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
  • 杨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01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温病学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温病学术基本理论研究3

第一章 温病学术流派3

第一节 温疫学派4

一、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4

二、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4

三、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5

四、简要评价6

第二节 主流学派6

一、辨证论治纲领的确立6

二、病种的划分与证治规范7

三、兼收并蓄集大成8

四、诊治方面的创新与完善8

五、简要评价10

第三节 伤寒学派10

一、“阳明为成温之薮”的病机观10

二、温病初起证治之争11

三、强调撤热,重视苦泄12

四、简要评价13

第四节 兼融学派13

一、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丰富诊法内容13

二、处方用药不拘一格,多有创新13

三、诸证分类详明,注重瘥后治疗14

四、简要评价14

第五节 伏温学派15

一、伏寒化温说15

二、伏火说16

三、四时伏气说、伏暑说16

四、简要评价16

第六节 温病各流派的临床指导意义17

第二章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19

第一节 六淫学说19

一、“六淫”的概念20

二、六淫病因学说的认识方法20

三、六淫病因学说的学术特性21

四、六淫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23

五、六淫病因学说的讨论24

第二节 伏气学说26

一、学术渊源27

二、伏气学说的主要内容28

三、伏气学说的临床运用29

第三节 温毒学说30

一、温毒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31

二、温毒的临床特征31

三、温毒的治疗原则32

四、温毒学说的现代研究32

第三章 温病辨治理论34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治理论34

一、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源流34

二、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35

三、卫分证辨治37

四、气分证辨治39

五、营分证辨治40

六、血分证辨治42

七、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43

第二节 三焦辨治理论44

一、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45

二、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46

三、上焦病辨治47

四、中焦病辨治48

五、下焦病辨治49

六、三焦证治理论的现代研究50

七、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52

第四章 外感热病辨证纲领统一化的探讨53

第一节 外感热病学术发展之历史回顾53

一、《伤寒论》学术渊源及六经辨证53

二、温病学说的发展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55

第二节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及统一的基础55

一、源流方面55

二、含义方面56

三、传变与转归方面56

四、辨证方面57

五、治疗方面57

第三节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纲领设想57

一、病名57

二、辨证纲领58

三、传变关系61

第五章 温疫学说63

第一节 温疫学派主要著作63

一、《温疫论》63

二、《广温疫论》68

三、《伤寒温疫条辨》69

四、《松峰说疫》69

五、《疫疹一得》70

六、《时病论》70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疫病述要71

一、疫病古代防治成就概述71

二、中医治疗疫病现代成就举要73

第三节 中医疫病学说的问题与思考76

一、加强古医著学习,创新温疫学说77

二、寒温学说各取所长,抓住统一机遇77

三、疫气学说发展滞后的思考78

第六章 温病方证体系80

第一节 方证与方证对应80

一、关于方证与方证对应相关概念及源流80

二、方证对应研究81

三、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82

四、张仲景的方证与温病方证的关系82

第二节 温病方证论治体系的形成83

一、关于温病方证的来源83

二、温病方证体系的范畴84

第三节 温病方证论治体系的应用84

一、温病方证体系的特点84

二、基于方证理论的辨方证方法85

三、建立温病方证论治体系对治疗杂病的意义85

第四节 温病方证举例86

一、辛凉疏透法—银翘散方证86

二、辛温疏透法—杏苏散方证87

三、轻苦微辛法—翘荷汤方证88

四、辛凉法—桑杏汤方证89

五、辛寒清气泄热法—白虎汤方证89

六、苦寒泻火解毒法—凉膈散方证90

七、泻火解毒法—升降散方证90

八、苦寒通下法—增液承气汤方证91

九、清营透热转气法—清营汤方证91

十、芳香透络开窍法—安宫牛黄丸方证92

十一、凉血散血法—神犀丹方证92

十二、辛凉甘润治燥法—清燥救肺汤方证92

十三、甘寒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方证93

十四、咸寒滋阴法—加减复脉汤方证93

十五、辛凉甘寒法—下焦青蒿鳖甲汤方证94

十六、酸甘苦辛法—连梅汤方证95

十七、清暑益气生津法—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证95

十八、分消开泄湿热法—三仁汤方证96

十九、清热化浊解毒法—甘露消毒丹方证96

二十、和解湿热法—蒿岑清胆汤方证96

二十一、分消走泄法—温胆汤方证97

二十二、苦辛温淡宣利湿热通痹法—中焦宣痹汤方证97

二十三、宣通经络湿热瘀滞法—薛氏地龙二藤汤方证97

二十四、化痰祛瘀通络法—薛氏加减三甲散方证98

第七章 温病理论在内妇科的应用99

第一节 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99

一、温病学理论在内科杂病证治中的应用99

二、温病治法方剂在杂病治疗中的运用110

第二节 在妇科中的应用114

一、对妇人温病的阐述114

二、温病治法在妇产科疾病的运用116

三、补肝肾,重奇经117

第八章 温病学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119

第一节 温病主症和传变规律动物模型的建立119

一、家兔发热模型119

二、家兔大肠杆菌性卫气营血传变模型120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实验122

一、卫分证的有关实验122

二、气分证的有关实验123

三、营血分证的有关实验131

第三节 治法实验134

一、清热解毒法对家兔营血分证防治作用的实验134

二、凉营法对家兔营热阴伤的治疗作用135

三、活血凉血法对小鼠热瘀证治疗作用的实验137

四、养阴生津法对热瘀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138

第四节 温病名方实验139

一、白虎汤对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的影响140

二、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体温、血浆TNF-α及脑脊液PGE2, cAMP含量的影响140

三、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的疗效和机制142

四、甘露消毒丹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144

五、安宫牛黄丸对家兔脑损害治疗作用的实验145

下篇 温病学原著学术研究149

第一章 《温热论》149

第一节 表证的治疗150

一、温病解表法源流151

二、叶天士所论表证的实质研究152

三、叶天士表证治法的研究152

第二节 半表半里证的治疗154

一、邪留三焦的涵义155

二、邪留三焦的临床表现及病机155

三、邪留三焦的治疗155

第三节 湿热病证的治疗158

一、湿热病发生发展的特点158

二、湿热病的证治特点159

三、湿热病证之辨舌验齿160

四、湿热病证治疗要点161

第四节 “透”、“泄”治法162

一、透法的基本运用162

二、泄法的基本运用164

三、邪热透泄的表现与转归165

第五节 斑疹的辨治166

一、斑与疹的形态鉴别166

二、斑与疹的发生机制166

三、斑与疹的顺逆判定166

四、斑与疹的辨证施治167

第二章 《湿热病篇》168

第一节 湿热病诊治规律169

一、湿热病发病规律169

二、湿热病病机转化规律170

三、湿热病证治规律171

第二节 《湿热病篇》三焦辨治理论172

一、湿热病提纲172

二、湿热三焦辨证的主要证治173

三、湿热病的传变规律175

第三节 《湿热病篇》变证、类证176

一、变证176

二、类证181

第四节 《湿热病篇》用药特点184

一、善用古方、法古不泥184

二、注重立法,不列方名185

三、依证遣药,不拘禁忌186

四、药量轻重,据证权衡187

五、取材炮制,独具经验187

六、择优选药,主次分明188

第五节 湿热病的后期调理190

一、余邪留滞的调治190

二、纯虚无邪证的调理191

第三章 《温病条辨》193

第一节 《温病条辨》学术渊源194

一、追溯《内经》194

二、继承《伤寒195

三、发挥又可195

四、学承叶桂196

第二节 《温病条辨》治法197

一、《温病条辨》治则及其运用197

二、清法的运用203

三、下法的运用208

四、祛湿法的运用209

五、养阴法的运用211

六、《温病条辨》治禁213

第三节 《温病条辨》病证证治219

一、表证证治219

二、阳明病证治224

三、湿热病证治227

四、燥证证治230

五、下焦病证治232

六、痉证证治235

七、神昏证治237

八、瘥后调理238

第四节 “治病法论”临床运用239

一、外感病治则240

二、内伤病治则240

三、三焦治则的临床运用241

第五节 《温病条辨》体质学说242

一、《温病条辨》体质学说之形成243

二、《温病条辨》的体质学思想244

附录247

附录1 温疫学说著作原文选247

附录2 《温热论》原文选249

附录3 《湿热病篇》原文选252

附录4 《温病条辨》原文选258

主要参考书目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