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石学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0553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33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88页
- 主题词:针灸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上篇 经络腧穴7
第一章 经络总论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7
一、十二经脉7
二、奇经八脉9
三、十二经别9
四、十五络脉10
五、十二经筋10
六、十二皮部11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1
一、标本与根结11
二、气街12
三、四海12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1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3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13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4
一、诊断14
二、治疗14
第二章 腧穴总论16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16
一、腧穴的分类16
二、腧穴的命名17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18
一、腧穴的作用18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19
第三节 特定穴27
一、特定穴的意义27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28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29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9
二、骨度折量法30
三、简便定位取穴法30
四、手指同身寸定位取穴法31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33
第一节 十二经脉和腧穴33
一、手太阴肺经33
二、手阳明大肠经35
三、足阳明胃经37
四、足太阴脾经41
五、手少阴心经43
六、手太阳小肠经45
七、足太阳膀胱经47
八、足少阴肾经53
九、手厥阴心包经55
十、手少阳三焦经56
十一、足少阳胆经59
十二、足厥阴肝经63
第二节 奇经八脉和腧穴65
一、任脉65
二、督脉67
三、冲脉70
四、带脉71
五、阴维脉71
六、阳维脉71
七、阴跷脉71
八、阳跷脉72
第三节 常用奇穴72
一、头颈部穴72
二、胸背部穴73
三、上肢部穴74
四、下肢部穴75
中篇 刺灸法79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79
第一节 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79
第二节 刺灸法的源流79
一、针刺的起源与发展79
二、灸法的起源和发展80
第三节 刺灸法的原则81
一、治神81
二、守气81
第四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81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81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82
第五章 刺法灸法各论83
第一节 毫针刺法83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83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85
三、针刺前的准备85
四、毫针刺法88
五、行针和得气91
六、针刺补泻手法94
七、留针与出针95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96
九、针刺注意事项98
第二节 灸法98
一、灸法的作用99
二、灸法的种类、方法和应用99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103
第三节 拔罐法104
一、罐的种类104
二、罐的吸附方法105
三、拔罐的应用106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107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107
第四节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107
一、三棱针法107
二、皮肤针法108
三、皮内针法110
四、电针法110
五、穴位注射法112
第五节 头针113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113
二、头针的适应证115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115
四、注意事项116
第六节 耳针116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16
二、耳廓表面解剖116
三、耳穴的分布117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118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124
下篇 针灸治疗129
第六章 治疗总论129
第一节 针灸的作用129
一、疏通经络129
二、调和阴阳129
三、扶正祛邪130
第二节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30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30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131
第三节 针灸治疗原则132
一、三因制宜132
二、调整阴阳132
三、扶正祛邪133
四、标本缓急133
五、局部与整体134
第四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134
一、辨证与辨经结合134
二、辨证与辨时结合134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135
第五节 针灸处方135
一、选穴原则135
二、配穴方法137
三、刺灸方法的选择139
第六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139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139
二、原穴、络穴及其应用141
三、俞穴、募穴及其应用141
四、八脉交会穴及其应用142
五、八会穴及其应用143
六、郄穴及其应用143
七、下合穴及其应用143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144
第七章 治疗各论150
第一节 急症150
一、高热150
二、抽搐(痉证)151
三、休克152
四、心绞痛154
五、胃绞痛156
六、胆绞痛157
七、肾绞痛158
第二节 内科疾病159
一、上呼吸道感染159
二、急性支气管炎161
三、慢性支气管炎163
四、支气管哮喘165
五、高血压168
六、心律失常170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2
八、脑梗死175
九、脑出血176
十、老年性痴呆178
十一、癫痫180
十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83
十三、三叉神经痛184
十四、坐骨神经痛186
十五、肌营养不良188
十六、头痛190
十七、神经衰弱193
十八、抑郁性精神病195
十九、急性胃炎196
二十、慢性胃炎197
二十一、消化性溃疡199
二十二、胃下垂200
二十三、顽固性呃逆201
二十四、神经性呕吐203
二十五、急、慢性肠炎203
二十六、非特异性结肠炎205
二十七、功能性便秘206
二十八、细菌性痢疾207
二十九、脱肛209
三十、胆结石210
三十一、泌尿道感染211
三十二、非梗阻性尿潴留213
三十三、性功能障碍214
三十四、男性不育症215
三十五、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16
三十六、肥胖症218
第三节 皮外骨伤科疾病220
一、急性腰扭伤220
二、慢性腰肌劳损221
三、落枕223
四、颈椎病224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226
六、周围神经损伤228
七、外伤性截瘫229
八、腱鞘囊肿231
九、肩关节周围炎232
十、寻常痤疮233
十一、荨麻疹234
十二、丹毒235
十三、带状疱疹237
十四、疔疮238
十五、脱发239
十六、神经性皮炎240
十七、寻常疣241
第四节 妇儿科疾病242
一、月经紊乱242
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44
三、痛经246
四、闭经247
五、宫颈炎249
六、子宫脱垂250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251
八、乳腺增生252
九、子宫阵缩无力253
十、胎位不正255
十一、不孕256
十二、小儿惊厥257
十三、小儿遗尿258
十四、小儿消化不良260
十五、小儿脑瘫261
十六、小儿多动症262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263
一、结膜炎263
二、鼻窦炎264
三、过敏性鼻炎266
四、牙痛267
五、急性扁桃体炎269
六、急、慢性咽炎270
七、假性近视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