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288212.jpg)
- 杨晓东,陆松,牟胜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181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并行计算机-计算机体系结构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丛书序1
前言1
第1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1
1.1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分类2
1.2 几个经验定律3
1.3 微处理器4
1.3.1 提高微处理器性能的方法5
1.3.2 微处理器的发展8
1.3.3 巨型机用微处理器10
第2章 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度量12
2.1 计算机的速度12
2.1.1 MIPS、Flops和PDR13
2.1.2 SPEC和TPS14
2.2 并行计算机的速度计算15
2.2.1 算术平均速度(arithmetic mean performance)16
2.2.2 调和平均速度(harmonic mean performance)16
2.2.3 几何平均速度(geometric mean performance)17
2.3 并行计算机的加速比和效率17
2.3.1 程序的并行性17
2.3.2 加速比通式18
2.3.3 固定负载加速比20
2.3.4 固定时间加速比21
2.3.5 固定存储加速比21
2.3.6 粒度匹配加速比模型22
2.3.7 并行系统的效率和可扩展性25
2.3.8 并行系统的并行质量27
2.3.9 并行系统的性能评测28
第3章 流水和向量处理30
3.1 提高计算机速度的措施30
3.1.1 提高频率30
3.1.2 空间并行31
3.1.3 时间并行32
3.2 线性流水线32
3.2.1 流水线工作原理33
3.2.2 加速比、效率和吞吐率34
3.2.3 流水线的设计原理35
3.2.4 指令流水部件36
3.2.5 向量处理38
3.2.6 无冲突向量访存46
3.3 非线性流水线50
3.3.1 预约表和最小平均延迟时间50
3.3.2 无冲突输人控制和设计53
3.3.3 多功能流水线的效率和吞吐率53
3.4 超标量和超流水技术55
3.4.1 超标量技术55
3.4.2 超流水技术56
第4章 典型并行计算机系统57
4.1 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分类57
4.1.1 SM与DSM多处理机系统58
4.1.2 分布式主存DM59
4.2 典型并行计算机系统60
4.2.1 阵列机60
4.2.2 向量机62
4.2.3 对称多处理机SMP64
4.2.4 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64
4.2.5 Cluster集群65
4.2.6 高性能可重配置计算机HPRC66
4.3 从Top500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趋势67
4.4 典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71
4.4.1 Cray Xl72
4.4.2 地球模拟器(NEC Earth simulator)77
4.4.3 蓝色基因/L(IBM BlueGene/L)81
4.4.4 Intel 64 Linux Cluster Abe91
4.5 小结95
第5章 并行存储系统和同步机制97
5.1 存储器的地址映射97
5.2 层次存储系统103
5.2.1 程序访存的局部性原理104
5.2.2 存储系统层次104
5.2.3 层次存储系统特点及性能分析105
5.2.4 层次存储系统存储器间块的映射110
5.2.5 “主存-辅存”层次地址变换117
5.2.6 “高速缓存-主存”层次119
5.3 访存事件次序和Cache一致性122
5.3.1 存储一致性模型122
5.3.2 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124
5.3.3 CC-NUMA的Cache一致性126
5.4 同步130
5.4.1 Test-and-Set/Reset130
5.4.2 Barrier/Eureka132
5.4.3 Compare-Swap132
5.4.4 Fetch-and-Add133
第6章 互连网络134
6.1 互连网络的互连函数135
6.2 互连网络类型和基本结构参数143
6.2.1 互连网络类型143
6.2.2 互连网络的基本特性和结构参数143
6.3 动态互连网络146
6.3.1 总线146
6.3.2 交叉开关147
6.3.3 多级网络148
6.4 静态互连网络153
6.4.1 线性阵列和环153
6.4.2 树和星形网154
6.4.3 k-ary n-cube网络155
6.5 MPP系统的互连技术157
6.5.1 互连网络拓扑结构157
6.5.2 互连网络切换技术158
6.5.3 互连网络流控策略160
6.5.4 路由算法163
6.5.5 经典路由算法分类165
6.6 互连网络的死锁问题172
6.6.1 死锁的解决172
6.6.2 无死锁理论研究173
6.7 自适应路由算法的虚网叠加原理174
6.7.1 虚网的构造174
6.7.2 几个完全自适应路由算法174
第7章 I/O系统181
7.1 从共享并行总线到高速串行总线181
7.1.1 典型共享总线181
7.1.2 提升性能的技术手段182
7.2 HyperTransport189
7.2.1 HyperTransport总线拓扑结构190
7.2.2 HyperTransport信号组192
7.2.3 HyperTransport通信193
7.2.4 HyperTransport包路由195
7.2.5 HyperTransport路由规则197
7.2.6 HyperTransport3.0的新特性198
7.3 PCIExpress198
7.3.1 PCI Express信号组199
7.3.2 PCI Express拓扑结构200
7.3.3 PCI Express的体系结构201
7.3.4 PCI Express通信203
7.4 InfiniBand205
7.4.1 InfiniBand体系结构205
7.4.2 InfiniBand交换机结构模块207
7.4.3 IBA层次体系208
7.4.4 包的管理与通信机制209
7.4.5 InfiniBand与其他网络互连方式的比较213
第8章 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15
8.1 器件的散热216
8.2 逻辑信号传输216
8.2.1 传输线218
8.2.2 阻抗匹配221
8.3 系统可靠性224
8.3.1 可靠性特征参数225
8.3.2 不维修系统可靠性计算229
8.3.3 可维修系统可靠性计算234
参考文献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