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365228.jpg)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2454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663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徐勇1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1
村庄类分序&徐勇1
稻作社会:散落型村落的小农治理——长江区域储茂村调查3
第一章 村落由来与演变3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3
一 内推外拉促成“板桥章”3
二 开枝散叶形成“板桥章”4
三 置庄招佃腯成“板桥章”5
第二节 村落的形成10
一 村民记忆中的村落10
二 国家建制中的村落13
第三节 储茂村当下概况15
第二章 储茂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16
第一节 水网环境与稻作农业16
一 网状性的水利环境16
二 小块农田与稻作农业25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生存空间29
一 天赋资源与生存空间竞争29
二 人塑资源与生存空间流动34
第三节 “因田而居”与空间格局37
一 “因田而居”的散居村落38
二 交通网络中的村落空间40
第三章 储茂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4
第一节 人与地及其生产关系44
一 人与地的关系44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48
第二节 产权及产权关系58
一 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58
二 土地买卖与土地租佃64
第三节 经营及经营关系74
一 经营主体75
二 经营关系77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84
一 交换活动84
二 交换关系94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101
一 产品分配102
二 分配关系108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109
一 消费活动110
二 消费关系111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120
一 财产继承120
二 继承关系123
第八节 储茂村经济变迁127
一 1949年前传统经济形态状况127
二 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128
第九节 储茂村经济实态130
一 产权131
二 经营131
三 消费132
四 分配132
五 市场交换133
第四章 储茂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134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134
一 血缘主体134
二 血缘关系138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146
一 地缘主体146
二 地缘关系153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157
一 业缘主体157
二 业缘关系159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163
一 信缘主体163
二 信缘关系167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170
一 组织主体170
二 组织关系173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174
一 交往活动175
二 交往关系180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184
一 社会流动185
二 流动关系189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191
一 分化主体191
二 群体关系194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196
一 冲突类型196
二 冲突关系198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201
一 保护主体201
二 保护关系203
第十一节 储茂村社会变迁204
一 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205
二 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迁206
第十二节 储茂村社会实态207
一 开放207
二 流动209
三 多元209
第五章 储茂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211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211
一 先人崇拜211
二 崇拜关系216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218
一 信仰内容218
二 信仰关系221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222
一 思维活动223
二 思维关系227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230
一 生育态度230
二 生产态度235
三 生活态度236
四 社会态度239
五 政治态度239
六 人生态度240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241
一 婚丧习俗及关系241
二 节庆习俗与关系253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258
一 家庭教化与规训258
二 学校教化与规训259
第七节 娱乐与娱乐关系261
一 秧歌灯261
二 七姑娘263
三 唱麒麟263
四 庙会265
五 赌博265
第八节 储茂村文化变迁266
一 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状况267
二 1949年后传统文化形态变迁268
第九节 储茂村文化实态269
一 祖先崇拜意识弱化269
二 神灵信仰形式化270
三 婚丧习俗攀比化271
四 子女教育功利化272
五 文化娱乐个体化273
第六章 储茂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274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274
一 政权治理274
二 政权治理关系281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281
一 家户治理282
二 家户治理关系287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289
一 村落治理290
二 村落治理关系291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292
一 亲族治理293
二 亲族治理关系296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299
一 信缘治理299
二 信缘治理关系301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302
一 业缘治理302
二 业缘治理关系304
第七节 储茂村治理变迁305
一 1949年前传统治理形态状况305
二 1949年后村落治理形态变迁306
第八节 储茂村治理实态307
一 党的领导307
二 村民自治308
三 政策落实309
附录313
一 颜公3~18世迁居情况313
二 来安县历代历史沿革317
三 安徽来安“板桥章氏”现代名人榜318
四 太傅仔钧家训二十九篇论322
五 储茂村被访老人一览325
储茂村调查日记(节选)327
相依相争:湖区型村落的关系与治理——长江区域七鸭子村调查351
第一章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351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351
一 赣地填湘351
二 七姓入村353
三 因地散居354
四 传说得名355
第二节 村落的形成356
一 聚落雏形357
二 他姓迁入358
三 建制沿革360
第三节 村落的当下361
第二章 七鸭子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36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作物生产365
一 气候条件与稻作生产365
二 地形条件与作物分布369
三 水系条件与稻作灌溉370
四 土壤条件与作物类别373
五 自然灾害374
第二节 空间分布格局377
一 村落分布377
二 住房格局378
三 道路分布379
第三节 七鸭子村自然实态381
一 村落布局及道路改善381
二 水利设施的完善384
第三章 七鸭子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386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386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386
二 生产能力关系391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398
一 产权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399
二 土地买卖关系410
三 土地租佃关系414
四 土地典当关系418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419
一 经营主体419
二 生产合作关系422
三 市场雇佣关系426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429
一 交换活动429
二 买卖与价格关系432
三 借贷与赊欠关系435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438
一 分配单元438
二 分配内容439
三 分配决策关系442
四 分配主体关系444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446
一 消费单元与内容446
二 家户内部消费关系448
三 家户外部消费关系450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452
一 继承权与继承物452
二 继承方式与后果453
三 家庭内外的继承关系454
第八节 七鸭子村经济变迁455
一 1949年前传统经济形态状况456
二 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456
第九节 七鸭子村经济实态462
一 产权状况462
二 生产经营462
三 家庭分配465
四 市场交换465
五 家庭继承466
第四章 七鸭子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467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467
一 血缘主体467
二 生活中的血缘关系470
三 生产中的血缘关系473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474
一 地缘主体474
二 生活中的地缘关系477
三 生产中的地缘关系478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480
一 业缘组织480
二 水利圈与市场圈482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485
一 信缘主体485
二 信缘关系487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489
一 村内组织490
二 跨村组织491
三 组织关系492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494
一 交往活动494
二 交往方式496
三 交往关系的维持497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498
一 流动主体与方式498
二 流动中的关系499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501
一 职业分化501
二 血缘分化502
三 群体关系503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505
一 冲突类型505
二 冲突关系507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509
一 保护主体509
二 亲缘保护关系511
三 地缘保护关系512
第十一节 七鸭子村的社会变迁512
一 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513
二 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迁513
第十二节 七鸭子村的社会实态515
一 血缘与地缘关系515
二 业缘与信缘关系515
三 社会流动与交往518
四 社会冲突与保障519
第五章 七鸭子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523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523
一 祠堂与祖坟523
二 族谱与孝道525
三 家族祭拜关系525
四 家户祭拜关系526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527
一 神灵信仰527
二 鬼怪信仰528
三 信仰关系529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530
一 经验思维与经验关系531
二 务实思维与务实关系532
三 理性思维与理性关系533
四 平均思维与平均关系533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534
一 生育态度与关系535
二 生产生活态度与关系536
三 其他态度与关系537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538
一 婚丧习俗与关系538
二 节庆习俗与关系544
三 日常习俗与关系549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550
一 规训主体550
二 规训方式与结果551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552
一 文娱活动552
二 文娱交往关系554
第八节 七鸭子村的文化变迁556
一 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状况556
二 1949年后传统文化形态变迁556
第九节 七鸭子村的文化实态558
一 祖先崇拜与信仰558
二 生育观念与教育559
三 文化习俗与娱乐560
第六章 七鸭子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562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562
一 政权治理主体562
二 政权治理内容563
三 政权治理关系564
第二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564
一 村落治理的多元主体565
二 村落治理的内外事务565
三 村落治理关系566
第三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567
一 家户治理主体567
二 家户治理与族的介入569
三 家户治理关系570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571
一 亲族治理单元与主体571
二 亲族治理内容、规则与过程572
三 亲族治理关系573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575
一 信缘治理单元、主体与内容575
二 信缘治理的规则与过程577
三 信缘治理关系577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578
一 业缘治理578
二 业缘治理关系580
第七节 七鸭子村治理变迁581
一 1949年前传统治理形态状况581
二 1949年后传统治理形态变迁582
第八节 七鸭子村的治理实态583
一 村庄的选举与治理584
二 村庄的党员与治理584
三 村庄的公共服务与治理585
四 村庄的治理模式创新585
七鸭子村调查小记589
七鸭子村调查日记(节选)593
后记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