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1205637.jpg)
- 郝侠君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2406·01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 哲学基本形态的演变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7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4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4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27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3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35
第一节 物质36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36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37
第二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39
一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两条基本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39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和意义42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45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6
二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50
三 信息和思维模拟54
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6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性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64
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64
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观67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70
一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发展70
二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71
三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74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75
一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75
二 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辩证性77
三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80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82
一 规律的客观性82
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体系84
三 经济规律和经济决策86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88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9
一 矛盾的同一性89
二 矛盾的斗争性92
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93
四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97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2
一 矛盾的普遍性102
二 矛盾的特殊性105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10
四 共性个性的道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112
第三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14
一 矛盾的不平衡性114
二 正确掌握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118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122
第一节 质、量、度122
一 质122
二 量126
三 度127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131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31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3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36
一 量变质变的普遍性和形式多样性136
二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140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4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45
一 事物是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145
二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4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53
一 事物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性质153
二 否定之否定的基本特征156
三 新生事物的曲折前进160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非墓本规律164
第一节 本质现象规律165
一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65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66
三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168
第二节 内容形式规律168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68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69
三 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71
第三节 原因结果规律172
一 因果联系及其特点172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4
三 掌握因果联系,预见未来,提高经济工作的自觉性176
第四节 必然偶然规律177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77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7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180
第五节 可能现实规律180
一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180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3
三 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184
第六节 整体局部规律184
一 整体和局部的含义184
二 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185
三 在经济工作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187
第八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89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0
一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90
二 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193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196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98
一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98
二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201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辩证性206
一 社会的系统性206
二 社会的矛盾性和过程性208
三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210
第九章 社会物质生产力214
第一节 物质生产力及其复杂结构214
一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214
二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217
三 生产力是多层次的复杂结构223
第二节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226
一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226
二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228
三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31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233
一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结构的基础233
二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34
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36
第十章 社会生产关系239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及其多层次结构240
一 生产关系是多层次结构的体系240
二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242
三 生产关系的物质性、具体性和矛盾性244
四 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245
第二节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47
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247
二 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248
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50
第三节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254
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过程的一般特征254
二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2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258
第十一章 社会上层建筑264
第一节 上层建筑是庞大的复杂的体系265
一 上层建筑及其复杂结构265
二 上层建筑的具体性和矛盾性270
第二节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72
一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272
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275
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79
第三节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过程282
一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过程的一般特征282
二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284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285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28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288
一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288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91
三 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293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294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94
二 道德295
三 科学298
四 艺术300
五 宗教302
六 哲学30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性304
一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304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05
三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化309
第十三章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312
第一节 社会革命313
一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313
二 社会革命的实质、条件和类型315
第二节 社会改革320
一 社会改革的特征和历史作用320
二 社会改革的具体性和历史性323
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326
第三节 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29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329
二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31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337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决定力量338
一 在人们如何创造历史的问题上不同历史观的根本分歧338
二 人民群众范畴的历史演变342
三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根本决定作用34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348
一 个人与社会348
二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349
第三节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352
一 集体的特点及其和个人的关系352
二 领袖、政党、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353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5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357
一 “人的价值”问题上的不同观点357
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360
第十五章 认识和实践3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63
一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64
二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365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366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36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368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372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376
一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376
二 由实践到认识377
三 由认识到实践382
四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辩证发展385
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388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390
一 分析和综合390
二 归纳和演绎392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394
四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395
第十六章 真理397
第一节 客观真理397
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397
二 批判唯心主义的真理观400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02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402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404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409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09
二 实践标准的辩证性411
三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412
第四节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414
一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414
二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415
三 在改造世界中寻求真理、开拓前进417
四 党的思想路线和新时期的总任务418
第十七章 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421
第一节 社会历史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前进运动422
一 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422
二 社会历史的波浪式发展和进步趋势426
三 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和标志428
第二节 社会文明及其历史发展430
一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文明430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和相互关系431
三 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433
四 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436
第三节 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和历史进步的前景438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438
二 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历程441
三 历史进步的光辉前景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