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语音和数据通信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最新语音和数据通信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1159690.jpg)
- (美)(R.J.贝茨)Regis J.(Bud) Bates,(美)(D.W.格雷戈里)Donald W. Gregory著;前导工作室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6652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58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语言数据处理 数据通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最新语音和数据通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序1
前言1
第1章 电信历史1
1.1 电话的真正发明者1
目录1
1.2 电信产业的发展2
1.3 首家电话公司的成立3
1.4 电信网早期的发展3
1.6 竞争的引入4
1.5 静音电话(Hush-a-Phone)4
1.7 分离协定5
1.8 资费6
1.9 1996电信法案7
1.10 加拿大市场8
第2章 语音特性10
2.1 媒介10
2.2 声音10
2.3 带宽12
2.4 语音14
2.5 其他业务15
第3章 电话网络16
3.1 使用的连接拓扑16
3.2 本地回路17
3.3 网络等级体系(1984年以前)18
3.4 网络等级体系(1984年之后)20
3.5 公用交换网22
3.6 北美编号方案22
3.9 用户分机23
3.7 地区号23
3.8 电话局编号23
3.10 专用网24
3.11 混合网25
3.12 本地接入和传送区(LATA)25
3.13 线路连接26
3.14 通信的种类26
3.14.1 单向(单工)26
3.14.2 双向交替(半双工)26
3.15 设备27
3.14.3 双向同时(双工)或全双工27
第4章 电话机28
4.1 电话机的功能29
4.2 电话机部件31
4.2.1 底座31
4.2.2 手柄32
4.2.3 话筒33
4.2.4 听筒33
4.2.5 接头或手柄软线34
4.2.6 电话机的内部35
4.2.7 叉簧36
4.2.8 拨号盘36
4.2.9 振铃器38
4.2.10 插塞尖和塞环38
4.3 新式电话机39
4.3.1 缩位拨号39
4.3.6 内部扬声器40
4.3.4 会议电话呼叫40
4.3.5 重拨40
4.3.3 呼叫转移40
4.3.2 通话保持40
4.3.7 免提拨号41
4.3.8 显示41
第5章 模拟和数字传输42
5.1 引言42
5.2 模拟传输系统42
5.3 模数转换46
5.4 数字信号方式47
5.5 模拟世界中的数字数据50
第6章 载波52
6.1 市内交换载波52
6.1.1 市内拨号音(单线和合用线)业务53
6.1.2 集中式用户交换业务54
6.1.3 商业业务(直接拨入和直接拨出线路和中继线)55
6.1.4 住宅业务55
6.1.5 市内通话业务56
6.1.6 付款电话业务56
6.1.7 专用线路与直达线路56
6.1.8 外部交换业务58
6.1.9 WATS(州内,LATA区内)59
6.1.10 800/888业务61
6.1.11 查号服务62
6.1.12 远离分站62
6.1.13 局间载波的连通(等同通路)63
6.2 竞争性市内交换载波(CLEC)64
6.3 局间载波(IEC/IXC)65
6.3.1 长途交换业务(DDD)65
6.3.2 信用卡业务(通话卡业务)66
6.3.3 WATS业务68
6.3.4 800/888和900业务提供69
6.3.5 国际连通70
6.3.6 外部交换(FX)业务70
6.3.7 远离分站(OPX)71
6.3.8 接线/查号辅助72
6.3.9 远程呼叫发送(RCF)72
6.4 增值载波73
6.5 交替接线员业务73
6.7 竞争性通路提供者74
6.8 转售商74
6.6 集合体74
第7章 线路与中继线76
7.1 引言76
7.2 DID78
7.3 DOD79
7.4 FX79
7.5 OPX80
7.6 直达线路81
7.7 WATS81
7.8 专用线路83
7.9 线路和中继线网络的说明84
第8章 话务工程86
8.1 得到信息87
8.2 实现目标88
8.3 使用信息88
8.3.1 收集数据89
8.3.2 将数据转化为每日或每时的使89
用量89
8.3.3 选择适当的工具90
8.3.5 确定所需的业务等级92
8.3.4 泊松分布92
8.3.6 爱尔朗分布94
第9章 设备:专用分组交换机98
9.1 专用分组交换机(PBX)98
9.2 模拟系统101
9.3 数字式PBX101
9.4 中心局集中式用户交换机105
9.5 集中式用户交换机业务105
9.6 外围设备107
第10章 按键电话系统108
10.1 使用按键系统的原因109
10.2 供应商接口113
10.3 按键系统市场中的关键性参与者114
第11章 语音处理116
11.1 引言116
11.2 控制选择:按键音频或语音识别116
11.3 自动转接台117
11.4 对话中没有直接说明的一些要点120
11.5 自动通话分配器121
11.6 语音邮件127
11.7 人机对话式语音应答132
第12章 计算机电话集成(CTI)135
12.1 其他应用程序137
12.2 为什么如此狂热140
12.3 计算机和通信的链接141
12.4 技术进步142
12.5 最终结合143
12.6 技术增强144
12.7 其他技术145
12.7.1 自动转接台146
12.7.2 集成语音识别和应答146
12.7.3 回复传真和传真处理146
12.7.4 文本转换成语音和语音转换成文本147
12.7.5 光学字符识别(OCR)147
12.8 小结147
第13章 数据通信149
13.1 概念149
13.3 协议151
13.4 传输协议(同步与异步)151
13.2 结构151
13.5 错误检测154
13.6 奇偶校验位/垂直冗余检测(VRC)155
13.7 纵向冗余检测(LRC)156
13.8 循环冗余检验(CRC)157
13.9 丛——通信信道方向159
13.9.1 单路(单工)159
13.9.2 双路可选择(半双工)159
13.9.3 双路同时(双工)或全双工160
13.10 压缩161
13.11 多路复用163
13.11.1 SDM163
13.11.2 FDM164
13.11.3 TDM164
13.12 代码166
13.12.1 ASCII167
13.12.4 单代码169
13.13 调制169
13.12.2 扩展ASCII169
13.12.3 EBCDIC169
13.13.1 幅度调制(AM)170
13.13.2 频率调制(FM)170
13.13.3 相位调制171
13.13.4 QAM171
13.14 设备172
13.14.1 DTE与DCE172
13.14.2 DTE的种类和举例172
13.15 调制解调器173
14.1 T载波系统的发展174
第14章 T1和T载波系统174
14.2 模拟传输基础175
14.3 数字化的发展177
14.4 模数转换179
14.5 到终端用户的变动181
14.6 T1基础181
14.6.8 字节同步传输182
14.6.7 双极性格式182
14.6.6 帧格式182
14.6.5 脉冲编码调制182
14.6.4 时分多路182
14.6.2 全双工182
14.6.1 四线电路182
14.6.3 数字式182
14.6.9 信道化或非信道化183
14.7 帧格式184
14.8 双极性码185
14.9 字节同步187
14.10 信道化与非信道化188
14.11.4 DS2189
14.11.6 DS4/NA189
14.11.5 DS3189
14.11.1 DS0189
14.11.3 DS1C189
14.11.2 DS1189
14.11 数字容量189
14.11.7 DS4190
14.12 信令190
14.13.4 潜在的同步问题192
14.13.3 帧同步192
14.13.1 位同步192
14.13.2 时隙192
14.13 时钟(网络同步)192
14.14 性能问题193
14.15 D3/D4帧194
14.16 维护问题194
14.17 误码检测195
14.18 漏检/多检现象195
14.19 ESP——改进问题的一个步骤197
14.20 帧198
14.21 设施数据链路199
14.22 ESF的优点199
14.23 ESF的问题199
第15章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201
15.1 其他网络结构216
15.2 SNA217
15.3 SNA的组成部分217
15.4 SSCP218
15.5 物理设备218
15.6 逻辑设备219
15.7 数字网络结构(DNA)221
15.8 互连网协议(TCP/IP)222
15.9 IP223
15.10 TCP224
第16章 Internet225
16.1 引言225
16.2 一点历史225
16.3 结构(谁在中心及其原因)227
16.5 每个人都可作为发布者228
16.4 为什么如此狂热228
16.6 商业机会229
16.7 垃圾230
16.8 Web 广告231
16.9 Web站点231
16.10 协议234
16.11 命名标准236
16.12 获取访问236
16.13 互连网的未来238
17.1 引言239
第17章 Intranet239
17.2 结果240
17.3 结构241
17.4 访问网络243
17.5 Intranet:符合逻辑的发展244
17.6 它是对每个人吗246
17.7 全业务Intranet246
17.8 应用248
17.9 从这儿到达那儿249
17.10 其他问题250
第18章 分组交换技术(X.25)252
18.1 数据通信中的问题252
18.2 数据通信回顾253
18.3 定义分组交换253
18.4 什么是分组交换253
18.5 分组交换的类比253
18.6 分组的概念257
18.7 额外开销258
18.8 分组格式概略259
18.10 用户连接261
18.9 分组网络261
18.12 其他益处266
18.11 分组的益处266
18.13 分组交换的优点269
18.14 分组交换的其他部件269
18.15 X.25编号方案273
18.16 X.25业务的应用273
18.17 其他形式的分组274
第19章 局域网(LAN)276
19.1 什么是LAN276
19.1.2 非常低的错误率277
19.1.1 高通信速度277
19.1.3 地理边界278
19.1.4 多附加设备的媒介或单导线系统278
19.2 从另一个角度看LAN278
19.3 使用原因279
19.3.1 性能279
19.3.2 线路279
19.3.3 共享的资源283
19.5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284
19.4 分布系统284
19.6.1 节点配置组件286
19.6 LAN的工作方式286
19.6.2 LAN节点的LAN软件287
19.6.3 LAN网络接口卡287
19.7 拓扑289
19.7.1 物理拓扑289
19.7.2 逻辑拓扑293
19.7.3 混合拓扑——现实世界293
19.8.2 桥295
19.8 网间互连295
19.8.1 中继器295
19.8.3 路由器296
19.8.4 网关296
19.8.5 LAN交换与非交换296
第20章 以太网302
20.1 概念302
20.1.1 总线——CSMA/CD302
20.1.3 带宽304
20.1.2 半双工304
20.1.4 目标地址305
20.1.5 源地址306
20.1.6 长度306
20.1.7 数据306
20.1.8 CRC307
20.2 部件307
20.2.1 10Base5307
20.2.2 10Base5部分的配置308
20.2.3 10Base2311
20.2.4 10Base2部分的配置312
20.2.5 10Base-T314
20.2.6 10BaseF(光纤)316
20.2.7 10宽36316
20.3 快速以太网318
20.3.1 需要快速以太网的原因318
20.3.2 替代种类319
20.3.3 100Base-T319
20.3.4 Gigabit以太网323
21.3 初始布局324
21.2 IBM令牌概念324
第21章 令牌环LAN324
21.1 令牌环324
21.4 遇到的问题325
21.4.1 断电325
21.4.2 断连326
21.4.3 常见的更改327
21.5 物理问题的解决办法328
21.6 使用的电缆类型331
21.7 速度332
21.8 媒体访问控制层333
21.9 帧334
21.10 令牌334
21.11 中止序列336
21.12 数据帧337
21.13 实例339
第22章 基带与宽带343
22.1 基带和宽带概述343
22.2.1 数据速率344
22.2 驱使LAN决定的动机344
22.2.2 互连345
22.2.3 集成资源345
22.2.4 兼容性问题345
22.2.5 花费蕴含345
22.2.6 PBX347
22.2.7 基带电缆系统348
22.2.9 基带是可标量的LAN业务349
22.2.10 基带是高效的349
22.2.8 基带比宽带和PBX方法便宜349
22.3 宽带电缆系统351
22.4 基带与宽带356
第23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357
23.1 FDDI设计357
23.2 FDDI配置360
23.3 OSI模型上的FDDI362
23.4 FDDI帧364
23.5 同步365
23.6 FDDI应用365
23.6.2 转换桥367
23.6.1 封装桥367
23.7 MAN中的FDDI368
23.8 FDDI恢复369
23.9 FDDI-Ⅱ370
23.10 快速以太网370
23.11 以太网交换371
第24章 多兆位数据交换业务372
24.1 SMDS372
24.2 局部环境374
24.3 SMDS中使用的技术375
24.5 到SMDS的连通速率376
24.4 SMDS的目标376
24.6 访问MAN377
24.7 IEEE 802.6结构379
24.8 DQDB结构379
24.9 MAN连通装置381
24.10 数据处理383
24.10.1 分割和组合383
24.10.2 SMDS数据单元384
24.11 信息吞吐量387
24.10.3 LAN环境中的SMDS387
24.12 SMDS上的未来业务388
第25章 帧中继390
25.1 帧中继390
25.2 发展帧中继的原因391
25.3 帧中继的重要性391
25.4 帧中继和其他业务的比较393
25.4.1 TDM电路交换393
25.4.2 X.25分组交换394
25.5 帧中继的速度396
25.6 保证发送397
25.7 帧中继业务的优点398
25.7.1 增加的可用性和效率398
25.7.2 通过网络合并的节省399
25.7.3 提高了网络工作时间399
25.7.4 响应时间的改进399
25.7.5 易于修改并且快速增长399
25.8.2 CCITT X.25协议400
25.8.1 TCP/IP和Novell IPX/SPX400
25.7.6 使用的标准400
25.8 可利用的业务400
25.8.3 传真(CCITTⅢ、Ⅳ研究小组)业务402
25.9 帧中继标准402
25.10 主要参与者402
25.11 其他402
25.12 LMI规格403
25.13 标准的内容403
25.13.1 基本数据流403
25.14 语音帧中继405
25.13.2 控制的接口信息405
25.13.3 内部网络405
25.15 设备407
25.16 国际化407
25.17 优点408
25.18 缺点408
第26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409
26.1 ISDN409
26.2 ISDN的定义409
26.3 规则制定者411
26.4 需要ISDN的原因412
26.5 ISDN的整体概念413
26.5.1 电报414
26.5.2 电话414
26.5.3 电传414
26.5.4 数据通信414
26.5.6 其他业务415
26.6 综合415
26.5.5 分组交换415
26.7 ISDN的结构416
26.8 物理角度416
26.9 逻辑角度418
26.9.1 电路模式业务418
26.9.2 分组模式业务419
26.9.3 应用业务420
26.10 结构实物421
26.10.1 交换载波网络423
26.10.3 房屋网络424
26.10.2 局间交换网络424
26.11 基本的操作特性426
26.12 承载业务427
26.13 无干扰信道能力430
26.14 ISDN的应用430
26.15 ISDN的集中式用户交换机与PBX431
业务431
26.16 集中式用户交换机432
26.19 消息和帧格式433
26.19.1 D信道协议433
26.18 ISDN在纵向市场中的应用433
26.17 ISDN的PBX能力433
26.19.2 D信道消息定向信令434
第27章 异步传输模式436
27.1 ATM的引入436
27.2 什么是ATM436
27.3 宽带通信437
27.4 时分多路438
27.4.1 数字多路技术的回顾438
27.4.2 时分多路/脉冲编码调制438
27.5 数字体系439
27.6 SONET440
27.7 信元的概念443
27.8 信元的重要性444
27.9 信元大小和格式444
27.9.1 通用流量控制标识符445
27.9.2 虚路径标识符(VPI)445
27.9.3 虚通道标识符(VCI)445
27.9.4 净荷种类(PT)445
27.10 用户数据的信元格式446
27.11 适配层446
27.9.5 信元丢失优先级(CLP)446
27.9.6 头错误控制(HEC)446
27.12 ATM标准协议448
27.12.1 CCITT448
27.12.2 速率449
27.12.3 ANSI451
27.12.4 ATM论坛451
27.13.1 桥452
27.13.2 路由器452
27.13 设备452
27.13.3 网关454
27.13.4 服务器454
27.13.5 交换机455
27.13.6 公共交换机456
27.13.7 多路复用器456
27.13.8 CSU/DSU456
27.14 LAN环境中的ATM457
27.15 ATM需求评价457
27.16 桌面应用的需求458
27.17 通过ATM进行LAN到LAN的459
连接459
27.18 通过ATM进行LAN到WAN的459
连接459
27.19 市内交换载波460
27.20 局间交换载波461
27.21 CAP和有线电视供应者462
27.22 CATV公司462
27.23 应用需求462
27.24.1 使网络与商业需要匹配464
27.24 形势评估464
27.24.3 考虑LEC和IEC提供的业务465
27.24.4 ATM的非连接方式已经存在465
27.24.5 ATM的互连性465
27.24.6 发展趋势465
27.24.2 将通信连入到单一的平台465
第28章 蜂窝和个人通信系统466
28.1 无线电传输466
28.2 AMPS/IMTS的问题466
28.3 蜂窝通信467
28.6 蜂窝的得与失471
28.4 满足需要471
28.5 电话机(移动的)设置471
28.7 数字传输475
28.8 语音技术和应用475
28.9 传真技术476
28.10 数据传输478
28.11 数字蜂窝的发展479
28.12 个人通信业务479
28.14 PCS/PCN的概念481
28.13 技术481
28.15 个人通信的原因485
28.16 个人通信的发展486
28.17 PCS与蜂窝网络的比较486
第29章 无线电系统488
29.1 无线电系统488
29.2 卫星488
29.2.1 频率488
29.2.2 卫星的优点489
29.2.3 缺点490
29.3 极小孔径终端(VSAT)491
29.4 微波492
29.5 微波和卫星系统的未来使用493
第30章 光系统494
30.1 系统几何学494
30.2 大气条件496
30.2.1 吸收497
30.2.2 散射497
30.3.1 无干扰视线498
30.2.3 闪光498
30.3 位置选择498
30.3.2 不利的安装因素499
30.4 许可要求500
30.5 带宽容量500
30.6.2 无线电选择501
30.6.3 红外的选择501
30.6.4 链接两个LAN的红外技术501
30.6.1 电缆选择501
30.6 应用501
30.6.5 链接两个以太网LAN的红外激光技术502
30.6.6 使用数字传输系统进行PBX到502
PBX的连接502
30.6.7 高速数字数据电话业务504
30.7 系统能够透明地运载LAN通信吗505
30.8 红外系统的优点505
30.9 红外系统的缺点506
30.10 光纤兼容系统506
第31章 电视会议507
31.1 电视会议508
31.2 电视会议的一般看法509
31.2.1 增加管理效率509
31.2.2 会议质量509
31.2.3 生活质量的改进509
31.3.2 监视器510
31.3.3 声频能力510
31.3.1 摄像机510
31.3 视频系统的主要部件510
31.3.4 控制系统511
31.3.5 编码器/解码器511
31.3.6 通信链路511
31.4 电视会议中的标准512
31.5 多点控制装置514
31.6 部件的连接515
31.6.1 会议室方案515
31.6.2 流动系统518
31.6.3 基于PC的系统520
32.1 引言522
第32章 电信金融522
32.2 利益523
32.2.1 硬利益523
32.2.2 软利益524
32.3 花费525
32.3.1 花费/利益计算525
32.3.2 寿命周期526
32.4 标价考虑528
32.4.3 维护问题529
32.4.2 证实花费529
32.4.1 做出决定的过程529
32.4.4 降低的价格与改进的服务530
32.4.5 示样计算530
32.4.6 最初花费531
32.4.7 附加花费532
第33章 传真534
33.1 传真传输534
33.2 传真的种类535
33.2.1 GroupⅠ传真535
33.2.2 GroupⅡ传真537
33.2.3 GroupⅢ传真539
33.3 打印选择540
33.4 传真板541
33.4.1 保存和发送541
33.4.2 直接进入PC的接收541
33.4.3 以后的打印541
33.4.4 激光或点阵打印541
33.4.5 作为图形或ASCII保存的文件541
33.6 未来的机器542
33.5 传真的通用542
第34章 电缆系统543
34.1 引言543
34.2 双绞线546
34.3 同轴线550
34.4 光学纤维552
34.5 光纤的应用555
34.6 光纤的差异556
34.7 光纤的未来和冒险557
缩略语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