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的未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界的未来](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473554.jpg)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姜振寰,刘玉劲等译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17341·4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的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1975年OECD理事会决定2
“世界的未来”的特征4
研究小组的选题原则5
综合性长期性观点的必要性8
本书的结构12
第一章 增长的物质极限14
第一节 人口展望15
本世纪末人口发展趋势16
表1—1世界人口的趋势17
第一章17
图表目录17
表1—2各地区的人口19
表1—31970年及2000年人口最多的20个国家20
二○○○年以后21
主要问题22
第二节 粮食展望23
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25
二○○○年世界粮食需求量预测26
表1—42000年全世界粮食需求量及人均粮食能量需求预测27
二○○○年粮食产量的物质极限28
二○○○年以后31
课题34
第三节 能源35
能源储量38
表1—5再生能源的潜在年产量41
表1—6地球上能源的储量43
表1—7各地区的燃料供应44
表1—8石化燃料储备45
未来的消费量46
表1—920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48
制约因素49
解决能源危机的选择与战略52
表1—102000年能源供应量54
表1—112000年希望进口量与可能出口量之差55
第四节 工业原材料57
资源量与埋藏量59
表1—12确认资源量和埋藏量61
表1—13埋藏量62
表1—14埋藏量的寿命(1976)及埋藏量与累积需要量(1976—2000)之比63
埋藏量与消费量63
埋藏量的地区分布66
表1—15实测及推算埋藏量的地区分布68
表1—16金属生产中的企业集中度71
垄断的市场结构71
环境及社会制约73
第五节 自然环境76
气候79
水81
有害物质82
表1—17非洲供水情况82
第六节 困难的过渡83
第二章 过去的历程和未来的尺度87
第一节 过去二十五年的发展88
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90
过去二十五年中的政治变化90
第二章92
表2—1就业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92
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92
表2—2OECD七个主要国家生产比例变化趋势93
发展中国家的两个发展方向97
在过去二十五年结束时出现的状况,是暂时的恶化还是新时代的征兆99
第二节 为什么要制订方案102
第三节 方案概要105
因素与假定106
相对生产率的动向111
东欧的影响113
方案116
表2—3方案的定义117
第四节 未来的大体轮廓119
表2—4国内总产值与人均国内总产值1975~2000年:A、B2、C、D方案的推定值比较122
表2—5方案B2及D在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124
发达国家迅速而有节制的增长125
发达国家的低增长128
南北的对立129
分裂的世界131
未来的大体图景132
第三章 面临变化的先进工业社会134
第一节 价值观的变化136
价值与欲望139
先进社会中的价值变化方向和强度142
第三章145
表3—1发达国家的价值顺序145
可能出现的社会文化发展147
一些可能的后果——导致分裂的社会150
第二节 宏观经济增长的展望155
增长的技术开拓者159
长期增长问题165
高增长的展望167
表3—2OECD各国劳动年龄人口、生产率、GDP的增长率169
低增长的展望180
表3—3OECD各国增长率示例(方案B2)182
经济增长、价值观的变化、结构的适应能力184
第三节 施加在先进工业社会结构上的压力186
人口动态的影响190
表3—4发达国家人口年龄构成191
表3—5发达国家总人口及老龄人口(1950~2000年)192
表3—6某些OECD国家15~65岁妇女中就业妇女的比例193
表3—7OECD各国劳动人口的变化(方案A和B2)194
最终需求的变化197
表3—8法国的家计消费结构199
用于自然环境的代价增大202
生产结构与能源202
生产结构与原材料205
生产结构与环境207
发达国家竞争能力的变化210
比较利益与劳动成本的相对变化211
表3—91960—1968年和1969~1975年每单位GNP的劳动成本的年平均增长率212
表3—101960~1968年和1969~1975年制造业单位产值劳动成本的平均增长率215
表3—11用共同通货计算的经常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216
表3—12除实际汇兑率变化外的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化217
比较利益与资本费用的相对变化218
第四节 先进工业社会的僵化性222
人口的增长226
劳动市场227
表3—13OECD各国在景气最高峰年度的失业率228
可提供的工作类型的变化229
求职者的新特征231
来自政府政策的僵化性234
国家的干预238
约束政策239
公共支出的增加242
表3—14在1962~1975年间政府一般支出的增加情况244
公共支出的未来244
政府参与产业活动247
对外贸易249
国际贸易的趋势249
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方面251
发达国家的新保护主义和结构上的适应能力254
第五节 适应于变化的战略256
在国家阶段上的价值观、增长、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是不是先进工业社会长期危机的温床?257
在国际阶段上的价值观、增长、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先进工业社会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会继续增大吗?261
适应变化的可能战略264
第四章 先进工业社会与第三世界270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同质性和异质性273
第二节 第三世界的问题和长期展望279
开发战略的范围282
南亚地区展望284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展望289
拉丁美洲地区展望294
北非及中东地区展望300
第四章302
表4—11975年北非和中东的石油埋藏量302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展望308
表4—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收入增长率309
中国展望313
第三世界的总体展望317
第三节 南北间相互依存的几个方面322
能源329
表4—3第三世界能源供求平衡情况331
表4—4OPEC各国能源供求平衡情况332
一次性产品333
表4—5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中特定产品所占比例334
表4—6一次性产品出口价格提高20%的影响340
农业341
表4—71985年贸易充分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农产品出口价值的增加341
工业356
科学技术376
资本转移378
表4—8按资金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接受国外资金的纯额379
超越不同部门的相互依存385
第四节 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战略387
战略的妥善性388
关于相似点和不同点391
与总体性战略相一致的地区性政策框架396
第五章 世界性相互依存的增强399
第一节 方案——未来的前景401
第五章407
表5—1有助于理解方案的若干技术要点407
先进工业社会的高增长(方案A)409
先进工业社会的一些较低的增长方案(方案B)423
表5—2方案B3:美国、日本、EC生产能力与GDP的增长率(1975~2000)426
南北关系决裂型方案(方案C)436
在OECD内实行新保护主义(方案D)445
方案的贡献454
表5—3方案A和B2:假定生产率收缩的情况下OECD各国从1975年到2000年GDP的推算值455
表5—4方案A、B1、B2、C、D中全世界能源需求456
表5—51970~2000年世界工业生产趋势(方案A及B2)457
表5—620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和构成(方案C、D)458
表5…7各方案中,发达市场经济地区(A)、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央计划经济国(B)、发展中国家(C)间在1975…2000年间制造业产品贸易模式459
表5—8方案A和B2中,发达市场经济地区(A)、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央计划经济国(B)、发展中国家(C)在1975~2000年间机械及其它制造业的贸易模式460
第二节 世界工业展望461
发展中的部门电子工业和劳动资料469
表5—10全世界电子工业的需求结构(1970~1985年)473
表5—11电子工业的生产、消费、就业的地理结构(1975年)474
表5—12半导体的世界市场475
表5—13劳动资料产业中附加价值及就业的世界分布(1970年)482
表5—15劳动资料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以及占劳动资料生产的比例483
表5—14劳动资料附加价值及机械技术人员在制造业就业人数中的比例483
从前的主导产业汽车和化工487
表5—16汽车工业的需求趋势489
表5—17全世界化学工业生产的推算494
表5—18关于1990年化学产品消费的设想495
表5—192000年化学产品的需求构成497
表5—202000年化学产品的生产501
重要的传统产业——造船业502
基础产业的例子钢铁工业508
表5—21原钢生产、消费及其差额(1960~1975年,主要地区换算成总吨位)510
表5—22OECD各国原钢生产、有效生产能力及开工率(1965~1975年)511
表5—23原钢消费的过去倾向与预测512
第三节 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各方面518
从工业前景的角度看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各个方面518
超越经济范畴而相互依存的三个领域520
表5—241976年军事支出的推算值521
主要部门的经济机构526
世界经济的整体管理534
第四节 相互依存的管理543
将会出现的发展544
将会出现的败局547
各种国家集团战略及其优势550
合作的方法553
结论557
第一节 展望559
人类与生态圈的相互关系559
面临变化的工业社会560
发展中国家的未来561
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562
第二节 重要课题564
能源的转换566
发达国家为适应新局面对国家政策的探索566
为第三世界的发展而共同努力569
新型的国际合作571
第三节 几点建议574
要在先进工业社会里创造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态度575
预防或克服自然资源与环境变化出现的同题576
要控制工业社会的变化577
要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580
应加强对世界性相互依存的管理582
一个出发点584
附录584
(Ⅰ)“世界的未来”计划的组织机构586
(Ⅱ)本书所用的缩略语587
表5—9主要生产国电子工业的销售额和就业人数(1975~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