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703635.jpg)
- 赵炎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595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文学评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俄国形式主义1
第一节 基本理论1
一、文学性1
二、艺术程序3
三、陌生化4
四、形式8
五、主题8
第二节 批评方法9
一、强调诗学研究上的科学实证主义立场9
二、关注形式方面的要素9
三、揭示艺术形式发展的内部规律10
第三节 作品解读10
一、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节奏10
二、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技巧13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5
一、日尔蒙斯基对普希金《为回到遥远祖国的岸》的解读15
二、洛特曼解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矛盾原则”18
第2章 象征主义20
第一节 基本原理20
一、西方象征主义的主要类型20
二、中国诗歌中的象征主义23
三、象征主义的基本原理26
第二节 批评方法29
一、因“象”见“意”,关注隐喻29
二、把握大致情调,引发相关联想29
三、体会声韵节奏,领略听觉意象30
第三节 作品解读31
一、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名作解读31
二、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名作解读34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7
叶芝评象征主义37
第3章 英美新批评41
第一节 基本理论41
一、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42
二、瑞恰兹的诗歌语言本质观和语境理论42
三、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44
四、燕卜荪的“朦胧七型”说44
五、“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45
六、悖论、反讽、张力、隐喻46
七、强调有机整体性的结构理论48
第二节 批评方法49
一、避免“意图迷误”,反对传记式批评49
二、避免“感受迷误”,反对印象式批评49
三、强调作品的独立自足性50
四、运用“细读法”解读文本50
第三节 作品解读50
一、细读李商隐《无题》50
二、《尘埃落定》中的悖论及其象征意义53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54
一、高友工、梅祖麟对杜甫《秋兴》的分析54
二、欧阳子对白先勇《游园惊梦》的分析55
第4章 意识流58
第一节 基本理论58
一、意识流概念58
二、意识流小说流派59
三、意识流表现手法62
第二节 批评方法65
一、比较意识流手法和传统心理描写65
二、总结意识流手法的新特征65
三、运用意识流手法分析作品66
四、运用意识流理论分析电影和诗歌66
五、探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流传和演变66
第三节 作品解读67
一、《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特征——兼与《红与黑》比较67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之“痴”70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73
一、意识清醒程度不断递增的艺术结构——弗里德曼论《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叙事结构73
二、“透彻地洞察女性的心理”——荣格对《尤利西斯》及乔伊斯的评价74
三、意识流小说关键词审理:意识流74
第5章 精神分析76
第一节 基本理论76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文学思想76
二、拉康、霍兰德的新精神分析批评理论80
第二节 批评方法83
一、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83
二、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83
三、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83
四、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84
第三节 作品解读84
一、性的沉沦与升华——张贤亮小说创作之精神分析84
二、三岛由纪夫的塞巴斯蒂昂情结及其《金阁寺》隐喻88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91
一、弗洛伊德评达·芬奇91
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93
三、欧内斯特·琼斯论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情结94
第6章 结构主义95
第一节 基本理论95
一、结构95
二、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思想96
三、布拉格学派的结构思想98
四、法国结构主义的结构思想99
第二节 批评方法101
一、二项对立法102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方法102
三、罗兰·巴特的“第二级符号系统”与神话批评103
四、结构主义叙事学104
第三节 作品解读106
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主义解读106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12
一、列维-斯特劳斯对“俄底浦斯神话”的结构主义分析112
二、罗兰·巴特对“时装”的结构主义分析114
第7章 叙事学116
第一节 基本理论116
一、故事116
二、叙事者118
三、叙事话语121
第二节 批评方法123
一、分析具体作品123
二、完备叙事理论124
三、总结叙事特点、叙事模式124
四、挖掘叙事形式中隐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124
五、探讨叙事艺术的发展演变124
第三节 作品解读124
一、《红楼梦》中的预叙——兼论预叙与预言的区别124
二、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128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32
一、罗兰·巴特《S/Z》中的符码分析132
二、拉康对爱伦·坡《失窃的信》的分析133
第8章 原型批评135
第一节 基本理论135
一、弗雷泽与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135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136
三、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138
四、基本评价141
第二节 批评方法142
一、“站后些”142
二、归纳142
三、互证142
第三节 作品解读143
《尘埃落定》的原型解读143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48
一、荣格对《尤利西斯》的解读148
二、傅道彬解读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原型149
第9章 存在主义151
第一节 基本理论152
一、以消泯主客对峙的“存在”为本体152
二、关注“人”的“情绪体悟”153
三、萨特的“人学化”存在主义三原则155
四、海德格尔的“诗学化”存在主义三命题157
第二节 批评方法160
一、关注人的个体化意识、行为和生存境遇161
二、关注“介入”批评和“匮乏”现象161
三、可以与马克思主义方法结合161
四、可以与精神分析方法结合162
第三节 作品解读162
一、《死无葬身之地》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三原则163
二、《恶心》与存在主义的“情绪体悟”165
三、《哈姆雷特》与“存在主义英雄”166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68
一、萨特对加缪《局外人》的评论168
二、海德格尔用其存在主义的艺术真理现解读“壶”与“农鞋”171
第10章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174
第一节 基本理论174
一、方法论渊源:现象学美学与当代解释学174
二、文学本文:空白点与“隐含的读者”176
三、文学史:文学史就是文学接受史179
四、文学接受: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与再创造180
五、文学功能:更新、误读与影响的焦虑183
第二节 批评方法184
一、分析文学本文对读者的召唤与制约作用184
二、探讨作品流播过程中产生的“多义”现象184
三、研究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效果史184
四、分析阅读视野嬗变中的文学本文185
五、反思审美经验变更中的经典重读、重写185
第三节 作品解读186
本文结构与林黛玉之死的多重解读——兼论曹雪芹的创作危机及残本的积极意义186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192
一、姚斯在阅读视野的三重嬗变中解读波德莱尔的《烦厌》192
二、邬国平考察陶渊明诗歌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声誉变迁199
第11章 形象学204
第一节 基本理论204
一、形象205
二、社会集体想象物206
三、意识形态形象和乌托邦形象207
第二节 批评方法208
一、外部研究209
二、内部研究210
第三节 作品解读211
一、杜拉斯《悠悠此情》中的“中国情人”形象211
二、《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形象与对他者的想象213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218
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218
第12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226
第一节 基本原理226
一、关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227
二、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228
三、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230
第二节 批评方法231
一、总体性批评231
二、意识形态批评232
三、性格和心理批评232
四、审美形式批评233
第三节 作品解读234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模式”的解读和评析234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240
一、卢卡奇关于巴尔扎克《农民》的现实主义批评240
二、萨特关于福楼拜及其《包法利夫人》的社会历史与精神心理相结合的辩证分析240
三、马歇雷关于“列宁论托尔斯泰”的文本的意识形态离心结构分析241
四、詹姆逊对文学作品的“政治无意识”解读243
第13章 女性主义批评245
第一节 基本理论246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246
二、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250
三、黑人女性主义批评251
四、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252
第二节 批评方法252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252
二、运用精神分析学批评方法253
三、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253
第三节 作品解读254
《子弹穿过苹果》:“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254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257
一、凯特·米利特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257
二、《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像》的女性批评258
第14章 性别研究261
第一节 基本理论261
一、性别差异262
二、性政治263
三、性别身份265
四、女性写作267
第二节 批评方法268
一、探讨男女两性在创作和接受中的差异269
二、揭示“性政治”因素导致的两性等差269
三、探讨性别身份对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影响、意义269
四、探讨女性写作的性状特征、历史传统与接受情况269
第三节 作品解读269
一、对《玩偶之家》的性别研究解读269
二、《红楼梦》贾府中的性别政治建构概要275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276
一、对《李尔王》的性别批评解读276
二、对《儿子与情人》的性别批评解读277
第15章 怪异理论279
第一节 基本理论279
一、主张对性的非自然化过程予以深度阐释279
二、对社会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化霸权提出挑战281
三、对传统同性恋文化的正统观念表示质疑283
四、乐观展望性的多元化与社会多样性的差异图景284
第二节 批评方法286
一、选择和确定一个基本出发点286
二、在文本内部要素的结构组合中发现文本意义286
三、融会贯通,领会本质286
第三节 作品解读287
《霸王别姬》的怪异美学内涵287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291
一、众声喧哗中的虐恋文学现代经典:《O的故事》291
二、萨利·贝恩斯对美国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解读292
第16章 解构主义294
第一节 基本理论294
一、解构295
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延异、播撒、印迹、增补295
三、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299
第二节 批评方法304
一、德里达式的“双重阅读法”305
二、保罗·德·曼式的“阅读即误读法”305
三、哈罗德·布鲁姆式的“影响即误读法”306
四、希利斯·米勒式的“内在阅读法”306
第三节 作品解读307
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之解构主义阐释307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14
一、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的解构主义分析314
二、米勒对雪莱的长诗《生命的凯旋》的解构主义分析315
第17章 后现代主义317
第一节 基本理论317
一、后现代主义317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320
第二节 批评方法325
一、文本式批评325
二、总结式批评325
三、背景式批评325
四、比较式批评326
第三节 作品解读326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中的拼贴与戏仿326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31
一、迈克尔·莱恩对《克鲁索在英格兰》的后现代主义解读331
二、复制与增殖:卡尔维诺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333
第18章 新历史主义335
第一节 基本理论335
一、历史性和文本性的制衡与倾斜335
二、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337
三、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338
四、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340
第二节 批评方法341
一、强调批评者发挥主体意识341
二、奉行“选闻主义”,发掘深层文化意义342
三、捕捉历史的真实342
四、实行“反历史”策略342
第三节 作品解读342
一、《白鹿原》的新历史主义表征342
二、苏童《米》中的权力与欲望344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47
一、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347
二、严歌苓《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348
三、油滑中的严正——鲁迅的《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349
第19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351
第一节 基本理论352
一、现实与想象352
二、想象与权力353
三、想象与文本354
四、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356
第二节 批评方法357
一、重视意识形态批评357
二、运用“对位法”展开解读357
三、将“空间”视为权力差异体系358
第三节 作品解读358
一、国际化文本与空间修辞——解读卫慧《上海宝贝》358
二、东方形象的再生产——解读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361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64
一、爱德华·W·赛义德:《简·奥斯汀与帝国》364
二、文化挪用与殖民否认:笛福作品中“瓷器缺席”的转喻意义365
第20章 文化研究367
第一节 基本理论367
一、文化主义367
二、结构主义文化研究372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374
第二节 批评方法378
一、文化研究的基本特色378
二、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379
第三节 作品解读379
在审美和意识形态之间——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程》379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83
一、汤普逊论述阶级是一种文化构形383
二、威尔·莱特分析美国西部片的二元对立文化模式384
第21章 消费文化理论386
第一节 基本理论386
一、消费的历史: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386
二、消费文化批判理论388
第二节 批评方法393
一、运用“异化”、“物化”理论分析文本393
二、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非物质文化形态394
三、分析、批判消费性意识形态对消费行为的操控394
第三节 作品解读394
一、“肯德基大叔”的文化意蕴394
二、从《我的帝王生涯》看苏童的“历史”消费395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397
一、《马克思的外套》中阐述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文化价值397
二、高贵品位与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分析审美消费与日常消费的经济同源性398
第22章 生态批评400
第一节 基本理论400
一、文学与生态的内因外缘400
二、生态批评的几个关键词402
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405
四、生态批评的任务405
第二节 批评方法408
一、关注文本中的自然描写,挖掘文本中的生态主题408
二、探寻文学隐喻与文学想象中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启示408
三、探析文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中发挥的生态功能409
四、运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和理解文学世界409
第三节 作品解读410
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概观及生态意识对文学的广泛渗透410
二、从生态视角解读沈从文的《边城》410
三、华海《生态诗歌的梦想——评安静〈像树木一样生长〉》411
第四节 解读范例412
一、对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阅读412
二、关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414
第23章 空间批评417
第一节 基本理论417
一、文学作品中的景观与空间418
二、空间的社会属性418
三、空间的文化属性419
四、空间的身份属性420
第二节 批评方法422
一、文学作品中的景观研究422
二、文学作品中空间的文化属性研究423
三、文学作品中空间的身份研究423
第三节 作品解读425
文明的瘫痪:乔伊斯小说的空间解读425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429
一、地理空间的文化象征与文明差异429
二、空间的社会属性与三元意义433
三、瓦格纳对《吉姆爷》进行的空间批评435
后记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