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宽带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 (T.奥扬佩雷)Tero Ojanpera,(R.普拉萨德)Ramjee Prasad著;朱旭红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8515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宽带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多址接人1

1.1.1 CDMA的分类2

1.2 CDMA:过去、现在和将来2

1.3 移动蜂窝时代4

1.3.1 GSM6

1.3.2 US-TDMA(1S-54/IS-136)10

1.3.3 IS-9510

1.4.1 目标和要求11

1.4 第三代系统11

1.3.4 个人数字蜂窝11

1.4.2 1MT-2000空中接口的选择12

1.4.3 欧洲13

1.4.4 日本15

1.4.5 美国16

1.4.6 韩国17

1.5 第三代系统的频率分配17

1.6 第三代空中接口技术18

1.6.1 宽带CDMA18

1.6.2 TDMA20

1.6.3 混合CDMA/TDMA22

1.6.4 正交频率分割复用23

1.7 本书预览24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CDMA的基本原理31

2.1 概述31

2.2 CDMA定义31

2.2.1 扩频多路接入34

2.3 基本的DS-CDMA组成要素41

2.3.1 RAKE接收机41

2.3.2 功率控制42

2.3.3 软切换43

2.3.4 频率间切换43

2.3.5 多用户检测44

2.4 IS-95 CDMA45

2.4.1 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46

2.4.2 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49

2.4.3 功率控制51

2.4.4 语音编码和不连续传输54

参考文献55

3.2 第三代的应用实例57

3.1 概述57

第三章 IMT-2000的应用57

3.3 国际互联网58

3.4 无线视频60

3.5 多媒体业务61

3.6 IMT-2000承载业务62

3.7 业务模型62

3.7.1 实时服务63

3.7.2 非实时服务63

参考文献65

4.1 概述67

第四章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影响67

4.2 多径信道68

4.3 无线环境70

4.3.1 车载无线环境70

4.3.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71

4.3.3 室内无线环境71

4.4 分布函数72

4.5 路径损耗和展开模型73

4.5.1 车载无线环境73

4.5.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73

4.5.3 室内无线环境75

4.6.1 车载无线环境76

4.6 小幅度模型76

4.6.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78

4.6.3 室内无线环境79

4.6.4 空间信道模型80

4.7 移动性模型81

4.7.1 车载无线环境81

4.7.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81

4.7.3 室内无线环境82

参考文献84

5.2 需求的定义及总的设计处理87

第五章 CDMA空中接口的设计87

5.1 概述87

5.3 分层的空中接口结构88

5.4 逻辑信道89

5.5 物理信道90

5.5.1 帧长度的设计90

5.5.2 测量信令91

5.5.3 导频信号91

5.6 扩展码92

5.6.1 扩展码的基本特性93

5.6.2 伪随机噪声序列94

5.6.3 正文码96

5.6.4 选择准则97

5.7 调制99

5.7.1 数据调制99

5.7.2 扩展电路100

5.7.3 扩展调制101

5.8 差错控制方案102

5.8.1 差错控制方案的选择102

5.8.2 卷积码102

5.8.5 混合ARO方案103

5.8.6 交织方案103

5.8.3 瑞德-所罗门连接/卷积编码103

5.8.4 Turbo码103

5.8.7 组合的信道编码和扩展104

5.9 多速率方案104

5.9.1 高数据速率的提供104

5.9.2 数据速率的颗粒度106

5.9.3 控制信息的传输106

5.10 分组数据107

5.10.3 分组数据的切换108

5.10.2 MAC协议108

5.10.1 分组接入程序108

5.11 收发信机109

5.11.1 接收机109

5.11.2 发射机111

5.12 多用户检测112

5.12.1 容量和覆盖的改进113

5.12.2 多用户检测的发展113

5.12.3 多用户检测算法114

5.12.4 系统模型和MUD算法公式116

5.12.5 多用户检测的设计方面117

5.12.6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选择118

5.13 随机接入程序122

5.14 切换123

5.14.1 定义123

5.14.2 切换程序124

5.14.3 软切换124

5.14.4 更软切换128

5.14.5 频率间切换128

5.15 功率控制129

5.15.3 动态范围的需求130

5.15.2 功率控制的步长大小130

5.15.1 功率控制准则130

5.15.4 功率控制命令的速率131

5.15.5 功率控制和多用户检测131

5.16 许可与负载控制131

5.16.1 负载因子132

5.16.2 许可控制的原理132

5.16.3 负载控制的原理132

参考文献133

6.1 概述139

第六章 宽带CDMA方案139

6.2 技术手段140

6.3 WCDMA141

6.3.1 载频间隔及部署142

6.3.2 逻辑信道142

6.3.3 物理信道143

6.3.4 扩展146

6.3.5 多速率147

6.3.6 分组数据148

6.3.7 切换149

6.3.8 GSM和WCDMA之间的互操作149

6.4 Cdma2000151

6.4.1 载频间隔及部署152

6.4.2 逻辑信道153

6.4.3 物理信道153

6.4.4 扩展154

6.4.5 多速率155

6.4.6 分组数据155

6.4.7 切换156

6.4.8 发射分集156

6.5 韩国的空中接口156

6.5.2 TTA Ⅱ与WCDMA的区别157

6.5.1 TTA Ⅰ与cdma2000的区别157

6.6 CODIT158

6.6.1 调制159

6.6.2 扩展159

6.6.3 多速率159

6.6.4 切换159

6.7 IS-665 WCDMA159

参考文献160

第七章 性能分析165

7.1 概述165

7.2.1 多径分集增益166

7.2 分集166

7.2.2 不同无线环境中的多径分集167

7.2.3 天线分集168

7.2.4 极化分集169

7.2.5 宏分集169

7.2.6 时间分集170

7.3 WCDMA仿真器170

7.3.1 链路级仿真171

7.3.2 系统级仿真172

7.3.3 仿真参数176

7.4 快速功率控制177

7.4.1 快速功率控制对Eb/No的影响178

7.4.2 采用了上行链路快速功率控制时的小区间干扰178

7.4.3 非理想的功率控制导致容量下降184

7.5 频谱效率185

7.5.1 WCDMA上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185

7.5.2 WCDMA上行链路的频谱效率188

7.5.3 WCDMA下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192

7.5.4 WCDMA下行链路的频谱效率195

7.5.5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谱效率的比较197

7.6.1 范围计算198

7.6 覆盖198

7.6.2 无负荷和有负荷网络的范围202

7.6.3 在有负荷网络中采用基站MUD时的范围扩展204

7.6.4 利用基站MUD节约移动台发射功率205

7.6.5 用户比特率对范围的影响206

7.6.6 总结207

参考文献208

第八章 分层的小区结构211

8.1 概述211

8.2.1 功卒放大器特性212

8.2 非线性功率放大器212

8.2.2 功率放大器效率213

8.3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214

8.4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不同频率上215

8.4.1 邻信道干扰和链路级性能215

8.4.2 HCS网络的系统级仿真216

8.4.3 频谱效率结果218

参考文献220

第九章 时分双工DS-CDMA221

9.1 概述221

9.2 第二代TDD系统222

9.3 使用TDD的原因223

9.3.1 频谱分配223

9.3.2 不对称业务224

9.3.3 上下行链路中的对应(reciprocal)信道224

9.4 TDD-CDMA的问题225

9.4.1 来自TDD功率脉动的干扰225

9.4.2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225

9.4.3 连续覆盖时运营者间的干扰226

9.5.1 TDD帧长227

9.5 TDD-CDMA空中接口设计227

9.4.4 基站的同步227

9.5.2 硬件要求228

9.6 FDD-CDMA系统的TDD-CDMA扩展228

9.6.1 TDD-CDMA系统描述229

9.6.2 采用TDD扩展的WWW浏览会话性能231

9.7 宽带TDD-CDMA系统233

9.7.1 用于PCS的Cylink S-CDMA TDD233

9.7.2 第三代宽带CDMA TDD方案234

参考文献236

10.1 概述239

第十章 实现方面239

10.2 优化标准240

10.2.1 功耗、成本和尺寸240

10.2.2 评估方法241

10.3 模块化的考虑242

10.4 基带部分243

10.4.1 基带接收机243

10.4.2 基带发射机256

10.5 RF部分260

10.5.1 线性和功耗的考虑260

10.5.2 接收机结构262

10.5.3 发射机结构264

10.6 可软件配置的无线电266

10.7 典型的宽带CDMA移动终端的结构267

10.8 多模终端268

10.8.1 非扩频系统和扩频系统269

10.8.2 时隙系统和连续系统269

10.8.3 FDD系统和TDD系统270

参考文献270

第十一章 网络规划273

11.1 概述273

11.3 性能测量274

11.2 业务量强度274

11.4 无线网络规划过程277

11.4.1 准备阶段277

11.4.2 小区估算278

11.4.3 详细的网络规划283

11.5 CDMA中的微小区网络规划287

11.5.1 拐角效应287

11.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288

11.6 室内规划288

11.8.1 BTS信道单元规划289

11.8 网络策划289

11.7 分区和智能天线289

11.8.2 BSC和交换机数目、HLR和VLR信令业务量291

11.8.3 传输容量291

11.8.4 传榆网络优化291

11.9 共存291

11.9.1 互调(IM)292

11.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293

11.10 频率共享294

参考文献295

12.1 概述297

第十二章 网络方面297

12.2.1 OSI和ISDN参考模型298

12.2 设计方法298

12.2.2 参考结构299

12.2.3 网络单元299

12.2.4 功能平面301

12.2.5 栈和协议结构302

12.3 核心网和接入网303

12.3.1 通用无线接入网的概念304

12.4.1 智能网305

12.4.2 异步转移模式305

12.4 网络技术305

12.3.2 ITU的家族系统305

12.4.3 7号信令306

12.4.4 移动应用部分307

12.4.5 移动因特网协议307

12.5 第二代网络的演化307

12.5.1 第三代系统的新能力308

12.6 GSM向UMIS的演化309

12.6.1 参考结构309

12.6.2 协议栈312

12.6.3 CSM结构的演化314

12.6.4 协议方面316

12.7 IS-41/IS-95的演化318

12.7.1 IS-41/IS-95标准的概况318

12.7.2 参考结构318

12.7.3 协议栈319

12.7.4 IS-41/IS-95向第三代的演化323

参考文献324

第十三章 系统比较327

13.1 概述327

13.3 RACEH与SIG5的比较328

13.2 第二代系统空中接口的比较328

13.4 TDMA与CDMA在2Mbit/s业务上的比较330

13.5 宽带CDMA与GSM的比较331

13.6 FRAMES多接人的比较332

13.7 ABIB的比较335

13.8 ETSI空中接口的比较335

13.9 结论341

参考文献341

14.1 概述345

14.2 标准组织和工业组织345

第十四章 标准化工作及发展方向345

14.2.1 ITU346

14.2.2 欧洲346

14.2.3 美国348

14.2.4 日本350

14.2.5 韩国350

14.2.6 中国351

14.2.7 其他组织352

14.3 无线接入网络的标准352

14.3.2 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的建议354

14.3.1 ITU评估组354

14.4 核心网的标准355

14.5 法规355

14.6 市场考虑357

14.7 无线宽带网络359

14.8 卫星359

14.9 允许的技术360

14.10 无线的世界361

14.11 结论362

参考文献362

作者简介365

索引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