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 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晓求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9503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金融监管-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 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逻辑与选择1
0.1 中国金融结构变动趋势2
0.1.1 中国经济货币金融环境的变化2
0.1.2 全社会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5
0.1.3 居民部门持有金融资产的结构变化10
0.2 中国金融风险结构变动特征13
0.2.1 金融体系中的两类基础性风险13
0.2.2 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看风险结构的变化14
0.2.3 从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变动观测风险结构的变化17
0.2.4 新金融业态的风险特征17
0.3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功能特征18
0.3.1 资本监管: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也即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基石和重点18
0.3.2 透明度监管: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石21
0.3.3 新金融业态的监管理念:重在透明度监管23
0.4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原则与方向25
0.4.1 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改革的基本原则25
0.4.2 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新模式的核心元素26
第1章 金融监管及其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分析29
1.1 金融结构变动的全球趋势与中国现状31
1.1.1 全球金融结构变动趋势31
1.1.2 传统上银行主导与资本市场主导两类经济体都出现金融市场化变革36
1.1.3 中国金融结构变动:结合“金砖五国”金融结构变动的分析41
1.2 金融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考察:金融功能理论视角43
1.2.1 金融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44
1.2.2 金融结构演进如何实现金融功能升级44
1.3 金融结构变革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48
1.3.1 传统偏重银行资本金的监管理念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加剧金融体系风险48
1.3.2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透明度监管49
1.4 契合并推进金融市场化趋势的金融监管变革50
1.4.1 金融监管目标与监管机制的平衡选择理论框架50
1.4.2 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监管建议:把影子银行体系改造成为有弹性的市场化融资体系51
1.4.3 更加重视市场透明度导向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53
1.4.4 英国FPC对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的监管建议55
1.4.5 推动金融市场化,注重透明度监管——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监管改革展望56
第2章 金融监管的核心目标:效率与风险的平衡60
2.1 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寻求对冲潜在风险的机制或工具61
2.1.1 从有关国家金融监管的变革说起61
2.1.2 金融监管的指标和准则形成:来自文献与数据的分析64
2.2 寻求创新、效率与风险的平衡:金融监管准则的精髓70
2.2.1 金融创新与金融效率70
2.2.2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72
2.2.3 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74
2.2.4 金融创新与风险衍生79
2.2.5 在创新中寻求效率与风险的平衡84
第3章 全球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与平衡88
3.1 引言88
3.2 金融监管模式的类型和比较89
3.3 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演变趋势90
3.3.1 美国从多头监管向综合型监管靠拢90
3.3.2 英国综合型监管借鉴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的“双峰”模式92
3.3.3 德国削弱联邦金融监管局集权和加强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努力94
3.3.4 日本在原有金融监管格局上的微调94
3.4 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与平衡的理论逻辑95
3.4.1 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和跨部门分布维度看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95
3.4.2 为什么需要宏微观审慎监管协同发展97
3.4.3 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后,可以解决什么问题98
3.5 结论与启示99
第4章 全球金融监管准则(规则)的变动分析:历史视野103
4.1 全球金融监管准则的形成及其演变104
4.1.1 全球金融监管准则:经济内涵及其缘起104
4.1.2 全球金融监管准则的形成及其演进:一个历史考察105
4.2 金融机构:资本监管时代的准则变迁113
4.2.1 商业银行监管:从《巴塞尔条约》到巴塞尔协议Ⅲ113
4.2.2 投资银行监管118
4.2.3 保险公司监管121
4.3 金融市场:流动性、透明度与平衡监管122
4.3.1 货币市场:流动性监管122
4.3.2 资本市场:透明度与平衡监管124
4.3.3 衍生品市场:透明度与杠杆率监管126
4.4 跨境资本流动:稳定市场预期抑或币值的合理定价130
4.4.1 货币合理定价132
4.4.2 稳定市场预期133
4.5 结语134
第5章 中国金融监管:历史演变135
5.1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1979—2008年)135
5.1.1 1978—1992年:集中单一金融监管135
5.1.2 1992—2002年:“三足鼎立”金融监管136
5.1.3 2003—2008年:“一行三会”分业金融监管136
5.2 中国金融业态变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视角137
5.2.1 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状况137
5.2.2 “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138
5.2.3 “表外业务”的风险139
5.3 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影子银行”视角141
5.3.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141
5.3.2 混业经营的趋势和新的风险特征143
5.4 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展望146
5.4.1 金融监管的挑战146
5.4.2 未来的方向150
第6章 中国金融监管规则变革:动因分析152
6.1 我国银行业监管规则153
6.1.1 中国银行业监管规则发展的基本逻辑153
6.1.2 中国银行业监管规则的总体框架155
6.1.3 中国银行业审慎经营规则的核心内容156
6.2 我国证券业监管规则163
6.2.1 我国证券业监管基本逻辑163
6.2.2 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165
6.2.3 证券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168
6.3 我国保险业监管规则170
6.3.1 我国保险业监管规则发展的基本逻辑171
6.3.2 我国保险业监管规则的总体框架173
6.3.3 我国保险业监管规则的核心内容173
6.3.4 小结178
6.4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规则的重点178
6.4.1 完善逆周期监管规则179
6.4.2 建立金融集团监管规则180
6.4.3 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181
6.4.4 强化金融机构行为监管规则182
6.4.5 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则184
6.4.6 确立类金融机构监管规则185
第7章 中国新金融业态的监管思路:探索与实践188
7.1 中国新金融业态的监管方式探索189
7.1.1 平台监管189
7.1.2 智能监管195
7.1.3 创新自律监管199
7.2 典型细分领域的监管策略与实践201
7.2.1 第三方支付201
7.2.2 P2P204
7.2.3 众筹206
7.2.4 智能投顾210
第8章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基于风险分类的差别化监管214
8.1 金融结构变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214
8.2 风险变异与金融监管理念变革215
8.2.1 风险变异的主要特征215
8.2.2 金融风险的变异与监管216
8.3 风险分层与金融监管理念变革219
8.3.1 风险分层的理论基础219
8.3.2 金融风险的分层与监管221
8.4 风险转移与金融监管理念变革224
8.4.1 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224
8.4.2 金融风险的转移与监管225
8.5 中国金融监管变革的方向与展望226
8.5.1 监管职能的变革——分离监管227
8.5.2 监管模式的变革——功能监管230
8.5.3 监管理念的变革——平衡监管230
第9章 如何监管金融监管者:进一步的思考234
9.1 问题的提出234
9.2 相关文献综述235
9.2.1 对金融监管者进行监管的必要性235
9.2.2 如何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237
9.3 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主体分析239
9.3.1 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必要性239
9.3.2 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主体分析241
9.4 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目标及原则242
9.4.1 独立原则243
9.4.2 透明原则243
9.4.3 专业原则243
9.4.4 激励原则244
9.5 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机制与手段244
9.5.1 法律监督245
9.5.2 政治监管246
9.5.3 经济监管248
9.5.4 舆论监管248
后记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