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铮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97875083847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1
未达到持力层的很薄的软土,不必要作地基处理1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忽视了基础本身必须具备足够刚度的要求2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距生搬硬套摩擦桩3d(d为桩径)的要求,造成布桩困难4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与墩基的界定不清,图纸中说明笼统5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不应要求作压桩试验6
高低标高承台间的地梁采用平法表达不清,应补画大样7
桩身配筋率不宜都采用规范中的较大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费9
桩身忽视箍筋加密区9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过高与钢筋保护层取值错误10
何时该考虑桩水平承载力概念不清11
“望文生义”,对“高桩承台”与“低桩承台”的区别概念不清12
设计一柱一桩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时承台宽度不宜生搬规范中的2倍桩径的要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3
机械理解规范中“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基础形式”的规定14
设计人概念不清,不考虑实际情况,对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过严15
设计人对承台间连系梁的作用概念不清,连系梁尺寸设计过小16
对桩端高差问题何时控制概念不清16
承台最小配筋率不宜按0.15%构造17
混凝土悬臂墙与筏板连接处计算模型不匹配,筏板配筋和板厚均不足18
设计人概念不清,不会区别和正确采用桩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单桩极限承载力Rj”,“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单桩容许承载力Pa”18
剪力墙局部间距很近时,筏板基础不必设置明梁甚至暗梁来划分不规则板块21
基础底板在坑边处,基础底板钢筋构造不当21
基础底板变标高处形成的梁,梁高实为标高差+基础底板厚产生的确定数值,设计不应不用足该截面22
不必要的厚筏板的中层温度钢筋23
基础梁侧腰筋不必机械执行混凝土规范中的0.1%的要求23
筏板基础的梁、板不必要验算其裂缝宽度24
筏板基础的双向底板厚度,无需验算受剪承载力24
单独柱基之间的拉梁设置部位不当和推荐部位25
拉梁箍筋等构造不当,不掌握拉梁的简化近似算法26
基础梁内钢筋锚固的构造不当28
基础设计中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高低不当30
结构设计(特别是基础设计时)何时用荷载设计值,何时用标准值32
混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与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起点34
不掌握单独柱基高度以及底板配筋的经验确定方法34
不掌握单独柱基底板配筋的简化算法39
当单独柱基根部底板很厚时,仍机械执行最小配筋率控制设计42
不掌握筏基基础梁的经验高度和配筋以及基础底板的经验厚度43
不掌握筏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45
不掌握梁板式筏板基础中地梁的简化算法47
传力体系不明,墙下条形基础的基础底板中设计暗地梁的错误构造50
不掌握墙下条基各部位尺寸的经验确定和基础底板根部厚度的手算确定方法50
不掌握柱间条基各部位尺寸的简化手算确定方法52
不掌握混凝土墙——柱下混合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57
混淆几个地下水位的用法58
不掌握地下室窗井外墙塑性设计的两种简化计算方法60
高层建筑的基础应优先选择筏基,而非箱基64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板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65
支座两侧板上铁长度不平衡的设计错误65
楼层大板丢失温度上铁66
重要板(如嵌固点处板)板厚不够,且未有拉通钢筋66
L形、T形板阴角丢放射筋67
挑板阳角丢放射筋68
板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的“双控”要求69
挑板下铁配筋过小69
挑板后的邻板板厚过薄69
挑板的最大悬挑尺寸,机械记忆为1.5m72
与高女儿墙相邻的屋面板板厚未加厚72
角窗处的楼板厚度过薄73
不掌握板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方法73
板设计只认可弹性计算方法,因担心开裂排斥塑性计算方法74
不掌握单向板配筋的简化算法75
不掌握楼梯梯板配筋的简化算法及经验配筋76
不掌握双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方法和不需设次梁最大板块经验尺寸77
不掌握异形双向板等效为规则双向板的经验方法77
不掌握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及其经验配筋80
外走廊、挑檐、女儿墙等外露构件忽视应设置伸缩缝81
卫生间降板处的不合理处理81
第3章 混凝土结构梁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83
梁主筋配筋率过大,施工难以振捣与浇筑83
梁主筋配筋忽视新规范中下铁与上铁面积的最小比值的延性要求84
忽略了梁端纵筋配筋率很大时,箍筋直径要增大的规定84
梁主筋忽视新规范中限制最大直径的条款84
不掌握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箍筋间距构造不当85
不掌握梁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方法86
确定梁截面尺寸的误解86
结构大降板且位置不在柱轴线上,主梁不宜用局部下沉的折梁来处理89
不掌握板向梁导荷的简化手算法和梁弯矩的简化手算法90
不掌握单跨梁和多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92
与室外楼梯半层高处的挑梁的相邻楼面未设置次梁93
主次梁相交处吊筋的设计应尽量取消,补偿以局部箍筋加密95
有集中力作用于梁上并非一律要局部箍筋加密或加吊筋95
梁箍筋重叠过多95
不区分情况,一律排斥楼层梁支撑于连梁上的做法96
第4章 混凝土结构柱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98
不掌握柱的纵筋经验配筋率98
特殊柱箍筋过小,忽视新规范中的对应要求98
不掌握柱截面尺寸的简化手算方法99
柱轴压比不满足时首先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错误做法101
钢骨混凝土柱设计中轻视箍筋的作用,不注意主筋的构造101
柱箍筋重叠过多102
第5章 钢结构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103
轻钢雨篷中钢吊杆不验算风吸力,造成截面设计过小103
不掌握钢柱与钢梁“铰接”与“刚接”的区别104
柱与梁铰接时误用多列螺栓连接104
连体结构(钢连桥)“伪滑动支座”的错误做法和正解105
不了解《荷载规范》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哪个安全107
不了解《门架规程》的基本风压为何要乘1.05的系数107
不了解《门架规程》中拉结檩条的拉条如何正确布置108
第6章 加固改造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109
不区分情况,加固设计中一律采用粘钢109
原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门洞,采用粘钢的错误方法112
头脑中没有“多与原结构拉结”、对原结构“多保留少破坏”的设计概念和原则114
第7章 结构设计常见的误区120
钢筋争夺同一位置而“打架”时,要优先保证谁的位置概念不清120
混合结构未必都可采用——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严禁采用局部砌体承重之混合形式122
不掌握哪些构件和哪些部位适合直接静力手算,哪些部位须准确电算123
不掌握初估各种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的方法124
不熟记民用建筑设计荷载126
不熟记各种规格的钢筋截面积,不掌握助记技巧131
不熟记常用到的不同梁宽单排最多能放置各种规格钢筋的总根数(包括上下铁)133
不熟记常用到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不掌握记忆方法134
不会利用计算手册的结论,提高设计效率135
单筋矩形截面梁弯矩配筋表155
矩形截面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表226
板宽b=1000mm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表255
附录1 深受弯构件承载力表257
深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表257
深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配筋表281
附录2 楼梯289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配筋表289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式楼梯配筋表293
附录3 预埋件300
预埋件受弯剪承载力表300
预埋件受拉弯剪承载力表302
参考文献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