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代安邦治国方略集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代安邦治国方略集要
  • 彭清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3331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6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代安邦治国方略集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秦朝3

谏逐客疏 李斯3

汉朝7

治安策一 贾谊7

治安策二 贾谊15

谏滥铸钱疏 贾谊16

过秦论 贾谊17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 贾谊18

治民在于为民开财源 晁错19

君主当知术数 晁错21

言兵事疏 晁错21

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疏 晁错23

安边疏 晁错24

答诏问 晁错25

至言 贾山28

谏吴王濞疏 邹阳31

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 枚乘32

谏吴王濞疏 枚乘33

尚德缓刑疏 路温舒34

天人感应疏一 董仲舒35

天人感应疏二 董仲舒38

天人感应疏三 董仲舒40

薄赋敛省徭役宽民力 董仲舒43

告巴蜀太守檄 司马相如44

宣汉德辞 司马相如45

谏狩猎疏 司马相如47

谏修昌陵疏 刘向47

谏外戚专权疏 刘向49

天文地理人事之纪 公孙弘51

陈天下通道疏 公孙弘52

天道贵信地道贵贞 杜钦52

谏伐闽越疏 刘安53

推恩疏 主父偃56

许民带兵器疏 吾丘寿王56

谏伐匈奴疏 主父偃57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 徐乐58

守一不变不能至治 严安59

圣主得贤臣颂 王褒61

罢珠崖郡疏 贾捐之62

答客难 东方朔64

非有先生论 东方朔65

帝王之兵以全取胜 赵充国67

兵以计为本 赵充国68

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 王吉69

戒奢疏 贡禹70

请除赎罪之法疏 贡禹71

论民七亡七死疏 鲍宣72

诉董贤罪疏 鲍宣74

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 翼奉74

论经道疏 翼奉75

天道有常王道无常 翼奉76

五帝不同礼 匡衡77

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 匡衡79

士者国之大宝 李寻80

星象与治乱疏 李寻81

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征荐臻 孔光84

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 谷永85

治远自近始 谷永85

知亡国者国不亡 谷永87

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谷永89

谏外戚专权疏 杜邺91

圣王之功在于得人 王嘉92

不以私爱害公义 王嘉94

六经之治贵于未乱 杨雄95

后汉99

谏伐匈奴疏 鲁恭99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 桓谭100

戒谶记疏 桓谭101

兵久则力屈 冯衍102

人君不可以不学 樊宏103

立君之道仁义为主 梁统104

帝非人不立 刘陶105

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刘陶106

恭俭畏忌必蒙祉祚 张衡107

柔远怀迩莫大宁人 左雄108

自古人君听忠难从谀易 左雄109

君者务强其政 左雄110

禁乱善俗足用之要 荀爽111

治道之本仁义而己 荀悦113

政教一跌百年不复 李固115

兴邦八略 卢植116

请修内政疏 陈蕃117

三国121

草庐对 诸葛亮121

前出师表 诸葛亮121

后出师表 诸葛亮122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 司马芝123

民心乐全而不能常全 袁宏124

育民省刑疏 王朗125

官寡而禄厚则国家之费用少 王肃126

自古都有死民非信不立 王肃126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程晓127

论袁绍十败 郭嘉129

帝王贵尚敦朴忠信之士 董昭129

大臣太重者国危 蒋济130

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 杜恕131

世有乱人而无乱法 杜恕132

背道趋利人君大害 杜恕133

仁君不能蓄无用之臣 曹植135

重皇室建藩屏疏 曹植137

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曹植138

请节无用之费疏 卫凯140

圣人不以智轻俗 王廙141

经邦治戎权法并用 傅嘏142

天地之大德曰生 高堂隆143

善治国者必务俭约重民力 杨阜143

请罢游乐疏 谯周145

仇国论 谯周146

晋朝151

为国者以清静为基 何曾151

平吴策 羊祜151

崇有论 裴頠152

省吏不如省官 荀勖154

崇让论 刘寔155

请废九品制疏 刘毅158

安危在号令存亡在寄任 周嵩161

风气之本在于正人伦 王导162

计苏峻檄 温峤163

天地以弘济为仁 刘波164

帝王之至务莫重于礼学 徐邈166

欲用天下之智力莫如信 应詹167

求才急于疏贱 熊远168

救难策 王鉴169

废庄论 王坦之171

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 王湛172

守宰之任宜得清平之人 范汪173

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 王彪之174

时有否泰道有屈伸 蔡谟175

经邦建国教育为先 孔愉176

政以道胜宽和为本 王羲之177

外宁必有内忧 王羲之178

承平之世其教先文 虞预179

皇晋宜越魏继汉 司凿齿180

司牧之礼与世而移 江逌182

制险分国各有攸宜 殷仲堪183

政以损益为道 刘毅184

善人乃乾坤之纪 刘易184

圣王治国藏富于民 慕容皝185

节俭约费先王格谟 慕容?187

天下大器一安难倾一倾难正 刘颂188

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 傅玄197

急务五事 傅玄198

论天时地利人和疏 段灼200

治国论 段灼201

人主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庚峻207

兴农三事 束晳208

人能弘政非政能弘人 卻诜209

辩亡论(上) 陆机211

辩亡论(下) 陆机213

豪士赋 陆机215

崇德莫大于安身 潘岳219

榷论 张载221

徒戎论 江统222

时事五论 江统225

与孙皓书 孙楚227

帝王之兴借地利人和 孙绰228

大威不可久居 孙惠230

治者制其未乱 于义235

帝王之都随时兴废 李穆235

隋朝235

建学制礼方能成惟新之俗 柳机236

经邦立政在于典谟 牛弘237

取陈策 于仲文239

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 李谔240

请戒臣下骄矜疏 李谔241

论符命疏 王劭242

知人则哲 何妥245

论礼乐疏 何妥246

唐朝251

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魏玄同251

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 丘愔253

太子者国之本 韦思谦254

化人成俗必由学 韦嗣立255

立国立家资于储蓄 韦嗣立257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 狄仁杰260

治大国不可用小道 狄仁杰261

为政之本必先人事 狄仁杰262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姚?263

治世当用礼教 朱敬则264

五等论 朱敬则265

谏戍姚州之弊 张柬之267

理天下之柄在于文武二事 魏元忠268

经略之术必仗英奇 魏元忠270

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 魏元忠271

王者列职分司为人求理 萧至忠272

御突厥三策 王睃273

论右御史台得失疏 李峤274

税关市之弊 崔融275

枢机论 徐彦伯278

诫子孙书 姚崇279

奢侈是大恶 宋璟281

利或生害害亦生利 郭元振282

论守安西四镇策 郭元振283

安乐必诫无行所悔 张说284

谏大兴土木疏 魏知古285

君以人为本 魏知古286

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 卢怀慎286

前代圣王亦时有忧害 裴耀卿288

应正论 王志愔289

计武氏檄 骆宾王292

天地之道覆载为先 岑文本293

有始有终所以隆其基 岑文本294

与徐世勣书 魏征295

前代败亡相继在于失道 魏征296

十思疏 魏征297

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 魏征298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 魏征299

谏封禅疏 魏征301

谏厚葬疏 虞世南302

封建论 李百药303

尚书万机实为政本 刘洎306

太子宜尊贤重道 刘洎306

以孝治天下 马周308

王者必节俭于身恩加于人 马周309

天子诤臣虽无道不失天下 孙伏伽312

王言无戏 张玄素313

谏修东都疏 张玄素314

作法于理犹恐其乱 柳亨315

纲纪乱于宠幸 柳亨316

强本弱枝自古常事 高季辅318

请除佛教疏 傅奕319

信为国本百姓所归 褚遂良320

不作无益害有益之事 褚遂良321

谏伐辽疏 褚遂良322

选用官吏得失疏 刘祥道323

屋漏于上知之者在下 刘仁轨325

布政施化随时取适 刘仁轨325

计隋朝檄 李密327

欲绥远者必先安近 陈大亮331

皇王之迹有殊 房玄龄332

兵恶不戢武贵止戈 房玄龄333

国以得贤为宝 薛登334

王者发号施令必法天道 韦凑337

请罢佛教疏 张廷珪339

古有多难兴王 张廷珪340

君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 辛替否341

谏滥建寺庙疏 辛替否343

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韦凑345

智者千虑 或有一失 皇甫憬346

论蜀中形势疏 高适347

国之大柄莫先择士 杨绾348

忠敬文皆统人之行 贾至349

谢皇恩疏 郭子仪351

雍州之地古称天府 郭子仪351

朔方国之北门 郭子仪352

开漕运至关中策 刘晏353

治国这经百代难改 张镒355

王者之政变人心为上 彭偃355

人主不可自塞言路 颜真卿356

国以人为本 李泌358

天子如堂宰臣如陛 裴度359

主圣臣直 裴度361

审官六议 赵憬362

备边御戎乃国家之重事 陆贽364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陆贽372

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疏 陆贽375

报军情疏 陆贽376

以小妨大明者不为 陆贽377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 陆贽378

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 杜佑380

劾裴延龄之罪疏 权德舆381

患在官烦不患员少 沈既济382

强干弱枝自古通规 许孟容382

谏迎佛骨疏 韩愈383

教化之不行自权贵始 元稹385

人情位高爱位身贵爱身 白居易387

大功不可以枉致 张仲方388

人离而听之则愚 韦处厚388

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 裴潾389

谏崇佛教疏 肖俛391

人臣之节本于忠荩 李钰391

禁上贡疏 李德裕392

谏伐安西疏 李德裕393

论失维州疏 李德裕394

谏不修政道盘游无节疏 杨虞卿395

治国家者先资于德义 魏谟396

请罢建佛寺疏 李蔚396

量才授任本切于安人 王徽398

宋朝401

请罢攻契丹疏 赵普401

保国之道有八审焉 张昭402

进军幽蓟策 宋琪402

陈边事疏 宋琪404

平燕蓟十策 宋琪405

帝王以天下为心 张齐贤408

守边策 钱若水409

备边五要 钱若水410

澄清略 王化基411

陈天下之务疏 鱼周询412

罢攻灵州疏 杨亿414

辅时佐主必倚老成之人 谢泌415

陈边防事疏 孙何416

陈边防事疏 朱台符417

备边策 韩琦418

致治十策 范仲淹419

朋党论 欧阳修420

任谏听谏用谏 蔡襄420

陈军事疏 张亢421

王师不利在于号令不明 张亢423

五代之末制西戎得策 刘平424

施政万言书 王安石425

上时政书 王安石437

上五事书 王安石439

上执政书 王安石440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苏轼441

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442

陈天下三弊疏 苏辙444

君子小人不可并处 苏辙446

安定人心疏 苏辙447

君子小人之分在义利而己 刘挚448

论率钱助役官自雇人之害 刘挚448

时政论 梁焘449

善观天下之势者犹良医之视疾 常安民450

天下大势可畏者五 贾易450

救时十策 李纲451

整饬军政疏 李纲452

中兴策 李纲453

用兵成大业者必先固众 李纲458

御金策 李纲459

贤路当广不当狭 乔行简460

公而忘私谓之忠 葛洪460

收复三京策 乔行简461

今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 王伯大463

危亡之事不可有,危亡之言不可无 姚希得464

本政书 林勋465

万人所聚必有公言 许忻466

百姓之心即天心 赵景纬468

赏罚者军国之纲纪 徐宗仁468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 朱熹469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朱熹470

不得人才君王受灾 朱熹471

人欲不除天下难治 朱熹471

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 朱熹472

契丹轻而不整 何继筠474

除天下三冗三费疏 宋庠476

备边六事 贾冒朝477

事在勉强而已 王畴479

论军事疏 田况480

天下大体有四 田锡481

安危之理不可轻言 田锡482

论军政五事疏 王禹偁483

体国经野君王保邦之制 王禹偁485

便宜八事 苏绅486

叙燕 尹洙488

息戍 尹洙489

论命令爵赏赐予疏 尹洙490

治国之本在于养民 谢绛491

备边策 叶清臣492

自古用兵之道在于明赏罚 梁颢493

高明粹清,凝德无累天之道也 段少连494

抗金策 胡铨495

谏与金议和疏 胡铨497

冗兵害政 季陵499

御敌莫急于用人 王十朋500

戒十开端疏 刘钰500

君子日退则小人日进 黄裳501

痛陈时弊疏 林栗502

立国必有所恃 王阮503

是非不明则邪正互攻 刘光祖503

战守和三策并用 王质504

量地制赋量赋制田 项安世505

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 余端礼506

谏攻汴洛疏 李宗勉506

天下之患莫大于举朝无公论 刘黻507

谏游幸疏 刘黻509

治天下之要莫先于谨命令 刘黻510

劾韩侂胄罪恶疏 王居安511

天生人才自足供一代之用 崔与之512

致弊必有原求弊必有本 杜范513

天下之祸都由奸臣酿成 杜范513

天下利病十二事 杜范514

君主之德贵乎英明 陈密515

病夫议 范应玲516

平燕议 胡旦517

军政大计疏 史嵩之517

人主自用则人臣不任责 杨万里518

天下有无形之祸 杨万里521

治道体统上下不扰乃安 吕祖谦521

天下五大患 叶适522

甘弱而幸安者衰 叶适523

明君以务学为急 胡安国523

君子小人势不两立 胡寅524

仁乃治天下之本 胡宏526

中兴策一 陈亮528

中兴策二 陈亮534

中兴策三 陈亮537

中兴策四 陈亮539

金朝547

时事三论 曹望之547

兵者凶器佳之不幸 宗浩548

谏远游疏 梁襄550

论五常五德疏 徒单镒552

济时十策 刘炳553

治大国若烹小鲜 高汝砺555

国以民为基 高汝砺555

时弊九事 侯挚556

选守令以结人心 陈规557

凡知治体者皆当重惜 许古561

有天下者审所御而已 郭元振562

东师议 郝经565

元朝565

戒滥杀疏 郝经569

自古立国皆有规模 许衡571

国家与百姓如同一体 陈佑576

论西南夷事疏 陈佑578

明朝583

当今政事太过者三 叶伯巨583

国祚长短在德厚薄 周敬心587

令数改则民疑 解缙587

帝王之驭四裔必宥其小而防其大 刘球590

古圣五不作无益之事 刘球591

请亲庶政以总威权疏 钟同592

天命常视人心为去留 邹缉593

守令必得其人 孔友谅594

天下急务八事 范济595

天下治乱在君心邪正 聊让597

瓦刺之败由军政不立 左鼎598

御敌之策 刘定之599

人君当以先王之礼教臣 罗伦601

君子有益人国大矣 邹智602

宦官不可参预国政 王徽604

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 魏元605

爵待有德赏待有功 李俊606

政事六弊 张翀608

靡不有初鲜有克终 秦金608

御河套策 翁万达609

当今之务最大者最急者三 杨时春610

边防修守事宜 胡松611

边务十二事 胡松612

谏伐安南疏 唐胄613

人君贵明不贵察 刘安614

正风俗开言路存大体 刘世龙614

天下政权出于一则治 许相卿615

论时事渐不克终者有十 余珊616

今天下大势衰病已极 杨爵618

人臣以尽心报国为忠 周怡619

制胜必先庙算 沈炼620

论互市十差五谬疏 杨继盛621

请罢严嵩疏 徐学诗622

论严嵩八罪 王宗茂622

论严嵩罪 周冕624

论严嵩罪 赵锦625

论严嵩罪 张肿626

诉严嵩父子罪 邹应龙627

练兵策 戚继光628

选兵铸钱积谷疏 靳学颜629

丰财之道在去其害财者 刘体乾629

政令之出宜在必行 骆问礼631

回天开泰莫急用贤 郑履淳632

法令不行在用人不当 汪文辉633

总大权用忠直疏 刘奋庸634

痛陈中官之害 冯琦635

劾魏忠贤罪 蔡毅中636

请罢矿税疏 赵世卿637

御戎无上策 方逢时638

水利军班二事疏 徐贞明639

潞水客谈 徐贞明639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海瑞640

陛下大奋乾刚天下可立治 丘橓642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 吕坤643

辅臣无容言之量 刘台647

逢君之恶其罪大 王用汲649

重君德苏民困开言路 傅应祯650

太子乃天下本 顾宪成651

辅臣不得总政 钱一本652

论国本疏 钱一本654

别名号辩嫌疑乃礼之善经 王如坚654

戒酒色疏 洛于仁655

五行之性忌积喜畅 刘纲656

君子立身和而不同 余懋学657

论时政得失疏 张养蒙658

天下事有五忧 孟一脉660

论时政疏 玉立661

时事八弊 王元翰661

天下有六患 田大益662

天下四害 赵南星663

陈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 杨涟663

折邪议 王允成666

勤政讲学疏 文震孟668

陈军事疏 艾万年669

请发讨贼诏疏 史可法669

以宽为政以严为用 万元吉670

法天之大者莫过于厚民生 刘宗周671

刑罚宜当宜平 刘宗周673

痛愤时艰疏 刘宗周673

小人祸国殃民无尽时 刘宗周674

陈时政疏 刘宗周676

明国是固邦本疏 刘宗周676

论天下治乱疏 黄道周677

无下总此人才不在廊庙则在林薮 黄道周678

陈时弊疏 熊明遇679

陈时事三大可惜四大可忧疏 华允诚680

君子忧驱策之无当 詹尔选681

连年寇贼纵横抚镇为要 汤开远682

陈朝廷赏罚无章之弊疏 汤开远682

屯守策 傅宗龙684

清朝687

进军山海关策 范文程687

设屯疏 范文程687

请设言官辩服色疏 宁完我688

信盖天下然后能服天下 宁完我689

天下大器可智取不可力争 宁完我689

察吏乃可安民 蒋赫德690

王师不劫掠不滥杀 沈文奎691

图事功以得人为先务 沈文奎691

请速进军南朝疏 李栖凤692

有制之师以一当十 林起龙693

今国家所最急者财也 朱克简693

天下事可痛心者有七 李絪694

请肃吏治疏 熊赐履695

留兵屯田疏 刘鸿儒697

贱不得越贵小不得加大 刘鸿儒697

十渐疏 任弘嘉698

兴山东水利疏 蒋廷锡699

治乱之机千古一辙 孙嘉淦699

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 孙嘉淦701

善为政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孙嘉淦703

百姓安则君王安 曹一士704

屯田疏 徐诗正704

罢文字狱疏 曹一士705

陈开垦二弊疏 曹一士706

君心为万化之源 柴潮生707

治河策 柴潮生708

治天下要务惟用人理财两大事 柴潮生710

请兼听臣下之言疏 储麟趾712

救灾策 王恕713

兴修水利疏 杨锡绂714

设守仓保甲之法疏 晏斯盛714

请大修三江水利疏 庄有恭715

剿抚骚乱策 王杰716

方今大弊在因循怠忽 觉罗桂芳717

实政论 觉罗桂芳718

论用人理财疏 朱方增719

论励精图治未尽法疏 洪亮吉720

各省仓库积弊有三变 谢启昆724

自古有治人无治法 孙玉庭725

迂腐之论无益时务 耆英726

中国凋弊在于漏银出洋 刘韵珂726

君不患民不惧而患不爱 姚文田727

陈时弊疏 姚文田728

吏治之病莫大于官民不相安 李振祜729

禁烟疏 黄爵滋730

行政之要莫大于刑赏 陈庆镛732

名实说 朱琦733

治水之法在一“导”字 程含章734

为君之道止于仁 祁寯藻735

洋人为中国之患越久越深 文祥736

驭外之端为国家第一要务 文祥737

行政莫先于用人 倭仁740

用人行政惟在治心 李棠阶740

万方之治乱在于朝政 吴廷拣741

政柄非臣下所得专 胜保742

开国之初兵少国强 曾国藩742

论军政吏治疏 胡林翼743

论军事疏 江忠源744

剿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 李鸿章746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李鸿章747

沙俄为中国之大患 恒保747

陈军事饷事疏 岑毓英748

安民先察吏 赵光749

泉布之宝国专其利 朱嶟750

请戒饬大臣疏 李菡752

政体宜崇简要 王茂荫753

国家应崇尚俭朴 徐继畲754

相不大厌旧将不厌新 李宗羲755

宜变通者六事 王凯泰757

论修路之利 张之洞759

论各国治理大略 戴鸿慈759

国是之要约有六事 戴鸿慈761

伊犁之役办法有三 曾纪泽761

天下之病无一不根于利 恽祖翼7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