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
  • 汪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667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095页
  • 文件大小:401MB
  • 文件页数:1121页
  • 主题词:实验医学-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形态学方法3

第一章 形态学电镜技术3

第一节 透射电镜技术3

一、基本原理3

二、超薄切片技术3

三、观察及记录6

第二节 扫描电镜技术6

一、概况6

二、扫描电镜的生物样品制备6

三、铸型扫描技术7

第三节 冷冻制样和冷冻蚀刻电镜技术8

一、物理固定(冷冻固定)8

二、快速冷冻方法9

三、冷冻蚀刻样品制备11

四、冷冻蚀刻图像的解释12

五、冷冻置换法14

六、冷冻超薄切片技术16

第四节 免疫电镜技术17

一、概述17

二、铁蛋白免疫电镜技术18

三、酶免疫电镜技术19

四、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20

五、其他免疫电镜技术23

第五节 电镜原位杂交技术25

一、概述25

二、几种电镜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程序25

三、电镜原位杂交的注意事项29

第六节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30

一、基本原理31

二、样品制备基本流程31

三、常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31

四、电镜酶细胞化学的注意事项39

第七节 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39

一、基本原理和检查方法40

二、生物样品制备方法43

三、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46

第八节 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47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47

二、电镜放射自显影样品制备48

第九节 负染色技术51

一、染色液51

二、染色方法52

三、注意事项52

四、负染色结果的判读53

第十节 原子力显微镜53

一、概述53

二、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方法54

三、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58

第二章 逆行追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61

第一节 辣根过氧化物酶法61

一、基本原理61

二、主要仪器设备61

三、主要试剂62

四、实验步骤62

五、注意事项63

第二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法63

一、原理及应用63

二、仪器设备64

三、试剂64

四、实验步骤64

五、注意事项65

第三节 免疫荧光法65

一、原理及应用65

二、主要仪器设备65

三、主要试剂65

四、实验步骤65

五、注意事项66

第四节 酶标记抗体法66

一、原理及应用66

二、主要仪器设备67

三、主要试剂67

四、染色步骤67

五、注意事项67

第五节 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法)67

一、原理及应用67

二、主要仪器设备68

三、主要试剂68

四、实验步骤68

五、注意事项68

第六节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ABC法)69

一、原理及应用69

二、仪器设备70

三、主要试剂70

四、实验步骤70

五、注意事项70

第七节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结合法71

一、原理及应用71

二、仪器设备和试剂71

三、实验步骤71

四、注意事项72

第八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与免疫荧光结合法72

一、原理及应用72

二、仪器设备72

三、主要试剂72

四、实验步骤72

五、注意事项73

第九节 双重和多重免疫标记73

一、基本原理73

二、标记方法74

第十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对照设计及结果判断82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82

二、对照设计84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断86

第三章 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89

第一节 基本原理89

一、激光光源89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89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90

四、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90

第二节 荧光定性、定量测量91

一、标本的制备91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采集样品图像的一般步骤91

三、荧光探针的性质91

四、荧光的定性和定量测量92

第三节 实验分析、功能和应用94

一、实验分析的信息形式94

二、直方图分析96

三、动态观察96

四、荧光光漂白后的光恢复——活细胞内分子运动的测定96

五、细胞间通讯的测定97

六、免疫荧光的定量测定97

七、生物活性物质活性封闭解封闭的测定97

八、细胞膜流动性的测定97

九、细胞断层扫描与三维重建97

十、黏附细胞分选98

十一、细胞激光显微外科术98

第四节 常用荧光染料的染色方法99

一、用BCECF测定pH值99

二、用SNARF定量定比例测定pH值99

三、用Indo-1测量细胞内Ca 2+100

四、用Fluo-3测定细胞内Ca 2+101

五、用CFDA测定细胞间通讯101

六、用DiBAC测定膜电位的变化102

七、用Rhodamine123标记活细胞的线粒体103

八、用AO荧光染色显示RNA和DNA103

九、用PI和EB荧光染色显示DNA103

第四章 形态测量学方法106

第一节 目镜测微器定量分析106

一、概述106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06

三、二维图像的测量110

四、三维结构参数的计算111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114

一、误差分析114

二、切片组织变化对估计的影响114

三、切片厚度的影响115

四、抽样原则116

第三节 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三维结构重建117

一、概述117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117

三、图像分析仪工作程序118

四、三维结构重建切片的制作、定位和图像输入119

第五章 常规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121

第一节 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121

一、HE染色原理121

二、染液及溶液的配制121

三、染色程序和方法122

四、染色结果122

五、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122

六、HE染色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123

第二节 固定液的选择及要点123

一、常用固定剂的成分和作用123

二、常用固定液124

三、固定液的选择及应用要点125

第三节 特殊细胞的形态学鉴定方法126

一、肺泡Ⅱ型细胞126

二、胃腺上皮细胞126

三、潘氏细胞127

四、产肽激素细胞(APUD细胞)127

五、肾小球旁细胞127

六、垂体细胞127

七、松果体细胞128

八、胰岛细胞128

九、嗜铬细胞128

十、肥大细胞129

十一、神经元的鉴定方法129

十二、神经胶质细胞130

十三、神经干细胞130

第六章 原位分子杂交及应用132

第一节 原位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则132

一、杂交前准备132

二、杂交134

三、杂交后处理135

四、杂交后显示136

五、对照实验和原位杂交结果的判断136

第二节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和标记136

一、探针制备137

二、探针标记140

三、核苷酸探针标记142

第三节 常见原位杂交方法145

一、组织和细胞的原位分子杂交145

二、荧光原位杂交147

三、原位末端标记技术(PRINS)151

四、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 PCR)152

第二篇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159

第七章 普通细胞培养方法159

第一节 培养室仪器设备及试剂159

一、培养室仪器、器械及器皿159

二、培养试剂160

第二节 细胞分离技术162

一、梯度沉降分离法163

二、等密度沉降分离法163

三、流式细胞仪分离法164

第三节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164

一、原理和应用164

二、实验步骤164

三、注意事项166

第四节 细胞克隆化167

一、有限稀释法167

二、平皿克隆分离法167

三、软琼脂克隆分离法167

四、单细胞显微操作法168

第五节 组织块培养168

一、原理和应用168

二、实验步骤169

三、注意事项170

第六节 器官培养方法170

一、表玻皿器官培养法170

二、不锈钢金属网格法171

三、Maximow单盖片法171

四、Wolff培养法171

五、扩散盒培养法172

第七节 无血清培养172

一、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172

二、在原代培养细胞中的应用173

三、注意事项173

第八节 体内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新技术174

一、体内细胞培养(动物体内细胞接种)174

二、细胞培养新技术174

第九节 细胞培养中饲(滋)养细胞的制备及成纤维细胞的去除175

一、饲(滋)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制备175

二、细胞培养中多余成纤维细胞的去除175

第十节 细胞培养中污染检测和排除176

一、污染的概念176

二、污染种类及表现176

三、污染的预防及消除176

四、支原体污染的对策177

第十一节 培养细胞的观察178

一、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活细胞直接观察)178

二、细胞生物学检测179

第十二节 培养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183

一、细胞冻存183

二、复苏方法183

三、细胞运输184

第八章 特殊细胞培养方法及细胞培养方法的应用185

第一节 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185

一、试剂及其配制185

二、胚胎干细胞和培养186

三、饲养层细胞的制备186

四、胚胎干细胞的鉴定187

五、胚胎干细胞的建系187

第二节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188

一、概述188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188

三、培养方法188

四、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和鉴定189

五、注意事项190

第三节 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与纯化190

一、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190

二、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脑皮质)190

三、人类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190

四、神经干细胞的传代与纯化191

五、神经干细胞的鉴定191

六、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192

第四节 肝细胞、Kupffer和Ito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2

一、概述192

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2

三、注意事项195

第五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5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195

二、原代培养的平滑肌形态及其鉴别196

第六节 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7

一、概述197

二、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7

三、成年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8

第七节 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98

一、培养方法198

二、内皮细胞的鉴定199

三、注意事项199

第八节 造血干细胞培养200

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00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和保存200

三、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201

第九节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202

一、仪器设备202

二、培养方法202

第十节 特殊免疫细胞的培养203

一、LAK细胞的制备203

二、TIL细胞的制备204

三、胸腺上皮细胞培养205

第十一节 脂肪细胞培养206

一、脂肪细胞来源206

二、脂肪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别206

三、培养方法206

四、脂肪细胞生物学性状观察206

第十二节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207

一、试剂207

二、实验步骤207

第十三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培养207

一、中国地鼠卵巢细胞的培养207

二、巨噬细胞的培养208

第十四节 肿瘤细胞培养208

一、原理208

二、实验步骤208

三、细胞体外侵袭及运动功能的检测210

第十五节 细胞培养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应用211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有关细胞212

二、小鼠NS-1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213

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214

四、杂交瘤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215

第十六节 细胞培养在细胞转化及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215

一、细胞转化研究215

二、细胞培养在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217

第十七节 肝炎病毒细胞模型219

一、甲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219

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220

第九章 信号传递与细胞通讯223

第一节 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检测223

一、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223

二、显微注射染料示踪技术225

三、代谢合作检测法226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分离与纯化227

一、概述227

二、受体溶脱228

三、受体纯化229

四、受体分离纯化实例231

第三节 第二信使系统232

一、磷脂酶A232

二、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234

三、环核苷酸235

四、三磷酸肌醇的检测236

五、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测定236

六、二酰甘油的测定240

七、细胞内pH的测定242

八、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测定245

第十章 电生理学方法在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248

第一节 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248

一、可兴奋细胞的制备249

二、常用微电极的制备250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同步记录252

四、蟾蜍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记录253

五、培养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254

六、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和动作电位的记录255

七、微电泳注射方法256

八、海马脑片的细胞外及细胞内记录257

第二节 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258

一、双微电极电压钳原理258

二、仪器与设备259

三、标本的制备259

四、电极的制作259

五、电压钳制作条件与步骤260

六、实验步骤260

第三节 膜片钳技术261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262

二、膜片钳的几种记录形式263

三、微电极的制备263

四、实验系统的连接264

五、心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265

六、穿孔膜片钳技术——一种新的全细胞记录方法267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薄片膜片钳记录268

八、L-型钙离子通道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270

九、海马切片培养以及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71

第四节 各种诱发电位的检测272

一、视觉诱发电位272

二、听觉诱发电位284

三、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287

四、运动诱发电位292

第五节 神经细胞钙离子检测方法296

一、总钙的测定296

二、游离钙的测定298

三、钙荧光测光和膜片钳相结合的同时测定技术305

四、细胞内Ca 2+的定位研究310

第六节 细胞内注射技术311

第七节 其他方法313

一、窦房结电图313

二、体表记录希氏束电图315

三、多管玻璃微电极离子电泳技术317

四、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319

五、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及神经元细胞内钾测定322

第八节 利用短路电流技术测量上皮细胞电生理参数324

一、概述324

二、基本设备与仪器325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326

四、实验步骤326

第三篇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方法331

第十一章 线粒体的制备和应用331

第一节 线粒体的制备331

一、概述331

二、基本设备及仪器331

三、试剂及缓冲液332

第二节 线粒体功能特征的检测335

一、概述335

二、ATP合成的测定335

三、ATP分解(ATP酶)的测定336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链337

五、线粒体代谢物转运的测定方法338

第三节 线粒体功能检测的应用340

一、测定的线粒体功能低下的处理原则340

二、受试物作用的潜在部位——线粒体341

第十二章 微粒体的制备及微粒体酶系的测定343

第一节 微粒体的制备343

一、超速离心方法343

二、非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344

三、肝外组织微粒体成分的制备344

第二节 Cyt P450的多样性和MFOs的纯化与重组344

第三节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测定345

一、Cyt P450和b5含量的测定345

二、NAD (P) 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测定346

三、测定乙基吗啡N-脱甲基酶的活性346

四、苯胺-4-羟化酶的测定348

五、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活性的测定348

六、苯并(a)芘9-羟化酶活性的测定349

七、谷胱甘肽转移酶349

第四节 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动物模型350

第五节 溶酶体和过氧化氢酶体的制备和应用350

一、基本原理350

二、仪器与试剂351

三、制备技术351

四、制备物的性质鉴定353

五、制备物的应用354

第十三章 肾脏与小肠细胞膜的制备及应用355

第一节 肾脏和小肠细胞膜的分离制备355

一、概述355

二、肾脏细胞膜的分离和制备356

三、从小肠分离刷状缘膜囊泡357

四、制备物的蛋白测定及样品的贮存358

第二节 制备物的性质鉴定358

一、酶活性的测定358

二、微孔滤过技术359

三、细胞膜制备技术的应用360

第十四章 细胞损伤的检测362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应用362

一、细胞凋亡的表现特点362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363

三、细胞凋亡中DNA小片段检测364

四、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364

五、应用365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双核微核检测法366

一、原理和应用366

二、主要仪器与试剂367

三、实验步骤367

四、显微镜下微核的判别367

五、注意事项367

第四篇 蛋白质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检测371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371

第一节 生物材料的前处理及蛋白质抽提371

一、材料的选择371

二、细胞的破碎方法371

三、蛋白抽提372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初步纯化373

一、蛋白质的分级沉淀373

二、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374

第三节 蛋白质的进一步纯化376

一、离子交换层析法376

二、凝胶过滤379

三、亲和层析382

四、蛋白质的结晶383

第四节 纯化步骤的安排384

一、提纯过程中生物活性测定384

二、纯化步骤安排384

三、提纯过程中注意的问题385

第五节 样品纯度鉴定385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检测387

第一节 蛋白质的电泳分离与检测387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87

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试剂配方与操作388

三、Native凝胶电泳的用途与配置390

四、蛋白质的几种染色方法391

第二节 免疫印迹394

一、免疫印迹原理394

二、免疫印迹操作395

三、注意事项398

第三节 蛋白质末端测序的样品准备398

一、蛋白质测序转印操作步骤398

二、注意事项399

第四节 质谱技术399

一、基本原理399

二、两类重要质谱技术400

三、肽质量指纹图谱400

第五节 蛋白激酶活性检测402

一、液体及试剂402

二、细胞裂解物的制备402

三、蛋白浓度测定403

四、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403

五、转膜403

六、染色403

七、磷酸化ERK检测(其他如JNK/SAPK, p38, Akt, FAK等类同)403

八、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404

第六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检测404

一、液体及试剂404

二、方法404

三、蛋白酶的复性(去SDS)405

四、孵育405

五、染色405

六、干燥、封胶、照相405

第十七章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406

第一节 酵母双杂交系统406

一、基本原理406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操作步骤407

三、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不足及其发展407

四、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407

第二节 免疫共沉淀408

一、免疫共沉淀原理408

二、细胞内过表达蛋白的免疫共沉淀408

三、细胞内源性蛋白的免疫共沉淀408

四、组织内蛋白的免疫共沉淀408

第三节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408

一、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基本原理409

二、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409

三、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操作要点409

四、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优缺点410

第四节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410

一、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原理410

二、BIA的应用领域411

三、实验步骤411

第十八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413

第一节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概述413

一、生物学检测法413

二、免疫学检测法414

三、单个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测定法414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414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检测415

一、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 1,IL-1)的检测415

二、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 2,IL-2)的检测416

三、白细胞介素3 (Interleukine-3 ,IL-3)的检测418

四、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e 4,IL-4)的检测418

五、白细胞介素5 (Interleukine 5,IL-5)的检测419

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e 6,IL-6)的检测419

七、白细胞介素7 (Interleukine-7 ,IL-7)的检测420

八、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e 8,IL-8)的检测420

九、白细胞介素9 (Interleukin 9,IL-9)的检测421

十、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e 10 ,IL-10)的检测421

十一、白细胞介素11 (Interleukin 11 ,IL-11)的检测422

十二、白细胞介素12 (Interleukine 12,IL-12)的检测422

十三、白细胞介素13 (Interleukin 13,IL-13)的检测423

第三节 其他细胞因子的检测424

一、干扰素的检测424

二、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425

三、干细胞因子的检测426

四、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428

五、转化生长因子的检测429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430

一、ELISA检测细胞因子430

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433

三、基于流式细胞仪的液相蛋白定量技术CBA43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细胞因子436

一、细胞因子的DNA检测436

二、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437

第六节 转录因子NF-κB活性检测438

一、试剂及液体配制439

二、方法439

三、NF-κB寡核苷酸探针的同位素标记、纯化及标记率测定439

四、凝胶迁移率分析法(EMSA)测定NF-κB的活性440

五、竞争抑制实验证实核蛋白与探针结合的特异性440

第五篇 分子生物学方法443

第十九章 核酸的提取443

第一节 质粒DNA的制备443

一、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443

二、层析柱法快速小量制备质粒DNA444

三、碱变性——PEG法大量制备质粒DNA444

第二节 λ噬菌体DNA的提取与纯化445

一、λ噬菌体的效价测定445

二、噬菌体的制备446

三、λ噬菌体DNA的制备及纯化446

第三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447

一、组织或培养细胞DNA的制备447

二、血液白细胞DNA的制备448

三、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DNA449

第四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449

一、异硫氰酸胍-氯化铯法制备总RNA449

二、TRIzol试剂盒提取总RNA450

三、寡(dT)纤维素柱法分离poly(A+)RNA450

四、磁性球珠分离poly (A+)RNA451

第二十章 核酸的电泳与纯化453

第一节 核酸的电泳453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影响因素453

二、核酸电泳实验中常用的载样缓冲液和电泳缓冲液454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455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58

第二节 核酸片段的回收460

一、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460

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463

第三节 核酸的层析技术463

一、分子筛层析463

二、离子交换层析464

三、亲和层析465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466

一、概述466

二、超速离心技术在核酸纯化中的应用467

第二十一章 RNA干扰技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70

第一节 RNA干扰研究概况470

一、基本理论470

二、RNA干扰机制471

第二节 哺乳动物细胞的RNA干扰技术471

一、siRNA设计472

二、siRNA合成473

三、siRNA体外导入475

四、siRNA干扰作用评价477

第三节 RNA干扰技术的应用477

第四节 微小RNA的研究概况479

一、miRNA的基本特征480

二、miRNA的功能480

三、miRNA的作用机制481

四、miRNA和siRNA的关系481

五、miRNAs的研究方法481

第二十二章 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与cDNA文库的构建484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484

二、cDNA文库构建的类型484

三、操作步骤485

第二十三章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488

第一节 基因克隆所需的工具酶488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88

二、DNA连接酶489

三、其他酶489

第二节 目的基因的制备490

一、人工合成法490

二、反转录法490

三、基因组DNA文库法490

四、用PCR法合成490

第三节 载体490

一、概论490

二、常用载体491

第四节 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492

一、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应用492

二、酶切反应的建立492

三、影响酶切反应的因素492

第五节 载体与DNA插入片段的体外重组493

一、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连接反应的种类493

二、连接反应操作步骤494

三、影响连接反应效率的因素495

第六节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495

一、转化的概念495

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495

三、感受态细菌的转化496

第七节 含重组质粒的细菌菌落鉴定497

一、限制性酶切分析497

二、插入失活497

三、菌落杂交497

四、DNA序列分析497

五、PCR法498

第八节 目的基因在原核表达体系的表达498

一、原核表达体系498

二、原核表达的操作过程498

三、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500

第九节 目的基因在哺乳动物培养细胞表达体系中的表达500

一、转染501

二、感染502

第二十四章 常规PCR中的特殊步骤及定量PCR504

第一节 常规PCR中的特殊步骤504

一、简并引物PCR504

二、Touchdown PCR505

三、Gradient PCR505

四、容错PCR505

第二节 定量PCR506

一、基本原理506

二、定量PC R在临床上的应用507

三、定量PCR所使用的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原则508

四、对定量PCR仪的一些主要参数的了解508

五、定量PCR操作注意事项508

第二十五章 核酸分子杂交510

第一节 探针的标记510

一、核酸探针标记方法510

二、两种DNA标记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512

三、几种RNA标记方法的具体步骤513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515

一、斑点印迹法516

二、分离转移印迹法517

三、分子杂交过程中的几点考虑524

第二十六章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527

第一节 组学及相关领域的介绍527

一、基因组学527

二、HapMap计划528

三、药物基因组学528

四、代谢组学528

五、蛋白质组学529

第二节 组学中高通量的研究方法530

一、双向电泳技术530

二、基因芯片531

三、蛋白芯片技术534

四、组织芯片535

五、液相芯片536

第二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539

第一节 数据库概况及数据检索539

一、数据库概况539

二、数据库的检索541

第二节 从临床问题到文献检索542

第三节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与对象543

第四节 DNA测序结果分析与序列比对545

第五节 序列比较的拓展应用546

第六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546

一、蛋白质结构预测基本原理546

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547

三、蛋白质功能预测548

第七节 蛋白质抗原性评估549

一、抗原表位预测原理549

二、常用的抗原表位预测程序549

第六篇 免疫学方法553

第二十八章 T细胞分离及其功能检测553

第一节 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553

一、单个核细胞分离553

二、T细胞分离554

三、T细胞亚群分离555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560

一、体外实验560

二、体内实验568

第三节 有关胸腺细胞发育的研究方法571

一、细胞亚群分离571

二、胚胎胸腺器官培养571

三、重新聚合573

四、重建免疫缺陷小鼠573

五、免疫缺陷小鼠574

六、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575

第二十九章 抗体的制备和检测579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579

一、动物的选择579

二、免疫动物579

三、制备血清581

四、小结581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582

一、免疫动物582

二、细胞融合583

三、杂交瘤细胞的筛选586

四、杂交瘤细胞的扩增、冻存和克隆化586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588

六、小结589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590

一、IgG的纯化590

二、IgM的纯化592

三、小结592

第四节 抗体抗原检测方法593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593

二、抗体类型鉴定596

三、抗体亲和力测定597

四、小结598

第三十章 补体检测技术600

第一节 C H50单位测定——经典途径补体总活性的测定601

一、原理与应用601

二、仪器和试剂601

三、操作步骤601

四、注意事项602

五、附录1用于补体功能检测的样品的收集及贮存602

六、附录2标准致敏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602

七、附录3溶血素的滴定602

第二节 AP50单位测定——旁路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603

一、原理与应用603

二、仪器和试剂603

三、操作步骤604

四、注意事项604

第三节 溶血试验——检测补体单一成分604

一、原理与应用604

二、仪器与设备605

三、试剂605

四、操作步骤605

第四节 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606

一、原理及应用606

二、仪器606

三、试剂606

四、操作步骤606

五、注意事项607

第五节 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607

一、原理607

二、仪器607

三、试剂607

四、操作步骤607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成分及活性片段607

第七节 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化片段608

一、原理及应用608

二、仪器608

三、试剂608

四、操作步骤608

五、注意事项609

第八节 EC花环试验——检测补体受体609

一、羊红细胞-C3复合物(EC3)的制备609

二、EC花环试验检测黏附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补体受体611

三、EC花环试验——检测细胞悬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612

第九节 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C3612

一、原理612

二、仪器612

三、试剂613

四、操作步骤613

五、注意事项614

六、附录1赖氨酸-琼脂糖的制备和检测614

七、附录2 DEAE-Sephacel柱的制备615

八、附录3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615

第三十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617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来源与制备617

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制备617

二、淋巴结和脾细胞的制备617

三、胸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618

四、肺泡巨噬细胞的制备618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基本功能检测618

一、白细胞凝集(aggregation)检测618

二、白细胞聚集(accumulation)检测——5iCr标记白细胞法619

三、白细胞化学促动性(chemokinesis)检测619

四、白细胞黏附作用(adherence)检测619

五、白细胞移动(migration)检测620

六、白细胞移动抑制实验——琼脂糖微滴法621

七、细菌生长抑制实验621

八、胞外释放水解酶实验622

第三节 吞噬功能的检测622

一、吞噬物的种类与处理622

二、酵母菌吞噬实验623

三、克氏锥虫吞噬实验623

四、Fe受体介导的吞噬实验623

五、体内碳粒吞噬实验623

第四节 抗肿瘤细胞毒功能检测624

一、常用的靶细胞来源与放射标记624

二、检测方法624

第五节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抑制检测方法625

一、新蝶呤的检测626

二、化学发光法626

三、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反应627

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实验627

第六节 细胞表面受体及功能检测628

一、受体检测628

二、组织因子-亲凝血活性检测631

三、Ia抗原632

第七节 酶学检测632

一、非特异性酯酶-偶氮偶联(Gomori)法632

二、酸性α-乙酸萘酯酶632

三、过氧化物酶633

四、酸性磷酸酶633

第三十二章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634

第一节 免疫酶标记技术634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634

二、免疫印迹636

第二节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636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637

二、标本的制作639

三、免疫荧光染色方法640

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642

五、荧光显微镜术643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643

第三节 胶体金银技术644

一、胶体金制备方法644

二、胶体银制备644

三、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644

四、免疫金银染色方法645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646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646

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647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649

四、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考核649

五、放射免疫分析的要求和影响因素649

六、抗原或抗体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649

七、放射性防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650

第七篇 医学化学分析方法655

第三十三章 流式细胞术655

第一节 基本原理655

一、液流动系统655

二、光学系统656

三、电子系统656

四、计算机系统656

第二节 流式细胞常用荧光染料657

第三节 制备单细胞悬液技术658

一、制备方法要因细胞而异658

二、细胞结块的形成658

三、单层细胞培养658

四、组织658

五、一些具体的细胞处理方法659

六、血细胞制备方法659

七、石蜡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659

八、睾丸生殖细胞制备660

九、肝脏细胞样品制备660

十、头和颈部肿瘤细胞制备660

十一、细胞固定660

第四节 细胞的荧光标记660

一、DNA染色方法661

二、DNA与RNA同时染色法662

三、RNA染色方法662

四、同时分析细胞的DNA和总蛋白662

五、同时分析细胞表面细胞内特异标志蛋白和DNA663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663

一、流式细胞术的数据文件特点663

二、双参数数据分析663

三、三维数据分析664

四、DNA直方图分析664

第六节 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665

第三十四章 脂质和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检测670

第一节 检测氧自由基实验方法670

一、肺、脑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化学发光法测定670

二、羟自由基测定方法671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672

四、过氧化氢测定673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的测定676

一、分光光度法676

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677

三、荧光产物法678

四、脂质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测定679

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680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法680

一、不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680

二、共轭双烯法682

第三十五章 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683

第一节 离心分离技术683

一、离心分离技术原理683

二、超速离心的方法684

三、超速离心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的应用685

第二节 色谱分析686

一、气相色谱法68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689

三、薄层色谱法692

第三节 光谱分析695

一、荧光光谱分析仪695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699

三、红外分光光度计703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仪708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708

二、核磁共振谱仪709

三、NMR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709

第五节 电化学检测仪710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710

二、电位分析法711

三、极谱法713

四、溶出伏安法在医学中的应用714

第六节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714

一、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层次714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715

三、代谢组学的特点716

四、代谢组学的应用716

第七节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716

一、LCM技术的主要原理及简单操作717

二、LCM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18

三、LCM技术的发展前景718

第八篇 整体功能与器官功能检测方法721

第三十六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功能检测方法721

第一节 全胚胎培养模型721

一、材料721

二、方法72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3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3

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4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5

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7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7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8

第三节 心衰模型729

第四节 胃癌动物模型732

一、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鼠腺胃癌模型732

二、甲基胆蒽诱发鼠腺胃癌模型733

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模型734

四、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诱发鼠前胃癌模型734

五、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模型734

六、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735

七、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735

八、人胃癌免疫抑制大鼠模型736

九、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犬胃癌模型736

十、ENNG诱发猴胃癌模型737

第五节 糖尿病模型的制作737

一、药物性糖尿病737

二、无胰性糖尿病模型738

三、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模型738

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739

五、“BB” Wistar系大鼠739

第六节 癫痫动物模型740

一、在体癫痫模型740

二、离体癫痫模型740

三、遗传性动物模型741

第七节 肝损伤模型741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741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模型745

第八节 器官移植模型748

一、小动物异种心脏移植模型748

二、心-肺联合移植749

三、大鼠肝移植模型750

四、大鼠肾移植模型752

五、胰腺移植模型753

六、小肠移植模型754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755

一、基本原理755

二、动物、药品和器械755

三、复制步骤755

四、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755

五、注意事项756

第十节 速发型过敏性哮喘模型756

一、原理及应用756

二、仪器设备756

三、试剂756

四、实验步骤756

五、注意事项757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757

第十二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759

第三十七章 器官模型的建立和功能检测方法761

第一节 离体器官的灌流方法761

一、心脏灌流761

二、肺灌流方法763

第二节 微透析技术与离体组织条方法767

一、脑微透析实验方法767

二、家兔离体肺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实验方法770

第三十八章 微循环实验方法772

第一节 微循环实验方法概论772

一、微循环观测的基本方法772

二、微循环基本指标的测量773

三、微循环荧光显微术776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777

第二节 脏器微循环观测777

一、脑微循环观测方法777

二、脊髓微循环观测方法779

三、心脏微循环观测方法780

四、肺微循环观测方法780

五、膈微循环观测方法780

六、肝脏微循环观测方法781

七、肾脏微循环观测方法781

八、胰腺微循环观测方法782

九、脾脏微循环观测方法783

十、肠系膜微循环观测方法783

十一、骨髓微循环观测方法783

十二、淋巴结微循环观测方法784

十三、提睾肌微循环观测方法784

十四、颊囊微循环观测方法784

第三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786

第一节 血液黏度测定786

一、旋转式黏度计法786

二、毛细管黏度计法787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测定787

一、红细胞聚集指数R法787

二、血沉方程K值法788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788

一、黏度测量法788

二、滤膜法789

第四节 白细胞变形性测定789

第五节 血小板黏附性测定790

一、玻璃法790

二、玻璃柱法790

三、玻璃滤器法791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791

一、比浊法791

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792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测定793

一、原理和应用793

二、仪器设备793

三、实验步骤793

四、注意事项794

第九篇 实验动物、动物手术和动物模型797

第四十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797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797

一、兔的抓取与固定797

二、小鼠的抓取与固定798

三、大鼠的抓取与固定798

四、豚鼠的抓取与固定799

五、地鼠的抓取与固定799

六、犬的抓取与固定799

七、鸡的抓取与固定799

八、猴的抓取与固定799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方法800

一、染色法800

二、挂牌法800

三、烙印法800

四、耳孔法801

五、剪毛法801

六、打孔或剪缺口法801

第三节 实验动物麻醉术801

一、全身麻醉801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803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804

一、剪毛法804

二、拔毛法804

三、剃毛法804

四、脱毛法804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804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808

一、大鼠和小鼠的采血方法808

二、豚鼠的采血方法809

三、兔的采血方法809

四、狗的采血方法810

第七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811

一、血液811

二、淋巴液811

三、消化液811

四、脑脊液812

五、尿液812

六、精液813

七、阴道内液体813

第八节 实验动物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813

一、体表贴纸法813

二、剥皮测量法813

三、称重法813

四、公式计算法814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方法815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815

一、大鼠和小鼠的处死方法815

二、豚鼠、兔、猫的处死方法816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穿刺术817

一、胸膜腔穿刺术817

二、腹膜腔穿刺术817

三、膀胱穿刺术817

四、骨髓穿刺术817

第十二节 常用外科手术技术818

一、实验动物气管、血管、神经的分离818

二、股动、静脉插管方法820

三、实验动物常用活体观察手术820

四、常用手术器械灭菌方法822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823

第一节 一般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823

一、体温的测定方法823

二、体重的测量方法823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823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824

第二节 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824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824

二、血细胞比容的测定827

三、血沉的测定827

第三节 血液化学成分参数测定828

一、钾离子828

二、钠离子828

三、钙离子828

四、无机磷离子828

五、氯化物828

六、镁离子828

七、胆固醇828

八、尿素氮828

九、葡萄糖828

十、胆红素828

十一、肌酐829

十二、重碳酸盐829

第四节 造血功能的检查方法829

一、骨髓细胞计数829

二、骨髓细胞分类829

三、骨髓粒细胞分裂指数829

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829

五、59 Fe在脾脏和骨髓中的掺入试验829

六、59 Fe在周围血细胞中的掺入试验829

七、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试验829

八、脾脏和胸腺重量测定829

第五节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829

一、直接描记方法829

二、间接测压方法831

第六节 正常实验动物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831

第四十二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836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836

第二节 肿瘤动物模型837

一、诱发性肝癌动物模型837

二、诱发性胃癌动物模型838

三、诱发性肺癌动物模型838

四、诱发性食管癌动物模型838

五、诱发性大肠癌动物模型838

六、诱发性鼻咽癌动物模型839

七、诱发性宫颈癌动物模型839

八、诱发性膀胱癌动物模型839

九、小鼠诱发性皮肤癌动物模型839

十、人肝癌、胰腺癌的原位移植动物模型840

十一、可移植性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840

十二、人胃癌裸鼠原位接种模型840

十三、人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840

十四、人肺腺癌裸鼠不同部位移植模型840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841

一、心肌缺血动物模型841

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842

三、心力衰竭动物模型843

四、心律失常动物模型844

五、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847

六、高血压病动物模型847

七、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848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850

一、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850

二、癫痫动物模型852

三、帕金森病动物模型854

四、老年痴呆动物模型854

第五节 骨伤疾病动物模型855

一、骨折愈合动物模型855

二、骨缺损致长骨干骨不连模型856

三、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856

四、骨关节炎动物模型856

五、兔股骨髁关节软骨面钻孔所致关节软骨缺损模型857

六、骨质疏松模型858

七、风湿性关节炎模型858

八、激素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模型858

九、坐骨神经长段缺损模型859

十、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859

第六节 理化损伤疾病动物模型860

一、放射损伤疾病动物模型860

二、烧伤动物模型861

三、烫伤动物模型862

四、吸入性损伤动物模型863

五、冷冻伤动物模型864

六、复合伤动物模型865

七、冲击伤动物模型865

八、撞击伤动物模型866

第七节 眼科疾病动物模型867

一、角膜炎动物模型867

二、白内障疾病动物模型867

三、青光眼(慢性高眼压)疾病动物模型868

四、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868

五、角膜瘢痕动物模型869

六、自身性色素炎动物模型870

第八节 口腔疾病动物模型870

一、颞下颌关节损伤动物模型870

二、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物损伤动物模型870

三、下颌骨缺损修复动物模型870

四、异体骨移植动物模型871

五、组织工程研究动物模型872

六、牙周病动物模型872

七、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872

八、龋病动物模型873

九、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动物模型873

第四十三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75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75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875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875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77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的关系877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878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病878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879

五、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880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881

一、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作用881

二、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882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884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884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884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886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889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89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889

二、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891

三、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892

四、呼吸系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893

五、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894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94

一、猕猴和狨猴894

二、家兔894

三、狗895

四、金黄地鼠895

五、大鼠和小鼠895

第七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96

一、皮肤移植896

二、外用药筛选和紫外线照射896

三、斑秃896

四、银屑病896

五、寻常型天疱疮897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897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898

八、硬皮病898

九、鱼鳞病899

十、痤疮899

第八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99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899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900

第四十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903

第一节 小鼠903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903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904

三、饲养管理906

四、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06

第二节 大鼠907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特点907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907

三、饲养管理908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08

第三节 豚鼠908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908

二、品种和品系909

三、饲养管理909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09

第四节 地鼠910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910

二、饲养管理911

三、品种911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11

第五节 兔911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912

二、主要品种912

三、饲养管理913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14

第六节 狗915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特点915

二、实验用主要品种915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16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916

一、品种品系917

二、生物学特性923

三、繁殖与饲养管理929

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934

五、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36

第八节 小型猪938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938

二、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38

三、主要品种939

第九节 鸡939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939

二、鸡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940

三、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群的建立940

第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945

第四十五章 医学科研设计945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945

一、研究立题945

二、研究对象945

三、设立适当的对照946

四、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946

五、确定观察指标946

六、随机化分组947

七、设计原始记录表947

八、正确选择统计分析的方法947

第二节 不同场合的研究设计947

一、调查研究设计947

二、临床研究设计947

三、动物实验设计948

第三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948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948

二、配对设计949

三、配伍组设计950

四、自身前后比较的设计950

五、交叉实验设计951

六、析因设计951

七、拉丁方设计953

八、分割实验设计954

九、系统分组实验设计955

十、正交设计955

十一、重复测量设计956

十二、序贯实验设计957

第四十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958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958

一、总体与样本958

二、同质与变异958

三、变量及资料的类型958

四、误差959

五、概率与频率959

第二节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960

一、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960

二、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961

第三节 统计图表962

一、统计表962

二、统计图963

第四节 正态分布965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965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965

三、标准正态分布966

四、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966

第五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966

一、均数的标准误966

二、t分布967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967

四、t检验968

第六节 方差分析973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973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4

三、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4

四、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4

五、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5

六、正交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5

七、裂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6

八、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977

九、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977

十、多个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978

第七节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978

一、常用的相对数978

二、率的标准化法979

三、动态数列980

第八节 总体率的估计980

一、率的标准误980

二、总体率的估计980

第九节 X2检验981

一、X2检验的基本思想981

二、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981

三、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982

四、率的多重比较983

五、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984

六、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X2检验984

第十节 秩和检验985

一、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985

二、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985

三、完全随机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986

四、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986

五、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986

第十一节 双变量相关与回归987

一、直线相关987

二、直线回归987

三、等级相关988

四、曲线拟合989

第十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989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89

二、多元线性相关990

三、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的筛选991

四、多元线性回归的应用991

第十三节 Meta分析991

一、概述991

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992

三、描述性Meta分析992

四、均数之差资料的Meta分析992

五、优势比资料的Meta分析993

第十四节 logistic回归分析993

一、logi sti c回归模型993

二、条件logistic回归994

三、多分类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994

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995

第十五节 协方差分析995

一、协方差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995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协方差分析996

三、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协方差分析997

第十六节 聚类分析998

一、概述998

二、系统聚类999

三、快速聚类法1000

四、有序样品聚类1000

第十七节 生存分析1000

一、基本概念1000

二、生存率及其标准误1001

三、log-rank检验1002

四、Cox回归分析1002

第四十七章 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1005

第一节 统计学分析1005

一、SAS系统基础知识1005

二、SAS数据集的建立与管理1005

三、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及推断1010

四、分类变量的分析1020

五、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1021

六、秩和检验1024

第二节 文字处理1025

一、Word简介1025

二、Word操作与应用1025

三、选定文字的技巧1034

四、快速定位1034

五、Word 2000的自定义功能1047

六、设计文件中常用到的Word技巧1051

七、Word编辑故障经典问答1057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作图1058

一、创建图表1058

二、编辑图表1060

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1061

一、Access简介1061

二、Access数据库的建立1062

第四十八章 医用摄影及多媒体1067

第一节 医学摄影1067

一、概述1067

二、医学摄影常用设备1068

三、病理标本摄影1069

四、翻拍技术1070

五、临床病例摄影1071

六、实验室摄影1071

七、手术室摄影1071

八、CT片、X线片摄影1072

九、超声波、心电图、脑电图摄影1072

十、研究生答辩及学术会议摄影10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