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民流动就业与现代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民流动就业与现代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370053.jpg)
- 崔传义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5770292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农民-劳动就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民流动就业与现代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研究3
肯定和培育劳动力市场 构建农业剩余劳力转移新机制3
一、始于农村劳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机制变革3
二、劳动力市场是改革的产物和市场经济题中之义6
三、建立公平竞争、低成本运行的劳动力市场9
关于农民跨区域流动15
一、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的发展态势16
二、形成农民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的根本原因17
三、农民流动就业的作用21
四、农民流动引发社会问题的讨论25
五、农民跨区域流动政策29
多种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34
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就业转移道路38
一、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作为战略问题对待39
二、尊重农民选择,探索农村人口就业的路子40
三、为农村人口就业与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42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背景及地位——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之一45
一、现实要求:把握农民流动在改革发展全局中的地位46
二、历史启示:现代化发展需要农村转移劳力和产业资本结合的体制47
三、农民流动内涵:由市场沟通农村人口就业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51
当前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之二59
一、农民流动就业的扩张进程与目前规模60
二、流动劳动力的区域、产业配置62
三、农民流动的构成与组织依托64
四、外出就业类别和农民工的财产关系、迁移特性65
五、流动农民的劳动、收入和在就业地的社会关系67
六、农民跨区域就业的轮番更新和分化成长68
农民流动就业机制: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之三72
一、依托传统社会关系的农民流动构造城乡开放的劳动力市场72
二、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调节流动的机制75
三、农民跨区域就业市场特点:供大于求、多重分割和不对等77
四、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政府职能81
农民流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之四82
一、农民流动就业市场秩序和管理上的错位82
二、偏重劳动力使用而忽视公民权益维护的社会管理86
三、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同产业升级、城市化发展的矛盾90
四、不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回流的政府服务管理92
重点培育市场促进农民流动就业正常发展的对策——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之五94
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营造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秩序94
二、建立利于人口流动、多元融合、消除身份差异和城市化的社会体制97
三、挖掘农村就业潜力,发展商品农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101
四、以发挥劳力资源优势、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宏观调控目标102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地位105
一、现状:发展过程、当前规模与流动性质105
二、地位:突破城乡分割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109
农村改革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15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问题,与体制关系甚大115
二、农民的三大创造引起就业机制转变上的三大突破119
三、问题、趋势和政策选择123
附:民工潮涌动神州125
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130
一、流动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二元结构的特殊性131
二、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状和趋势134
三、市场机制下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特点和作用138
四、继续推进市场化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141
第二编 进入新世纪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147
农村劳动力流动:结构转换的重要动力——兼析我国劳动剩余经济时期的发展策略147
农村劳动力流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155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和人口城镇化的特殊方式155
二、促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持续领先发展,强化经济增长极158
三、人往东流,资金西流,回乡创业助推不发达地区发展161
四、支撑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外贸166
农民流动、市场就业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170
一、农民流动触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170
二、农民流动对就业制度与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双重推动171
三、社会管理需解决聚集在流动就业农民身边的不安定因素175
四、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培养各群体自治能力177
我国小城镇的产业、企业特点与转移就业潜力178
一、小城镇在我国农民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上的贡献不可低估179
二、小城镇在农民就业转移上有所作为与其产业、企业特点密切相关181
三、突出重点,为小城镇产业企业发展改善政策和制度环境185
传统农区小城镇近期难成农村人口转移大容量载体188
中国人口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194
一、中国人口问题195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治理的经验教训202
三、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素质与老龄化问题205
四、劳动力的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208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214
要破除歧视性限制性政策——访崔传义223
农民流动与政府治理230
从权利与发展看农民工问题243
对话:给农民工子女一张稳定课桌249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作为转变二元结构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与转移问题253
一、“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就业的进展253
二、“十一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256
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作为转变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258
四、“十一五”期间的政策措施259
城镇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262
一、城镇化、“三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背景262
二、农民流动打破城乡分割,铺设“两化”带“三农”路径265
三、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的制度障碍270
四、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272
中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在第二届全球劳工论坛上的发言275
一、中国农民工的由来和基本情况275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76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一些措施和设想278
建设农民工和市民和谐发展的城市——对无锡市的调查与思考280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农民工视为新市民280
二、以人为本,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81
三、制度创新,构建和谐城市,实现农民工分流283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保护农民工权益285
第一节 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是农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285
第二节 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287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299
第四节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305
第五节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1
农民工贡献与权利缺失——对农民工生存发展状况与制度环境的调查321
一、进城农民工是推动城乡发展、体制变革最活跃的力量321
二、进城农民工仍处于权利缺失的边缘化地位323
三、农民工权利缺失的危害332
四、按照权利平等、身份统一的方向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334
五、改革的政策措施335
第三编 农民流动与走出二元结构343
“三农”人物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的伟大事业——学习杜老支持农民转移就业取得国民待遇的精神343
尊重农民走出二元结构与体制的探索创造——王郁昭与农民流动就业转移348
一、立于民工潮头,创建中国劳研会,支持农民流动就业349
二、从调研入手明辨是非,支持农民掌握自主就业的发展权351
三、倡导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验和城乡就业统筹352
四、不让农民工被固化为城市弱势群体,要能成为平等市民353
五、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就业创业做永恒主题355
社团组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社团组织、理论研究、社会事业——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十年359
一、建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为己任的社团组织360
二、研究会的整体工作362
三、结合实践研究中国农村人口就业道路,支持农民流动364
四、重要政策建议367
五、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社会活动368
附件371
服务农村人口就业转移 促进二元结构体制变革——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20年384
一、一个服务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社团组织385
二、立足调研,支持农民流动转移和二元结构转换386
三、建言献策,破除影响农民转移就业的二元体制394
四、开展社会活动,鼓励就业转移和创业就业395
系列丛书:农民流动与中国走出二元结构402
民族的脊梁,发展的主体——读《滑县民工闯天下》404
《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前言409
走出二元结构——农民的第三次解放——《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前言416
农民工融入城市,关系全面小康——《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前言420
转变二元结构的发展,破除二元体制的改革——《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前言424
《走出二元结构: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农民就业》前言429
附:1.农民流动就业与产业、就业、城乡结构转变数据434
2.农民流动就业转移与走出二元结构体制文稿437
参考文献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