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 作物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 作物卷
  • 赵春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9256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633页
  • 主题词:农业技术-信息处理-标准-中国;作物-栽培-信息处理-标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 作物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3

前言3

第一篇 土壤信息标准3

第一章 土壤术语3

一、土壤基础术语概述3

(一)专业领域3

(二)术语信息源3

二、土壤术语记录格式3

三、土壤基础术语分类编码3

四、土壤基础术语4

(一)土壤学总论4

(二)土壤物理学5

(三)土壤化学17

(四)土壤微生物25

(五)土壤生物化学31

(六)土壤地理学34

(七)土壤肥力39

(八)土壤改良43

(九)土壤侵蚀43

(十)土壤环境44

第二章 土壤标准数据元47

一、土壤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47

二、土壤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47

三、土壤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48

(一)记录格式48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48

四、土壤基础数据元48

五、土壤数据元代码表74

(一)土壤总孔隙度分级代码74

(二)土壤结构体形状分类代码74

(三)土壤结构体大小分级代码74

(四)土壤孔隙大小分类代码75

(五)土壤松紧状况分类代码74

(六)土壤排水性分级代码75

(七)土壤渗透率分级代码75

(八)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级代码75

(九)土壤p分级代码75

(十)土壤含盐量分级代码75

(十一)作物对土壤钠碱化度忍耐性分级代码75

(十二)土壤石膏含量对作物影响分级代码76

(十三)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代码76

(十四)土壤肥力分级代码76

(十五)土壤有机碳含量分级代码76

(十六)土壤总碳量分级代码76

(十七)土壤耕层全氮含量分级代码76

(十八)土壤碳氮比分级代码76

(十九)土壤硝态氮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土壤碱解氮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一)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二)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作物缺磷情况分级代码77

(二十三)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四)土壤缓效钾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五)土壤有效态硼含量分级代码77

(二十六)土壤有效锰含量分级代码78

(二十七)土壤有效铜含量分级代码78

(二十八)土壤供锌水平分级代码78

(二十九)土壤有效钼含量分级代码78

(三十)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级代码78

(三十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级代码78

(三十二)土壤有效硫含量分级代码79

(三十三)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分级代码79

(三十四)稻田供硅水平分级代码79

(三十五)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代码79

(三十六)土壤质地分类代码79

(三十七)土壤机械组成分级代码80

(三十八)土壤分类代码80

(三十九)土壤深度分级代码81

(四十)中国土壤区划代码82

六、土壤数据元获取方法83

(一)土壤比重测定方法83

(二)土壤容重测定方法84

(三)土壤团聚体含量测定方法86

(四)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测定方法87

(五)土壤孔隙度测定方法88

(六)土壤破裂系数测定方法89

(七)土壤渗透系数测定方法90

(八)最大吸湿量测定方法92

(九)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方法92

(十)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93

(十一)萎蔫含水量测定方法94

(十二)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95

(十三)基质势测定方法98

(十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方法99

(十五)土壤空气扩散系数测定方法一102

(十六)土壤温度测定方法105

(十七)土壤热容量测定方法106

(十八)土壤热导率测定方法107

(十九)土壤热扩散率测定方法108

(二十)液限测定方法108

(二十一)塑限测定方法111

(二十二)土壤坚实度测定方法112

(二十三)土壤最后入渗速率测定方法113

(二十四)土壤通气系数测定方法114

(二十五)土壤收缩率测定方法116

(二十六)土壤比表面积测定方法117

(二十七)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119

(二十八)土壤溶液电导率测定方法123

(二十九)土壤pH测定方法124

(三十)土壤交换性酸测定方法125

(三十一)土壤水解性酸度测定方法126

(三十二)土壤石灰施用量测定方法127

(三十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方法127

(三十四)土壤含盐量测定方法128

(三十五)土壤碳酸盐含量测定方法130

(三十六)碱化土壤交换性钠测定方法131

(三十七)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测定方法132

(三十八)土壤石膏含量测定方法133

(三十九)土壤重碳酸根测定方法135

(四十)总碳量测定方法136

(四十一)土壤腐殖酸含量测定方法137

(四十二)土壤全氮含量测定方法139

(四十三)土壤全磷含量测定方法140

(四十四)土壤全钾含量测定方法142

(四十五)土壤铵态氮含量测定方法143

(四十六)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方法145

(四十七)土壤有效磷含量测定方法147

(四十八)土壤有效钾含量测定方法149

(四十九)土壤缓效钾含量测定方法150

(五十)土壤矿化氮含量测定方法151

(五十一)土壤有效硼含量测定方法153

(五十二)土壤有效锰含量测定方法154

(五十三)土壤有效铜含量测定方法156

(五十四)土壤有效锌含量测定方法158

(五十五)土壤有效铁含量测定方法160

(五十六)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方法161

(五十七)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测定方法164

(五十八)土壤酸溶性硫含量测定方法166

(五十九)土壤全硫含量测定方法169

(六十)土壤有效硫含量测定方法172

(六十一)土壤水溶性硫含量测定方法173

(六十二)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测定方法177

(六十三)土壤有效硅含量测定方法177

(六十四)土壤全硼含量测定方法178

(六十五)土壤全钼含量测定方法180

(六十六)土壤全锰含量测定方法183

(六十七)土壤全锌含量测定方法184

(六十八)土壤全铜含量测定方法186

(六十九)土壤全铁含量测定方法188

(七十)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189

(七十一)土壤粒径分布测定方法191

(七十二)当量粒径测定方法197

(七十三)土壤绝对年龄测定方法197

(七十四)土壤镉测定方法198

(七十五)土壤铬测定方法200

(七十六)土壤汞测定方法201

(七十七)土壤钴测定方法202

(七十八)土壤镍测定方法203

(七十九)土壤铅测定方法204

(八十)土壤砷测定方法206

(八十一)土壤硒测定方法208

(八十二)土壤碱解氮测定方法210

主要参考文献211

第二篇 农业气象信息标准215

第三章 农业气象术语215

一、农业气象基础术语概述215

(一)专业领域215

(二)术语信息源215

二、农业气象术语记录格式215

三、农业气象基础术语分类编码215

四、农业气象基础术语216

(一)农业气象要素216

(二)农业气候221

(三)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226

(四)农业气象预报227

(五)农业气象观测230

第四章 农业气象标准数据元231

一、农业气象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231

二、农业气象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231

三、农业气象数据元描述格式和表示格式231

(一)记录格式231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232

四、农业气象基础数据元232

五、农业气象数据元代码表241

(一)候平均气温分级代码241

(二)农业界限温度代码241

(三)降雨量分级代码241

(四)降雪强度代码241

(五)风力等级代码242

(六)二十四节气代码242

(七)季节代码242

(八)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代码242

(九)中国水稻气候区划代码243

(十)中国小麦气候区划代码244

(十一)中国棉花气候区划代码244

(十二)中国玉米气候区划代码244

(十三)帕尔默干旱指数分级代码245

(十四)干热风强度代码245

(十五)中国白灾危害分级代码245

(十六)连阴雨强度代码245

(十七)涝害程度代码246

(十八)低温寡照灾害等级代码246

六、农业气象数据元获取方法246

(一)总辐射观测方法246

(二)日照时数观测方法251

(三)云量观测方法252

(四)空气温度观测方法257

(五)确定农业界限温度方法261

(六)大气湿度(空气湿度)观测方法262

(七)降雨量观测方法264

(八)蒸散量观测方法267

(九)标准蒸散量计算方法269

(十)风速观测方法269

(十一)气压观测方法274

(十二)帕尔默干旱指数计算方法276

主要参考文献277

第三篇 作物生育规律信息标准281

第五章 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281

一、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概述281

二、作物生育规律术语记录格式281

三、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分类编码281

四、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282

(一)作物类型与分布282

(二)作物种质资源与品种特性285

(三)作物器官构造292

(四)作物生长发育297

(五)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302

(六)作物栽培生理306

第六章 作物生育规律标准数据元320

一、作物生育规律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320

二、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320

三、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320

(一)记录格式320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321

四、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数据元321

五、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代码表345

(一)作物类型代码345

(二)作物温度适应性分类代码346

(三)作物光适应性分类代码347

(四)作物水分适应性分类代码347

(五)作物土壤养分适应性分类代码347

(六)作物土壤质地适应性分类代码348

(七)作物对土壤酸碱度(pH)适应性分类代码348

(八)作物对土壤盐碱度适应性分类代码348

(九)中国种植业区划代码349

(十)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代码350

(十一)种子整齐度分级代码350

(十二)籽粒饱满度分级代码350

(十三)作物源库关系类型代码350

六、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获取方法351

(一)作物叶耳间距测量方法351

(二)作物叶龄指标测算方法351

(三)作物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354

(四)作物根量和根长测定方法354

(五)绝对生长速率计算方法356

(六)相对生长速率计算方法356

(七)作物叶面积测定方法356

(八)作物叶片着生状态研究方法361

(九)作物茎粗测量方法362

(十)作物株高测量方法362

(十一)作物籽粒灌浆生长分析方法364

(十二)作物体鲜重和干重测定方法367

(十三)作物叶丛倾斜指数测定方法368

(十四)作物群体消光系数测定方法368

(十五)植物净同化率测定方法370

(十六)作物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测定方法371

(十七)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372

(十八)作物单位面积茎数计算方法373

(十九)玉米空秆率调查方法373

(二十)禾谷类作物基本苗计算方法373

(二十一)粮食和油料种子千粒重测定方法374

(二十二)作物生产力估算方法374

(二十三)作物经济系数计算方法378

(二十四)植物组织含水量测定方法378

(二十五)植物组织水势测定方法379

(二十六)植物蒸腾强度测定方法382

(二十七)作物需水量测定方法384

(二十八)植物蒸腾扩散阻抗计算方法386

(二十九)植物伤流液的收集和伤流量测定方法386

(三十)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388

(三十一)植物全氮测定方法389

(三十二)植株中磷测定方法393

(三十三)植物全钾测定方法395

(三十四)植物全硫测定方法396

(三十五)植物全钙、镁测定方法397

(三十六)植物中锰测定方法399

(三十七)植物中硼测定方法401

(三十八)植物中钼测定方法404

(三十九)植物中铁测定方法407

(四十)植物中铜、锌测定方法407

(四十一)植物体中氯测定方法408

(四十二)植物叶绿体色素测定方法409

(四十三)植物组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411

(四十四)植物光合速率测定方法413

(四十五)作物光能利用率计算方法415

(四十六)RuBP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416

(四十七)PEP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417

(四十八)植物呼吸强度测定方法418

(四十九)植物组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421

(五十)谷物淀粉含量测定方法423

(五十一)植物组织蔗糖含量测定方法425

(五十二)植物组织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426

(五十三)作物叶片衰老指标测定方法426

(五十四)作物逆境生理研究方法430

主要参考文献438

第四篇 作物生产管理信息标准443

第七章 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443

一、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概述443

二、作物生产管理术语记录格式443

三、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分类编码443

四、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444

(一)地理信息和政区名称444

(二)种植制度444

(三)土壤管理447

(四)种子管理454

(五)施肥管理462

(六)灌溉管理471

(七)病虫草害管理474

(八)农机管理511

(九)播种与栽植515

(十)田间管理517

(十一)收获及贮藏519

(十二)农产品加工520

(十三)农产品及农产品质量521

(十四)经济效益分析524

(十五)栽培理论与新技术525

第八章 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532

一、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532

二、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532

三、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533

(一)记录格式533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533

四、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533

五、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代码表552

(一)地貌类型代码552

(二)地形大小分类代码553

(三)地表形态代码553

(四)土壤坡度分级代码553

(五)坡向代码553

(六)中国行政区划代码553

(七)中国种植制度区划代码554

(八)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代码554

(九)熟制类型代码554

(十)种植方式代码555

(十一)轮作方式代码555

(十二)耕地地力等级代码556

(十三)土壤耕作措施类型代码556

(十四)基本耕作措施代码556

(十五)表土耕作措施代码556

(十六)取水方式代码556

(十七)灌水方法代码557

(十八)排水方式代码557

(十九)种子类别代码558

(二十)种子整齐度分级代码558

(二十一)种子干燥方式代码558

(二十二)种子运输包装分级代码558

(二十三)种衣剂类型代码558

(二十四)施肥方式代码558

(二十五)基肥的施用方法代码558

(二十六)种肥的施用方法代码559

(二十七)追肥的施用方法代码559

(二十八)肥料类型代码559

(二十九)土壤调理剂类型代码562

(三十)植物病害分类代码562

(三十一)水稻病害代码562

(三十二)小麦病害代码563

(三十三)玉米病害代码563

(三十四)棉花病害代码563

(三十五)农药类型代码564

(三十六)农用机械代码566

(三十七)播种方式代码572

(三十八)育秧方式代码572

(三十九)农业产品分类代码572

(四十)小麦产品分类代码577

(四十一)小麦粉产品分类代码577

(四十二)稻谷产品分类代码577

(四十三)糙米产品分类代码577

(四十四)玉米产品分类代码577

六、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获取方法578

(一)种子净度分析方法578

(二)种子水分测定方法581

(三)种子比重测定方法583

(四)种子发芽试验方法583

(五)种子热容量测定方法585

(六)种子容重测定方法585

(七)种子纯度测定方法585

(八)营养元素的DRIS指数计算方法594

(九)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595

(十)有机肥料中全氮含量测定方法596

(十一)有机肥料中全磷含量测定方法597

(十二)有机肥料中全钾含量测定方法599

(十三)有机肥料水分含量测定方法599

(十四)有机肥料酸碱度测定方法600

(十五)作物耗水量计算方法600

(十六)水分利用效率计算方法601

(十七)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601

(十八)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601

(十九)灌溉效益分摊系数计算方法601

(二十)渠系水利用系数测定方法601

(二十一)播种量计算方法602

(二十二)株、行距计算方法602

(二十三)播种深度确定602

(二十四)籽粒硬度测定方法602

(二十五)小麦淀粉沉淀值测定方法603

(二十六)小麦面筋含量测定方法604

(二十七)小麦淀粉稳定时间测定方法606

(二十八)小麦粉吸水率测定方法606

(二十九)谷物种子降落数值测定方法606

(三十)谷物籽粒粗淀粉含量测定方法609

(三十一)种子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610

(三十二)植物组织中总氮、蛋白氮含量测定方法611

(三十三)谷物籽粒赖氨酸测定方法614

(三十四)短纤维率检验方法616

主要参考文献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