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新编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新编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169921.jpg)
- 赵家祥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18541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58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新编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概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2
一 人类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2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7
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9
第二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4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4
二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17
三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根源23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26
一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6
二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29
三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38
四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40
第一编 人·自然·社会44
第一章 人和自然44
第一节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44
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4
二 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46
三 自然概念的层次性及自然对社会的影响49
第二节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54
一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方式54
二 人掌握自然的理论认识方式55
三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精神方式56
四 人掌握自然的价值方式57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58
一 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58
二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征62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67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67
第二章 人和社会67
二 人与社会的统一69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71
一 历史过程的主体71
二 历史过程的客体74
第三节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77
一 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77
二 人与环境的双向运动79
三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80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84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84
第三章 实践—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基础84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86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89
四 实践的运行机制91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94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涵义和内容94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95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97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生产102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102
第二编 社会生产102
一 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03
二 生产力系统的结构107
第二节 生产关系体系112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13
二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117
三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118
第三节 社会生产方式122
一 生产方式概念的多义性122
二 从多义到一义的转变125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27
第四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27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33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135
第五章 社会的人口生产138
第一节 人口生产的本质和特点138
一 人口生产的本质139
二 人口生产的特点142
第二节 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43
一 人口状况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143
二 人口生产作用的性质144
第三节 人口生产的发展规律146
一 人口生产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7
二 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148
第六章 社会的精神生产151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社会作用151
一 精神生产的涵义151
二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特征152
三 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154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结构、活动机制和发展规律155
一 精神生产的要素156
二 精神生产的社会条件160
三 精神生产的活动机制163
四 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164
五 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1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167
一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性质和目的168
二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原则169
三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意义171
第七章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和功能172
第一节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172
一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172
二 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175
三 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关系176
第二节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和整体功能178
一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178
二 三种生产的整体功能179
第三编 社会结构186
第八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86
第一节 经济基础186
一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187
二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89
第二节 上层建筑191
一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191
二 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93
第三节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95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5
二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97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200
第九章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202
第一节 家庭202
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02
二 家庭的起源与发展204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210
一 氏族和部落的性质与特征210
二 氏族和部落的发展与消亡211
第三节 民族213
一 民族问题的实质和意义213
二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215
第十章 阶级和国家21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18
一 阶级的起源218
二 阶级的实质220
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2
四 阶级分析方法226
一 国家的起源228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228
二 国家的特征230
三 国家的职能232
四 国体和政体234
第三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36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的必由之路236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39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43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4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246
一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47
二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50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253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53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56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62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63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264
三 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66
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68
五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69
第四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诸种形式270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71
二 道德272
三 艺术274
四 宗教275
五 哲学276
第五节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278
一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278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9
第一节 需要的实质和发展机制284
一 需要是人的“内在必然性”284
第十二章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4
第四编 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动力284
二 需要的实质及特征285
三 需要的种类和发展机制289
第二节 利益的实质和实现过程293
一 利益的构成及实质293
二 利益的种类295
三 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302
第三节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05
一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06
二 需要和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发展趋势307
第十三章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0
第一节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310
一 分工的本质310
二 分工的结构312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314
一 分工的起源314
二 分工的历史形态317
第三节 分工的社会作用319
一 分工与生产力320
二 分工与生产关系321
三 分工与阶级划分323
四 分工与上层建筑324
五 分工与人自身的发展325
六 分工与社会发展动力326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328
一 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328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半自觉分工330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332
第一节 社会革命334
一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334
第十四章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4
二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337
三 革命的形式和道路338
第二节 社会改革342
一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342
二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44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346
第十五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1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351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351
二 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354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356
一 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357
二 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358
三 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59
四 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361
第三节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362
一 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362
二 科学变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363
三 自然科学物化为劳动对象365
四 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367
一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368
第四节 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368
二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70
三 新技术革命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372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375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76
一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观376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7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85
一 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385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86
三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391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93
一 群众观点393
二 群众路线394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397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398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398
二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400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403
第二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406
一 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407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411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412
四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415
第五编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420
第十八章 社会形态的划分420
第一节 经济社会形态420
一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421
二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423
三 三形态划分法与五形态划分法的关系424
第二节 技术社会形态和信息社会426
一 技术社会形态的涵义426
二 提出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意义428
三 对国外学者信息社会理论的评价431
第十九章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434
第一节 自然历史过程的涵义434
一 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434
二 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436
第二节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437
一 克服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种倾向437
二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439
三 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440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444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449
第二十章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49
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450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451
第二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454
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特点455
二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典型性456
三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459
四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社会形态的复杂性461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462
一 历史时代的划分及其意义463
二 历史发展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465
三 要防止两种片面性467
第六编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470
第二十一章 人与人道主义470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470
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470
二 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理论的形成473
三 德国古典哲学对人道主义的发展476
四 中国人道思想的特殊性480
一 人的本质481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481
二 人的现实性484
三 人的社会性486
第三节 人的异化490
一 异化概念的含义490
二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492
三 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494
四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495
第一节 人的价值497
一 价值的一般本质497
第二十二章 人的价值和人生观497
二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498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01
一 人生观的含义501
二 人生观的阶级性502
三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504
第二十三章 社会进步及人的解放507
第一节 社会进步507
一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507
二 社会进步是曲折、反复的过程508
三 社会进步的标准509
一 人的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实质510
第二节 人的自由510
二 自由与必然、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512
三 阶级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515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517
一 共产主义是个历史过程517
二 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518
第七编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522
第二十四章 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522
第一节 西方历史哲学的渊源522
二 道德史观523
一 英雄史观523
三 神学史观524
四 理性史观525
第二节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527
一 历史哲学的兴起527
二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529
第三节 实证主义历史观与史学观533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533
二 兰克的实证主义史学观535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历史哲学53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历史哲学的继承与批判537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史学观的本质区别545
第二十五章 文明形态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551
第一节 汤因比文明形态历史观述略551
一 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社会552
二 一切文明社会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同等价值的553
三 文明社会经历的阶段553
四 文明兴衰的动因是“挑战—应战”机制554
五 文明社会解体的类型555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观问题557
一 社会结构的基础问题557
二 社会结构的历史性问题559
三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561
四 文明社会与社会个体564
第二十六章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567
第一节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述略567
一 历史是什么568
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569
三 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571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574
一 历史有无规律574
二 理论与史实577
三 有益的启示:历史认识论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