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
  • (日)伊藤诚(Makoto Itoh),(希)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Costas Lapavitsas)著;孙刚,戴淑艳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2758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Ⅰ部分 古典基础5

第1章 货币与信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5

1.1 价值、商品与货币6

1.1.1 价值尺度6

1.1.2 货币数量论9

1.1.3 “流通渠道”14

1.2 货币与信用制度18

1.2.1 历史与制度背景18

1.2.2 收支的逆流与平衡20

1.2.3 真实票据说23

1.2.4 关于金本位的争论25

1.2.5 关于银行与货币的争论31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与货币43

2.1 货币与价值形式44

2.1.1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44

2.1.2 劳动价值论与商品交换48

2.2 货币的功能与形态52

2.2.1 价值尺度52

2.2.3 充当货币的货币58

2.3 货币:资本主义的连接纽带(NEXUS RERUM)65

第3章 生息资本:与众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76

3.1 初步分析性思考76

3.1.1 马克思对待生息资本的两种方法77

3.2 生息资本的形式与工业资本的循环80

3.2.1 “货币”资本与“经营”资本80

3.2.2 停滞的货币和资本循环83

3.2.3 利率和利润率88

3.3 资本主义和以前的货币借贷92

3.3.1 高利贷和生息资本92

3.3.2 货币借贷与社会再生产93

3.4 新古典利息理论与最佳契约设计96

4.1 预备性讨论105

第4章 信用体系105

4.1.1 信用早期的历史发展105

第Ⅱ部分 信用与金融原理105

4.1.2 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表现形式107

4.2 商业信用109

4.2.1 期票(Promissory Notes)和汇票(Bills of Exchange)110

4.2.2 商业信用的功能与局限性112

4.2.3 信用价格中的利息115

4.3 银行信用116

4.3.1 汇票的贴现116

4.3.2 银行负债、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18

4.3.3 货币市场121

4.3.4 中央银行123

4.3.5 银行信用的社会功能125

5.1 简单历史回顾130

5.1.1 重商主义时代130

第5章 股份资本与资本市场130

5.1.2 自由主义时代132

5.1.3 帝国主义及其以后时代132

5.2 股份资本的形式135

5.2.1 联合投资135

5.3.2 对合并的促进137

5.3.3 资本市场与预期股息收益140

5.3.4 创业者利润143

5.3 股份资本的社会功能145

5.3.1 资本的动员和有效市场假设145

5.3.2 股份资本的利润率与垄断利润148

5.3.3 资本市场投机所导致的不稳定151

6.1 马克思对货币危机的分析155

6.1.1 货币经济的不稳定性155

第6章 经济周期的货币与金融问题155

6.1.2 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理论阐述158

6.2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161

6.2.1 预习性理论观察161

6.2.2 上升163

6.2.3 上升的最后时期165

6.2.4 危机167

6.2.5 萧条171

6.3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价值决定174

6.3.1 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周期174

6.3.2 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176

6.4 经济周期的历史演进180

6.4.1 经济周期的转变180

6.4.2 长波理论184

6.4.3 非马克思主义的金融不稳定与经济周期理论187

7.1 中央银行的性质194

7.1.1 银行的银行194

第7章 中央银行194

7.1.2 国家的银行198

7.1.3 国际货币的持有者201

7.2 货币政策的操作者、信用体系的监督者和最终贷款人205

7.2.1 货币政策205

7.2.2 信用体系的监督者和最终贷款人209

7.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自由银行业213

7.3.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213

7.3.2 自由银行业219

第Ⅲ部分 战后实践与理论233

第8章 货币与金融失控233

8.1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相对稳定234

8.1.1 相对稳定性的4个主要原因234

8.1.2 长期繁荣时期的货币金融238

8.2 通货膨胀危机和长期下降239

8.2.1 通货膨胀危机和“滞胀”239

8.2.2 过度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转移242

8.2.3 长期经济下降244

8.3 不断加剧的金融不稳定性245

8.3.1 不断加剧的经济不稳定性245

8.3.2 信息革命的冲击247

8.3.3 经济政策的限制250

8.3.4 稳定能恢复吗?252

第9章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衰落259

9.1 凯恩斯“通论”中的激进主张261

9.1.1 对“萨伊定律”的不定261

9.1.2 货币和利息265

9.1.3 预期与有效需求267

9.1.4 一种评价268

9.2 新古典主义综合270

9.3 向分散化传统的回归274

第10章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284

10.1 不确定性、时间和货币285

10.1.1 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批判285

10.1.2 货币、不确定性和私有财产289

10.2 货币供给内生性294

10.2.1 卡尔多著作中的货币供给内生性294

10.2.2 银行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296

10.2.3 后凯恩斯主义者对水平的货币供给的批判299

10.2.4 外生性/内生性和货币形式302

10.2.5 内生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304

第11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信用311

11.1 废除货币还是使货币社会化?312

11.2 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314

11.2.1 “劳动货币”314

11.2.2 社会主义“货币”(S货币)317

11.3 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下的货币323

11.4 社会主义社会信用体系和利息324

参考文献330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361

2.2.2 交换手段(或购买手段)5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