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国史教育干部读本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中国国史教育干部读本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528257.jpg)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长春出版社
- ISBN:780604873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国史教育干部读本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
第一节 开创新纪元1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1
二、《共同纲领》的颁布5
三、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及其特点8
四、“一边倒”外交方针11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巩固15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5
二、稳定物价的斗争17
三、巩固政权,“三套锣鼓一起敲”22
四、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28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32
第一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32
一、合理调整工商业32
二、“三反”、“五反”运动34
三、“边打、边稳、边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37
第二节 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42
一、教育的革故鼎新42
二、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48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过渡55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55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55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形成66
三、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及其内容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78
一、工业化的起步78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81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及其优越性86
四、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与批判90
第三节 国防和外交战线上的成就96
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开端96
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3
第四章 解决历史新课题的思路108
第一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08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108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11
三、“民主要扩大”114
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1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21
一、“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理论准备121
二、“八大”的理论成就123
第五章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整风、反右运动的进行126
第一节 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新形势和新问题126
一、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新问题126
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28
三、“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长期影响129
第二节 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131
一、问题的提出和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131
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重要意义136
第三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基本方针的正式确立138
一、这一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138
二、这个方针提出的过程142
三、“双百”方针的要点144
四、“双百”方针提出的意义及贯彻中受到的干扰148
第四节 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52
一、整风的部署和展开152
二、从整风转变为反右派斗争155
三、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59
第六章 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及指导方针的失误162
第一节 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62
一、反右扩大化使工作重心的转移未能完成162
二、反右后毛泽东重新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方针165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及其执行中的失误167
第二节 错误地发动大跃进运动171
一、严重浮夸的农业大跃进171
二、以全民大办钢铁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大跃进173
三、国民经济出现严峻形势178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179
一、人民公社的出现179
二、全国人民公社化181
三、理论上的失误与教训182
第七章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184
第一节 初步纠正已经觉察的“左”倾错误184
一、对”左”倾错误的觉察和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184
二、着重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并解决高指标、浮夸风问题186
三、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192
第二节 庐山会议由纠“左”到反右倾的逆转194
一、会议前期继续纠“左”194
二、纠“左”的逆转195
第三节 继续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197
一、把反右倾斗争推向全国造成继续大跃进197
二、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203
第八章 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207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207
一、下决心进行调整207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210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正式制定和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2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217
一、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和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17
二、全面调整决策的确立和各个领域的全面贯彻22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230
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230
二、调整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232
三、“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三线建设的展开235
四、十年建设成就与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发扬240
第九章 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的外交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246
第一节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246
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246
二、反对美国霸占台湾249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252
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257
五、对外关系的新进展260
第二节 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开展与失误265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265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268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271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引起全面内乱274
第一节 “文革”的起源与发动274
一、“文革”发生的原因274
二、从批判《海瑞罢官》到通过“五一六”通知280
三、“炮打司令部”和改变中央领导结构286
四、红卫兵运动和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288
第二节 走向“全面内战”的失控局面291
一、导致各级政权瘫痪的“一月夺权”风暴291
二、正气凛然的“二月抗争”293
三、“全面内战”的严重动乱295
第三节 控制局势的努力298
一、周恩来在动乱中勉力撑持298
二、毛泽东视察华北、中南及华东地区中的转折300
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革命委员会302
四、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上层建筑”领域304
第四节 “左”倾错误的继续和深入306
一、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306
二、中共九大召开和“整党建党”运动309
第五节 “文革”前期对国家造成的严重破坏312
一、刘少奇冤案及大批冤假错案312
二、国家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破坏315
下册319
第十一章 筹备四届全国人大和挫败林彪、江青集团夺权阴谋319
第一节 筹备四届全国人大引发庐山风云突变319
一、围绕设国家主席和修改宪法的激烈争论319
二、林彪集团发难的庐山会议322
第二节 粉碎林彪集团的武装政变活动324
一、“批陈整风”运动和林彪集团的政变阴谋324
二、毛泽东南巡和惊心动魄的“九一三”事件326
三、人民群众对“文革”错误的抵制329
第三节 纠正还是坚持左倾错误的继续斗争332
一、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32
二、纠“左”受挫和中共十大召开336
三、再次导致社会混乱的“批林批孔”运动341
四、挫败江青集团的四届人大“组阁”阴谋343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建设在排除干扰中缓慢发展347
第一节 经济复苏和管理体制大变动347
一、全面下放企业和管理权的热潮347
二、经济冒进和“三个突破”350
三、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353
第二节 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355
一、三线建设的全面铺开355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与偏差358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362
一、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学大寨”运动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362
二、社队工业的兴起366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368
第四节 努力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371
一、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371
二、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局面374
第十三章 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379
第一节 “文革”前期的外交领域379
一、极左思潮造成的外交混乱379
二、纠正外交领域的左倾错误381
第二节 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斗争383
一、承担巨大民族牺牲的援越抗美斗争383
二、珍宝岛中苏武装冲突和全国战备高潮385
第三节 开拓外交工作的新局面387
一、改变对外战略和中美关系走向缓和387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390
三、由意识形态结盟转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关系392
第十四章 邓小平1975年整顿和粉碎“四人帮”396
第一节 第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396
一、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396
二、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和“十年规划”的制定398
第二节 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400
一、各个领域的整顿和“四五”计划的完成400
二、整顿中的斗争和遇到的阻力404
第三节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407
一、逆转形势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407
二、“四五”运动爆发409
三、毛泽东逝世与粉碎“四人帮”411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414
第十五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419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419
一、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419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的召开423
三、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426
第二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429
一、新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429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434
三、国民经济的新的调整和“五五”计划的完成436
第三节 拨乱反正的完成441
一、走出历史的阴影441
二、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444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初步成效446
第四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450
一、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改革的启动450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初步实施454
三、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5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和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的召开458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和加强461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467
第十六章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突破47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471
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的深入471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474
三、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486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494
五、“六五”计划的完成和“七五”计划的制定4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502
一、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502
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506
三、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511
四、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514
第三节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519
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519
二、进一步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528
三、“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530
第十七章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53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532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532
二、中共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541
三、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与加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546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新突破55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551
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554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的提出560
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加强565
第三节 巨大的成就与宏伟的目标569
一、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569
二、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574
三、朝着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迈进580
第十八章 对外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586
第一节 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的发展586
一、新时期对外政策的调整586
二、对外关系的新进展588
三、90年代外交工作的新局面590
第二节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597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597
二、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发表601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606
第三节 为保证香港平稳过渡和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所作的努力610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610
二、确保香港平稳过渡的斗争616
三、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623
第十九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前进628
一、举国哀悼邓小平628
二、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良好开局631
三、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635
四、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644
五、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召开654
出版后记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