则190
一、木兰目(Magnoliales)191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191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91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191
(二)番荔枝科(Annonaceae)192
二、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192
(一)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192
(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192
(三)云叶科(Eupteleaceae)192
樟科(Lauraceac)193
三、樟目(Laurales)193
四、胡椒目(Piperales)194
(一)胡椒科(Piperaceae)194
(二)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195
五、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195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195
六、毛茛目(Ranales)196
(一)毛茛科(Ranunculaceae)196
(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197
罂粟科(Papaveraceae)198
七、罂粟目(Papaverales)198
(三)小檗科(Berberidaceae)198
(四)睡莲科(Nymphaeaceae)198
八、石竹目(Caryophyllales)199
(一)商陆科(Phytolaccaceae)199
(二)石竹科(Caryophyllaceae)200
(三)蓼科(Chenopodiaceae)200
十、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202
(一)酢浆草科(Oxalidaceae)202
(二)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202
蓼科(Polygonaceae)202
九、蓼目(Polygonales)202
(三)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204
十一、远志目(Polygalales)204
远志科(Polygalaceae)204
十二、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205
(一)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205
(二)杜仲科(Eucommiaceae)206
十三、蔷薇目(Rosales)206
(一)蔷薇科(Rosaceae)206
(二)苏木科(Caesalpiniaceae)208
(一)含羞草科(Mimosaceae)208
十四、豆目(Leguminosales)208
(二)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208
(三)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209
十五、荨麻目(Urticales)211
(一)桑科(Moraceae)211
(二)荨麻科(Urticaceae)212
十七、山毛榉目(Fagales)213
(一)山毛榉科(Fagaceae)213
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213
十六、木麻黄目(Casuarinales)213
(二)桦木科(Betulaceae)215
十八、胡桃目(Juglandales)215
胡桃科(Juglandaceae)215
十九、杨梅目(Myricales)216
杨梅科(Myricaceae)216
二十、山茶目(Theales)217
(一)五桠果科(Dilleniaceae)217
(二)山茶科(Theaceae)217
(一)堇菜科(Violaceae)218
二十一、堇菜目(Violales)218
(三)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18
(二)大凤子科(Flacourtiaceae)219
二十二、白花菜目(Capparidales)220
十字花科(Cruciferae)220
二十三、葫芦目(Cucurbitales)221
(一)葫芦科(Cucurbitaceae)221
(二)秋海棠科(Begoniaceae)222
二十四、杨柳目(Salicales)222
(一)瑞香科(Thymelaeaceae)223
二十五、桃金娘目(Myrtales)223
杨柳科(Salicaceae)223
(二)桃金娘科(Myrtaceae)224
二十六、卫矛目(Celastrales)224
(一)冬青科(Aquifoliaceae)225
(二)卫矛科(Celastraceae)225
二十七、鼠李目(Rhamnales)226
(一)鼠李科(Rhamnaceae)226
(二)葡萄科(Ampelidaceae)226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227
二十八、檀香目(Santalales)227
二十九、无患子目(Sapindales)228
(一)漆树科(Anacardiaceae)228
(二)芸香科(Rutaceae)229
(三)无患子科(Sapindaceae)230
(四)椷树科(Aceraceae)230
三十、锦葵目(Malvales)230
(一)锦葵科(Malvaceae)230
大戟科(Euphorbiaceae)232
三十一、大戟目(Euphorbiales)232
(二)椴树科(Tiliaceae)232
三十二、伞形目(Umbellales)233
(一)五加科(Araliaceae)233
(二)伞形科(Umbelliferae)234
三十三、杜鹃花目(Ericales)235
杜鹃花科(Ericaceae)236
三十四、柿树目(Diospyrales)236
(一)山矾科(Symplocaceae)236
报春花科(P?imulaceae)237
三十五、报春花目(Primulales)237
(二)柿树科(Diospyraceae)237
三十六、龙胆目(Gentianales)238
(一)木犀科(Oleaceae)238
(二)龙胆科(Gentianaceae)238
(三)夹竹桃科(Apocynaceae)239
(四)萝摩科(Asclepiadaceae)239
三十七、茜草目(Rubiales)241
(一)茜草科(Rubiaceae)241
(二)忍冬科(Caprifoliaceae)242
三十八、花荵目(Polemoniales)243
(一)旋花科(Convolvulaceae)243
(二)紫草科(Boraginaceae)243
三十九、玄参目(Serophulariales)244
(一)茄科(Solanaceae)244
(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244
四十、唇形目(Lamiales)245
(一)马鞭草科(Verbenaceae)245
(二)唇形科(Labiatae)246
桔梗科(Campanulaceae)247
四十一、桔梗目(Campanulales)247
四十二、菊目(Asterales)248
菊科(Compositae)248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249
一、泽泻目(Alismatales)250
(一)泽泻科(Alismataceae)250
(二)??科(花蔺科)(Butomaceae)251
二、百合目(Liliales)251
(一)百合科(Liliaceae)251
(三)仙茅科(Hypoxidaceae)253
(二)石蒜科(Amaryllidaceae)253
(四)薯蓣科(Dioscoreaceae)254
三、姜目(Zingiberales)255
(一)芭蕉科(Musaceae)255
(二)姜科(Zingiberaceae)255
四、兰目(Orchidales)256
(一)拟兰科(假兰科)(Apostasieceae)256
(二)兰科(Orchidaceae)256
(二)黄眼草科(Xyridaceae)259
(一)鸭跖草科(Commelinaccae)259
五、鸭跖草目(Commelinales)259
六、灯心草目(鞘叶草目)(Juncales)260
灯心草科(Juncaceae)260
七、莎草目(Cyperales)260
莎草科(Cyperaceae)260
八、帚灯草目(鞘叶草目)(Restionales)262
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262
九、禾本目(Graminales)262
禾本科(Gramineae)263
棕榈科(Palmae)267
十、棕榈目(Palmales)267
十一、天南星目(Arales)269
(一)天南星科(Araceae)269
(二)浮萍科(Lemnaceae)270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270
被子植物的起源270
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271
第八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276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276
第二节 植物分类学的动态简介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