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岛高等教育史 现代卷 L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岛高等教育史 现代卷 L
  • 刘增人,王焕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206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教育史-青岛市-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岛高等教育史 现代卷 L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青岛高等教育体制的奠基: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时期(1905—1924年)1

第一节 清朝末期和德国侵占初期的青岛教育3

一、县学、书院、卫学、学塾为一体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4

二、教会学校的创办6

三、新式学堂初创7

四、职业教育兴起9

五、同盟会在青岛的办学活动10

第二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办12

一、殖民地经济与社会形态13

二、“独立的文化政策”的出台15

三、建立“华人学校的计划”19

四、中德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谈判23

五、商定《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25

第三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办学模式26

一、校址与校产27

二、科系与级次29

三、生源与师资33

第四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影响41

第五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闭校后的青岛教育46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国人、民间办学模式:私立青岛大学时期(1924—1929年)52

第一节 青岛收回前后的社会环境52

第二节 社会各界筹备私立青岛大学54

第三节 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开学56

第四节 私立青岛大学的曲折发展60

第五节 私立青岛大学被迫停办67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师模式的创办:国立青岛大学时期(1930—1932年)70

第一节 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建71

一、选址青岛筹措办学71

二、功勋校长——杨振声75

第二节 院系行政设置与场馆建设80

一、院系设置80

二、行政设置与经费来源81

三、图书馆和体育场建设84

第三节 各院系课程建设90

第四节 魅力青岛名师荟萃101

一、闻一多、梁实秋与沈从文103

二、黄际遇、汤腾汉与傅鹰108

第五节 学生录取与《学则》的颁布114

一、学生来源与录取114

二、《学则》的颁布117

第六节 教学独具特色科研稳步提高127

一、教学特色鲜明128

二、科研稳步提高130

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132

一、校园内的学术活动132

二、校园内外的文体活动134

第八节 两年三次罢课斗争136

一、初次罢课学运序曲137

二、南京请愿要求抗日137

三、反对学则驱逐教授140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师模式的延续:国立山东大学时期(1932一1937年)143

第一节 两任校长144

一、赵太侔校长144

二、林济青校长147

第二节 院系行政机构调整与场馆建设147

一、院系调整147

二、行政机构调整与经费来源148

三、场馆、设备建设150

第三节 院系发展与课程设置155

一、文理学院155

二、工学院165

第四节 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完善169

一、学者、作家相得益彰170

二、成就杰出的理工科专家174

第五节 招生与学业完成情况177

一、招生情况177

二、学业完成与就业情况179

第六节 教学与科研成绩斐然185

一、教学内容充实,方法灵活185

二、潜心治学,成果卓著189

第七节 活跃的校园社团及各类活动193

一、学术演讲与学术社团的活动193

二、文艺社团的成立与文体活动的开展196

第八节 抗日救亡运动199

一、抗日救国据理力争199

二、成立民先队部开展救亡活动201

第五章 沦陷期青岛高等教育的断裂(1937—1945年)203

第一节 强寇入侵,山东大学在“迁校”中沦亡206

第二节 “东亚医科学院”的依稀状貌209

第六章 抗战胜利后青岛高等教育名校传统的复兴(1946—1949年)216

第一节 国立山东大学胜利复校217

一、高起点组建师资队伍217

二、据理力争收复校舍219

三、院系设置与人事安排223

四、严格标准全国招生225

五、撙节开支艰苦创业227

六、半年筹备按期开学228

第二节 教学科研及体育工作230

一、学制与课程230

二、科学研究231

三、体育工作232

第三节 系科特色与新系建设234

一、中国文学系234

二、物理学系240

三、水产学系243

四、农艺系244

五、园艺系245

六、地质矿物学系246

七、医学院及附设医院247

第四节 蓬勃开展的进步社团活动250

第五节 作出历史贡献的爱国学生运动254

一、三次反美怒潮256

二、“六·二”运动258

三、反“特刑庭”斗争262

四、反对南迁,坚决护校263

五、学生入学及毕业人数统计266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68

后记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