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学术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卢钟锋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41662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3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学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论 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分析1
第一章 先秦时期子学思潮的兴起与传统学术史的滥觞1
一 社会的转型2
二 子学思潮的兴起8
三 传统学术史的滥觞14
第二章 西汉初的子学余绪与诸子学说史论的问世24
一 西汉初的子学余绪25
二 西汉初的诸子学说史论27
(一) 刘安的《淮南子·要略》28
(二)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31
第三章 西汉中的儒学独尊与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37
一 儒学的独尊与经学的盛行37
二 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上)45
三 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下)5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转向与宗教史的编修58
一 社会思潮的转向58
二 宗教史的编修(上)61
三 宗教史的编修(下)67
第五章 唐代儒学的复兴与官私学术史卷的问世75
一 唐代社会思潮的特色76
二 官修学术史卷的思想特点78
三 私家学术史卷的经学史特点88
第六章 宋代理学的兴起与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93
一 历史文化背景94
(一) 理学思潮的兴起94
(二) 灯录体禅宗史的盛行96
二 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上)100
(一) 朱熹的学术地位与《伊洛渊源录》的成书100
(二) 《伊洛渊源录》的编修意图103
三 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下)107
(三) 《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史特色107
(四) 《伊洛渊源录》的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122
第七章 元代的理学北传与正史理学史卷的设立124
一 元代的文化环境124
(一) 理学北传与程朱理学立为官学124
(二) 理学内部的“朱陆合流”126
二 《宋史》的编修与《道学传》的设立128
三 《宋史·道学传》的理学史特点130
(一) 朱学统治的历史趋势138
第八章 明初的朱学统治与理学史的朱学特色138
一 朱学统治的历史趋势及其最终的确立138
(二) 朱学统治的最终确立142
二 理学史的朱学特色(上)145
(一) 谢铎的学术倾向与《伊洛渊源续录》的编修145
(二) 《伊洛渊源续录》的朱学特色147
三 理学史的朱学特色(下)154
(一) 程曈《新安学系录》的编修意图154
(二) 《新安学系录》的朱学特色157
(一) 王学的崛起166
一 明代中期理学思潮的转向166
第九章 明代中期理学思潮的转向与传统学术史编修的多元化166
(二) 理学思潮的特点171
二 理学史的程朱特色175
(一) 朱衡《道南源委》的成书及其重订本175
(二) 《道南源委》的理学史特点178
(三) 《道南源委》的编纂体例189
三 理学史的王学末流特色191
(一) 周汝登的思想特点与《圣学宗传》的编修191
(二) 《圣学宗传》的圣学史观194
(三) 《圣学宗传》的理学宗派性格204
(四) 《圣学宗传》的体例特点209
四 综合程朱陆王的理学史之作212
(一) 冯从吾理学思想的二重性212
(二)《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编修意图216
(三)《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理学史特点218
(四)《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体例特点231
五 超越程朱陆王的经学史之作233
(一) 朱睦?及其《授经图》233
(二) 《授经图》的经学史特点235
(三) 《授经图》的体例特点243
第十章 清初对理学的反思与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248
一 清初对理学的反思249
(一) 历史文化背景249
(二) 社会思潮的时代特色252
(三) 社会思潮影响下传统学术史的性质特点258
二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上)266
(一) 孙奇逢理学的思想特色267
(二) 《理学宗传》的编修269
(三) 《理学宗传》的学术特点271
(四) 《理学宗传》的体例特点278
三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中)282
(一) 汤斌理学的思想特色282
(二) 《洛学编》的编修及其特点285
四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下)291
(一) 熊赐履理学的思想特色291
(二) 《学统》的编修意图297
(三) 《学统》的思想特色300
第十一章 清初总结性学术史的集大成之作308
一 黄宗羲的治学路径308
二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编修313
三 两部《学案》对宋明学术的总结(上)321
(一) 关于理学的发端321
(二) 关于理学的确立324
(三) 关于理学的传衍、分派和合流326
(四) 关于明初的朱学统治331
(五) 关于明中后期的理学333
四 两部《学案》对宋明学术的总结(下)341
(一) 《太极图说》辨342
(二) 性论辨346
(三)“理一分殊”辨349
(四) “义利王霸”辨351
(五) “朱陆异同”辨353
(六) 理气辨356
(七) 性情辨359
(八) 儒释辨361
(九) 王门“四句教法”辨363
五 两部《学案》的历史地位366
一 清代中期学风的转向372
(一) 乾嘉汉学的兴起372
第十二章 清代中期学风的转向与汉宋学史的编修372
(二) 修史之风的变化379
二 汉宋学史的编修(上)381
(一) 江藩与《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的编修381
(二) 《国朝汉学师承记》的尊汉信古386
(三) 《国朝宋学渊源记》的尊汉贬宋393
三 汉宋学史的编修(下)395
(一) 李清馥及其《闽中理学渊源考》395
(二) 《闽中理学渊源考》的尊宋右汉398
(三) 尧祖韶的《江西理学编》409
第十三章 清代后期的文化走向与传统学术史的编修414
一 道咸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文化走向415
(一) “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兴起415
(二) 传统文化形式的再选择417
二 汉宋学史的再编修(上)425
(一) 潘世恩的《正学编》426
(二) 唐的《国朝学案小识》427
(三) 何桂珍的《续理学正宗》429
(四) 汪佑的《明儒通考》430
(五) 蒋宝素的《儒林正纪》432
(六) 张星的《国朝经学名儒记》433
三 汉宋学史的再编修(下)435
(一) 王棻的《台学统》435
(二) 徐定文的《皖学编》442
四 实学史的编修446
(一) 云茂琦的《实学考》447
(二) 戴望的《颜氏学记》449
第十四章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传统学术史的终结(上)454
一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455
(一) 中西体用之争455
(二) 文化观的新突破458
(三) 文化论争的新进展460
二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上)467
三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中)471
(一) 《道学渊源录》的编修意图472
(二) 《道学渊源录》的编修成书475
(三) 《道学渊源录》的道统论478
(四) 《道学渊源录》的学术史特点482
四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下)487
(一) 《两汉三国学案》的学术史价值487
(二) 《两汉三国学案》的学术思想特点488
第十五章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传统学术史的终结(下)498
一 徐世昌及其《清儒学案》499
二 《清儒学案》的道统史观502
三 《清儒学案》的清学史观点511
(一) 关于清代学术史的分期511
(二) 关于清代学术史的主线513
(三) 关于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变518
跋526
附录 Ⅰ. 中国历代学术史文献要目529
Ⅱ. 中国历代学术史作者举要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