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外青年比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外青年比较
  • 黄志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750061278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外青年比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青年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新领域1

第一节 青年研究的新视野1

一、何谓比较和比较研究2

二、比较研究在青年研究中的地位2

三、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之兴起6

四、开展中外青年比较研究的需要与可能8

第二节 中外青年比较的对象和任务11

一、范畴标定11

二、对象和任务12

三、学术特色14

四、内容体系16

一、整体通观式17

第三节 中外青年比较的研究方法17

二、纵向发展式19

三、横向专题式20

四、评说借鉴式21

第一章 中外青年的发生23

第一节 青年发生的历史进程23

一、原始社会青年现象的萌芽24

二、传统社会青年现象的特殊化26

三、工业革命后青年现象的普遍化31

第二节 青年发生的逻辑进程35

一、传统社会对青年现象的朦胧认识35

二、近现代社会对青年现象的理性认识37

三、现代社会对青年现象认识的理论升华38

第三节 青年发生的量的演变42

一、青年人口总数的演变及其趋势43

二、青年人口比重的变动及其趋势48

第二章 中外青年的素质62

第一节 青年的身体素质63

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63

二、青年死亡率水平66

三、青年的平均预期寿命70

四、青年身体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71

第二节 青年的文化科学素质74

一、青年文盲率74

二、青少年的初、中等教育普及程度76

三、青年的高等教育水平77

四、青年的科学技术水平78

五、青年文化科学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79

第三节 青年的心理素质81

一、青年的认知82

二、青年的情感83

三、青年的人格84

四、青年心理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87

第四节 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91

一、青年的人生观91

二、青年的道德观92

三、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94

第五节 青年素质综合比较94

一、ASHA指标95

二、人口生命素质指数96

三、人口身体智力素质指数99

一、青年政治价值观104

第一节 青年价值观的结构104

第三章 中外青年的价值观104

二、青年社会价值观107

三、青年道德价值观112

四、青年人生价值观113

五、青年审美价值观116

第二节 青年价值观的整体模式119

一、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119

二、沿承、创造与模仿120

三、幽默与严肃120

第三节 青年价值观的变迁121

一、青年价值观变动的一般趋势121

二、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跨国度透视131

第一节 青年的教育目标138

第四章 中外青年教育138

一、国外关于青年教育目标的不同观点139

二、中国青年的教育目标141

三、中外青年教育目标的异同分析143

第二节 青年教育结构144

一、普通中等教育结构145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147

三、高等教育结构150

第三节 青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53

一、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53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157

三、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工作158

第四节 青年思想教育162

一、普遍重视青年的思想教育162

二、教学过程中的青年思想教育166

三、课外和校外活动中的青年思想教育169

四、青年组织中的思想教育171

第五章 中外青年的劳动就业175

第一节 青年劳动就业模式175

一、青年劳动就业的规模和水平175

二、青年的劳动参与模式177

三、青年的就业增长模式181

四、青年劳动就业模式的变动趋势186

第二节 青年劳动就业结构189

一、青年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189

二、青年劳动就业的职业结构192

三、青年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196

一、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年数199

第三节 青年工作寿命199

二、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年数在预期寿命中的比重201

三、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寿命的变动趋势202

第四节 青年的失业问题204

一、青年失业的规模与水平204

二、青年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207

第五节 青年劳动就业调节机制211

一、经济杠杆机制212

二、激励机制216

三、竞争机制218

第六章 中外青年的消费方式222

第一节 青年的消费结构223

一、青年的物质消费结构223

二、青年的精神文化消费结构234

一、青年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基本特征239

第二节 青年的消费心理和行为239

三、青年消费方式的各自特点246

第三节 青年消费市场249

一、青年消费市场的共同特点249

二、青年消费市场面面观250

第七章 中外青年的闲暇生活255

第一节 青年闲暇时间的历史演变及现状256

一、闲暇时间的含义256

二、交往272

四、读书学习277

第一节 性观念和性教育280

第三节 青年闲暇生活的社会指导280

一、建立闲暇生活的指导机构281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282

三、提供闲暇活动的设施283

第八章 中外青年的性、婚姻与家庭288

一、东西方的性观念289

二、青春期的性教育293

第二节 青年的恋爱与婚姻299

一、性角色与男女社会地位299

二、择偶及恋爱方式306

二、科技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311

三、婚礼方式317

第三节 青年的家庭322

一、家庭制度的变化趋势322

第一节 青年文化理论与方法337

一、青年文化概念337

第九章 中外青年文化337

二、青年文化理论形态342

三、青年文化研究方法348

第二节 青年文化发生机制352

一、青年文化在中国的发生353

二、国外青年文化的发生轨迹357

三、青年文化发生机制的异同362

第三节 青年文化表现形式365

一、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365

二、万花筒式的国外青年文化369

三、青年文化表现形式的异同374

第四节 青年文化发展趋向377

第十章 中外青年的异常行为385

第一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表现形态385

三、中外青年异常行为表现形态异同分析394

第二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396

一、中国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396

二、外国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399

三、中外青年异常行为原因的异同404

第三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对策407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407

二、惩办、立法控制与心理咨询411

三、对策的异同分析413

第十一章 中外青年组织417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形成过程417

一、国外青年组织的产生417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产生423

三、中外青年组织形成的特征424

一、国外青年组织的基本模式428

第二节 青年组织的结构与体制428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基本模式431

第三节 青年组织的建设和活动433

一、青年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434

二、青年组织的资源建设436

三、青年组织的活动方式438

第四节 青年组织的文化特性440

一、青年组织文化的一般概念440

二、青年组织文化的共性分析441

三、青年组织文化的差异分析444

第十二章 中外青年运动450

第一节 青年运动的兴起451

一、近现代国外青年运动的发展451

二、近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453

三、比较与启示455

第二节 当代青年运动的发生机制457

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457

二、人口生育高峰459

三、校园文化环境460

四、代际差异461

第三节 当代青年运动的特征463

一、运动参与者的成份构成463

二、运动发生的理论基础465

三、运动演进过程及其功利关系466

第四节 中外青年运动的社会影响469

一、“显效应”的比较469

二、“潜效应”的比较471

一、青年政策的界定477

第一节 青年政策477

第十三章 中外青年对策477

二、青年政策模式479

三、青年政策目标481

四、青年政策统筹架构483

第二节 青年法规488

一、青少年立法的历史发展488

二、国外青少年法规的类型491

第三节 青年工作493

一、青年工作的性质493

二、青年工作的取向496

三、青年工作的工作模式498

四、青年工作的专业理论502

一、青年面临的未来世界505

第一节 青年的未来发展505

第十四章 中外青年的未来505

二、青年未来发展的前景508

三、青年发展的异同抉择518

第二节 青年的未来观522

一、中国青年的未来观522

二、外国青年的未来观524

三、青年未来观异同分析527

第三节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青年529

一、时代对青年的要求529

二、二十一世纪青年形象的塑造531

附录:国际和地区性青年组织概览535

结语582

后记5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