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陈跃主编 著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ISBN:72200739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3

第一章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创新与发展3

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5

1.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5

2.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确立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创新6

3.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11

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12

1.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13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15

3.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18

第二章 社会发展阶段认识的创新与发展22

一、明确提出了“初始阶段”新概念22

1.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24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这个表述更加突出中国的特殊国情24

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6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6

2.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27

3.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实现经济市场化27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27

5.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27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到逐步缩小差距28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28

8.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29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9

三、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3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大意义3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35

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新概括35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5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7

3.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39

4.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40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新论述41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新发展42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43

3.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和辩证统一的44

4.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45

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断的丰富和新发展46

1.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7

2.必须牢牢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48

3.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四大根本任务49

第四章 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创新51

一、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科教兴国战略51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51

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53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53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思路54

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58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58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原则、目标59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60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61

三、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62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过程63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64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66

四、努力实现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68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68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71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73

第五章 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75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75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历程75

2.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76

3.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77

4.确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大历史意义78

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个转变”79

1.“两个转变”的提出79

2.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79

3.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性80

4.实现“两个转变”的意义82

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83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83

2.确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主要原因84

3.确立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85

4.对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历史意义87

四、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分配制度88

1.我国分配制度发展的历程89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内涵89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90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体制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意义92

五、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93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93

2.实现对马克思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丰富和发展的原因93

3.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95

4.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时代意义96

第六章 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创新与发展98

一、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98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98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99

3.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101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103

二、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105

1.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和重大意义105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提出和重大意义108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110

三、明确阐述我们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主张111

1.党和政府反复强调要尊重和保障人权111

2.提出实现和保障人权的基本途径114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116

第七章 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119

一、确立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119

1.全球化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119

2.全球化也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121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新认识123

二、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建设126

1.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26

2.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走向127

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129

4.切实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131

三、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理念132

1.时代呼唤“四个尊重”价值观的产生132

2.科学理解“四个尊重”之间的辩证关系133

3.深刻把握“四个尊重”的现实意义135

第八章 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38

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了全新的概括138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39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40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42

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44

二、强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46

1.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实际、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146

2.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148

3.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149

4.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会影响和改变党的性质151

三、提出以“三讲”教育作为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153

1.“三讲”的提出及其科学含义153

2.“三讲”教育的目的和宗旨157

3.“三讲”教育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59

4.“三讲”教育开创了党的教育活动的新形式159

下篇 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65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16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165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发展的要求165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170

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173

1.邓小平发展观的概念界定173

2.邓小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74

3.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178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81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81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特征184

四、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大作用187

1.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改革深化的推进器187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189

3.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92

4.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针194

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95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195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做到“五个坚持”197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争取实现“五个发展”199

第十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1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201

2.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204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课题207

4.党自身的变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9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党对世界上其他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新总结21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13

1.正确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214

2.深刻理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219

3.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22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233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234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237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240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43

第十一章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248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48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248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的重要启示250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我党和全体党员应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各种新变化的需要252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258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258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要求264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意义269

1.有利于更加明确党的执政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70

2.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272

3.有利于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建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273

4.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建立民主、廉洁、高效的执政体制275

5.有利于增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实现党的执政目标277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79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社会背景279

1.迎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需要280

2.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281

3.适应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发展的需要28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283

1.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283

2.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285

3.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社会思想286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288

1.“和谐”、“和谐社会”的含义288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89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91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93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293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94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298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98

2.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健全社会保障机制299

3.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300

4.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301

5.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302

主要参考文献3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