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示波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示波管
  • 黄永葆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03603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示波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概述1

§1.1 示波管的特点、应用与发展前景1

§1.2 示波管的基本结构2

§1.3 示波管的分类4

§1.4 示波管的发展方向5

§1.5 发展示波管新品种的指导思想6

第二章 电子光学系统9

§2.1 电子光学系统的构成10

2.1.1 第一透镜——发射透镜12

2.1.2 第二透镜——主聚焦透镜16

2.1.3 常用的电子光学系统——零电流电子光学系统16

2.1.4 其它型式的电子光学系统17

§2.2 第一透镜的特性和参量19

2.2.1 截止电压21

2.2.2 阴极发射半径27

2.2.3 阴极负载30

2.2.4 调制特性33

2.2.5 实、虚交叉截面37

2.2.6 改变单一参量时发射透镜特性变化的趋势46

2.2.7 一些发射透镜特性的数值计算结果48

§2.3 主聚焦透镜的特性和参量55

2.3.1 电位和轨迹56

2.3.2 透镜的主点59

2.3.3 透镜的球差60

2.3.4 最小弥散斑位置63

2.3.5 透镜出口处电子束包络的半径和解率70

2.3.6 单向放大率71

2.3.7 聚焦透镜的焦距及结构尺寸对它的影响71

2.3.8 一些聚焦透镜的数值计算结果76

§2.4 电子光学系统的特性与参量78

2.4.1 光点尺寸78

2.4.2 光点的最大电流密度——朗缪尔限制87

2.4.3 电子束利用率88

2.4.4 电子光学系统的调制特性92

§2.5 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93

2.5.1 确定设计指标94

2.5.2 基本参数的选定95

2.5.3 发射透镜结构参量的设计计算100

2.5.4 聚焦透镜的设计计算103

第三章 偏转系统108

§3.1 偏转系统概述108

3.1.1 静电偏转系统108

3.1.2 对静电偏转系统的基本要求109

3.1.3 偏转系统的命名方法110

§3.2 静电偏转系统的偏转特性111

3.2.1 平行板、斜板、曲折板系统的偏转特性111

3.2.2 弯曲板系统的偏转特性125

3.2.3 几种静电偏转系统偏转灵敏度的比较134

§3.3 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非线性141

§3.4 偏转散焦144

§3.5 偏转系统产生的图形畸变148

3.6.1 曲折板偏转系统的系统设计156

§3.6 静电偏转系统的设计计算156

3.6.2 曲折板偏转系统的结构设计160

3.6.3 曲折板偏转系统的公差设计163

3.6.4 曲折板偏转系统的设计举例165

§3.7 偏转板形状的设计169

第四章 后加速后放大系统172

§4.1 概述172

4.1.1 后加速后放大系统的作用172

4.1.2 对后加速后放大系统的基本要求174

4.1.3 后加速后放大系统的分类175

§4.2 扫描会聚透镜后加速系统175

4.2.1 单级后加速系统175

4.2.2 多级后加速系统与螺旋线后加速系统177

4.2.3 偏转板与后加速系统之间的距离对偏转放大率的影响180

4.2.4 偏转放大率计算举例181

§4.3 轴向加速后加速系统182

§4.4 扫描放大后加速系统184

4.4.1 网型扫描放大后加速系统184

4.4.2 静电四极透镜后加速后放大系统192

第五章 玻壳208

§5.1 球面圆形屏玻壳设计209

§5.2 平面圆形屏玻壳设计212

5.2.1 平面圆形屏的设计212

5.2.2 锥体设计216

§5.3 矩形屏玻壳设计216

5.3.1 屏幕矩形化的意义216

5.3.2 矩形屏的设计218

5.3.3 矩形锥体的设计226

5.3.4 矩形屏玻壳设计步骤237

§5.4 玻壳的应力238

5.4.1 应变仪测量原理239

5.4.2 玻壳应变的测量方法240

5.4.3 应力的计算242

5.4.4 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242

§5.5 屏幕尺寸与管颈尺寸系列247

§5.6 国产示波管玻壳常用的玻璃和主要性能248

第六章 荧光屏252

§6.1 对荧光屏的一般要求252

6.2.1 视觉过程255

6.2.2 眼睛的光谱灵敏度255

§6.2 人眼响应255

6.2.3 人眼的适应性和反差阈值258

8.2.4 颜色与人眼259

§6.3 荧光屏参数263

6.3.1 发光亮度264

6.3.2 光谱能量分布与发光颜色268

6.3.3 余辉时间270

6.3.4 建辉时间272

6.3.5 闪烁频率273

6.3.6 疲劳与灼伤275

§6.4 荧光屏的次级发射特性 屏幕金属化278

6.4.1 荧光屏的次级发射特性278

6.4.2 屏幕金属化282

6.5.1 喷涂法284

§6.5 荧光屏的制造284

6.5.2 沉淀法286

6.5.3 其他涂屏方法302

6.5.4 涂敷有机膜及铝化工艺304

§6.6 荧光屏的选择311

6.6.1 荧光粉的选择312

6.6.2 涂屏工艺的确定317

6.6.3 荧光粉最佳厚度的确定320

6.6.4 铝膜最佳厚度的确定324

§6.7 屏幕刻度328

6.7.1 管子屏幕上的几种刻度方式328

6.7.2 内刻度照明331

6.7.3 内刻度示波管的新要求334

6.7.4 内刻度的制造方法341

6.7.5 内刻度尺寸系列342

第七章 普通示波管345

§7.1 电子枪的结构特点345

7.1.1 电子源346

7.1.2 电子光学系统的零组件348

7.1.3 偏转系统的零组件350

7.1.4 零件材料350

7.1.5 电子枪的装配354

§7.2 双枪示波管与多枪示波管356

§7.3 特殊偏转形式的示波管360

7.3.1 径向偏转示波管361

7.3.2 迭合式多向偏转示波管362

7.3.3 三对偏转板示渡管364

§7.4 偏转消隐示波管365

§7.5 低压示波管367

§7.6 高压示波管369

§7.7 光导纤维屏示波管370

第八章 宽频带示波管376

§8.1 偏转系统频带宽度对显示宽频带信号的限制377

8.1.1 偏转板回路固有串联谐振频率的限制377

8.1.2 电子在偏转板内渡越时间的限制382

8.1.3 偏转板系统的总限制387

§8.2 摄录速度对显示宽频带信号的限制392

§8.3 提高示波管显示宽频带信号能力的途径394

8.3.1 提高偏转板回路的串联谐振频率的途径394

8.3.2 减少渡越时间的途径396

8.3.3 提高摄录速度的途径397

§8.4 集中参数慢波偏转系统398

8.4.1 集中参数慢波偏转系统的电路特性399

8.4.2 集中参数慢波偏转系统的偏转特性412

§8.5 分布参数慢波偏转系统418

8.5.1 分布参数慢波偏转系统的电路特性419

8.5.2 分布参数慢波偏转系统的偏转特性420

8.5.3 相速和电子速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对系统特性的影响422

8.5.4 有限长度系统的阻抗匹配426

8.5.5 斜板和曲折板螺旋带系统的阻抗匹配427

8.5.6 螺旋带慢波偏转系统的实际结构428

§8.6 微道板的应用431

§9.1 介质靶的次级发射特性和靶面电位439

第九章 储存示波管439

9.1.1 介质靶的次级发射特性440

9.1.2 靶面平衡电位442

§9.2 半色调型储存示波管445

9.2.1 半色调型储存示波管的基本结构445

9.2.2 半色调型储存示波管的工作原理447

§9.3 双稳态型储存示波管449

§9.4 靶网结构及制造工艺454

9.4.1 靶网的结构454

9.4.2 靶网的制造工艺455

§9.5 储存示波管的改进与发展458

9.5.1 半色调型储存示波管的改进458

9.5.2 转移型储存示波管462

9.5.3 投射型储存示波管465

9.5.4 无网型储存示波器466

第十章 示波管参数的测量473

§10.1 线宽的测量473

10.1.1 压缩光栅法474

10.1.2 显微镜测读法475

10.1.3 空间频率法476

10.1.4 双狭缝法487

10.1.5 可变狭缝法489

10.1.6 各种线宽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比较490

§10.2 荧光屏亮度的测量493

10.2.1 静态亮度的测量494

10.2.2 动态亮度(记录速度和摄录速度)的测量501

10.3.1 偏转灵敏度的测量512

§10.3 偏转灵敏度与偏转非线性的测量512

10.3.2 偏转非线性的测量514

§10.4 图形畸变的测量518

10.4.1 图形畸变的测试方法518

10.4.2 两对偏转板扫描线间垂直度偏差的测试方法521

§10.5 一些其它参数的测量521

10.5.1 含气量的测量521

10.5.2 光点位置与光点位移的测量522

§10.6 示波管的质量鉴定523

10.6.1 成品检验524

10.8.2 例行试验525

10.6.3 寿命试验527

10.6.4 交收试验527

11.1.1 我国示波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30

第十一章 示波管使用的基本知识530

§11.1 示波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30

11.1.2 其它国家主要公司示波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31

§11.2 示波管的供电533

11.2.1 电极的供电533

11.2.2 校正线圈的供电537

§11.3 示波管的使用539

11.3.1 示波管的使用步骤539

11.3.2 其它的使用注意事项541

附录542

附录一 截止电压的数值计算方法542

附录二 荧光粉的特性5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