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 2018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 2018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1367986.jpg)
- 李延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7248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11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 201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守神机:针灸临床决胜秘诀1
第一节 针灸临床从《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起1
第二节 形、神、关、机要义与临床应用6
第三节 把握神机的针灸临床行为模式16
第四节 补泻手法技术是对神机感应的把握与运用19
第五节 金明时代复式针刺手法的争鸣24
第二章 针灸穴法要义30
第一节 “穴法”,宋元后针灸临床上的一个术语30
第二节 “穴法”的由来与概念的延伸32
第三节 针灸穴法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贡献35
第四节 穴法的选穴、配穴要义37
第五节 穴法技术手法的特点47
附1:担截配穴法49
附2:《拦江赋》50
第三章 调动神机的针刺“动留针术”52
第一节 针刺“动留针术”是对神机的调动52
第二节 古籍中动态留针的应用59
第三节 “动留针术”对古道家“导引”的借镜63
第四节 “动留针术”实用技术66
第四章 临床实用穴法技术73
第一节 针灸临床注意事项73
附:几种特殊的针刺技术75
第二节 得气与行气之术77
第五章 类证穴法83
第一节 痛症83
一、头痛83
二、三叉神经痛85
三、胁痛87
四、肋间神经痛88
五、腹痛89
六、胃脘痛90
七、胆绞痛91
八、肾绞痛92
九、腰背疼痛93
十、坐骨神经痛95
第二节 痹证与损伤96
一、痹证96
二、颈椎病100
三、肩周炎101
四、网球肘103
五、腕管综合征104
六、腱鞘炎104
七、腱鞘囊肿105
八、膝部软组织损伤106
九、腿转筋107
十、踝部软组织损伤107
十一、足痛108
十二、落枕109
十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110
十四、肋软骨炎111
十五、急性腰扭伤112
第三节 瘫痿诸症113
一、中风瘫痪114
二、脊髓损伤性截瘫118
三、面瘫120
四、面肌痉挛121
五、急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22
六、多发性神经炎123
七、重症肌无力124
八、脊髓空洞症125
九、运动神经元疾病126
十、脱髓鞘疾病127
十一、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28
第四节 杂症129
一、感冒129
二、咳嗽130
三、心慌心悸132
四、慢性疲劳综合征133
五、失眠133
六、嗜睡134
七、癔症135
八、痫证138
九、眩晕139
十、呕吐140
十一、呃逆140
十二、噎膈141
十三、胃下垂142
十四、慢性腹泻143
十五、便秘144
十六、急性胃肠炎145
十七、尿路感染146
十八、急慢性前列腺炎147
十九、遗精148
二十、阳痿149
二十一、泌尿系结石150
二十二、急性尿潴留151
第五节 妇儿科病症152
一、月经不调152
二、痛经153
三、闭经154
四、崩漏155
五、带下156
六、胎位不正157
七、乳汁不足158
八、回乳159
九、乳汁自溢160
十、乳腺增生160
十一、产后腹痛161
十二、小儿遗尿162
十三、小儿疳积163
十四、痄腮164
第六节 五官科及外科病症165
一、目赤肿痛165
二、近视及视疲劳166
三、斜视、复视或眼肌麻痹167
四、耳鸣、耳聋168
五、咽喉肿痛169
六、鼻渊170
七、风疹171
八、湿疹172
九、神经性皮炎172
十、带状疱疹173
十一、丹毒174
十二、急性乳腺炎175
第六章 医话医论177
一、行气非专乎手法177
二、偏枯宜燮理阴阳178
三、用针之要,勿忘其神179
四、《针灸甲乙经校释》对皇甫谧自序中“其他”校改的商榷179
五、道家思想方法对针灸学术的影响182
六、万云程针灸学术思想初探186
七、针灸度量标准的改革与建议188
八、论细灸条的临床应用189
九、论拔罐有寒温之别191
后记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