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政务通 卷1 大政方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领导政务通 卷1 大政方针](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161947.jpg)
- 扶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 ISBN:780106739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431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国家机构-行政管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政务通 卷1 大政方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大政方针2
第一编 党的“四个基本”解析2
第一章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2
一、理论就是旗帜2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8
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32
第二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3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4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新解读47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50
第三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过程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5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鲜明特点63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与党的先进性67
第四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73
一、基本经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7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内容78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指导意义84
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和发展基本经验85
第二编 党的执政理论建设96
第一章 党的执政理念96
一、执政理念的内涵及理论基础96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103
三、党执政理念的历史演进114
第二章 党的执政基础123
一、执政基础的含义123
二、执政基础的基本内容124
第三章 党的执政体制135
一、执政体制的内涵及其特征135
二、执政体制的历史演进136
三、执政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138
四、执政体制改革的内容139
第四章 党的执政方式146
一、执政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历史演变146
二、科学执政是党执政理念的基本着眼点148
三、民主执政是党执政的一贯原则151
四、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制度保证154
五、新的历史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157
第三编 党的先进性建设172
第一章 86年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历史经验172
一、我们党86年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历史实践172
二、我们党86年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主要经验17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183
一、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生命所系、力量所在183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主要表现。187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本特点190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92
第三章 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195
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195
二、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199
三、共产党员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203
第四章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207
一、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历史背景207
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209
三、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210
四、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214
五、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启示216
第四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34
第一章 发展与发展理论的研究234
一、当代西方发展理论234
二、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237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240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40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243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252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54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54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55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56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57
五、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58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59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60
第四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62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262
二、树立全面的发展观265
三、树立协调的发展观266
四、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270
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273
第五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80
第一章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280
第二章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283
第三章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286
第四章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289
第五章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292
第六章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295
第七章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298
第八章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301
第六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08
第一章 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308
一、和谐: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308
二、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310
三、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311
四、和谐: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314
五、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31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16
一、民主法制316
二、公平正义318
三、诚信友爱320
四、充满活力321
五、安定有序322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23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325
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325
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26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332
四、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334
五、必须注重社会公平335
六、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37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340
一、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40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42
三、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43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45
五、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347
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348
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350
八、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350
九、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351
十、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352
第五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355
一、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355
二、在政府角色准确定位的过程中提升能力356
三、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提升能力358
四、在完善社会调控手段中提升能力360
五、在社会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提升能力363
六、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中提升能力365
第七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98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398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400
第三章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40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402
二、克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片面理解406
第八编 建设创新型国家418
第一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418
一、深刻认识创新型国家的深刻内涵418
二、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419
三、科技创新和进步对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21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23
第二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427
一、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427
二、努力提高我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431
三、努力提高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综合实力434
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439
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439
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441
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452
第四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457
一、自主创新457
二、重点跨越460
三、支撑发展463
四、引领未来465
第九编 建设节约型社会476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76
一、可持续发展是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否定476
二、节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478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80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节约型社会485
第二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经之路487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兴起487
二、国外的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489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491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493
五、画好循环经济这个“圆”495
第三章 节约型社会的政府角色安排498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要建设节约型政府498
二、政府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502
三、建设节约型政府落脚在政府机关505
四、节约型政府在行动506
第四章 构建节约型经济体系509
一、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的现实意义510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思路511
三、发展节约型经济的个案516
附录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件(试行)523
附录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531
附录三: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541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547
附录五: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561
附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