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医药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医药学史
  • 林品石,郑曼青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36593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医药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医药源流1

一、医药之起源2

二、巫与医5

三、早期医药之演进8

四、扁鹊(附医缓、医和)11

五、秦汉医药之发展15

六、仓公(淳于意)20

七、华佗24

第二章 中华医药文献中之最古医典28

一、《黄帝内经》28

(一)《内经》之演变28

(二)唐宋后对《内经》之研究30

(三)脏象33

(四)经络39

二、《难经》41

(一)《难经》之作者及其注释41

(二)《难经》之内容43

三、《神农本草经》45

(一)《本草经》之演变45

(二)《本草经》之内容48

第三章 《伤寒论》50

一、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之演变50

二、宋代后对《伤寒论》之研究与注释53

三、《伤寒论》要旨62

(一)六经与八纲63

(二)六经病症65

(三)辨症施治67

第四章 中华医学中之阴阳五行69

一、阴阳五行之哲学观念及科学观念70

二、阴阳五行与医药之关系75

三、近人对于阴阳五行之看法80

四、医通于易之研究85

(一)从《参同契》说起85

(二)三才与三焦87

(三)《内经》与《易经》89

(四)易与医道91

第五章 中华医学中之道家思想93

一、魏晋隋唐道家思想对于医药之影响93

二、摄生论96

(一)饮食有节98

(二)起居有常100

(三)不妄劳作101

三、服饵法104

(一)服饵的来源104

(二)魏晋隋唐之服饵风气105

(三)服饵之流毒107

四、五运六气说109

(一)五运六气说之由来109

(二)五运与六气111

(三)运气与疾病之关系112

(四)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说之研究113

第六章 病机116

一、百病始生116

二、《诸病源候论》120

三、《三因论》123

四、疾病之传变125

(一)邪入之次125

(二)传变之次126

(三)标本中气128

五、疫疠与杂病129

第七章 诊法与脉法135

一、四诊之发展及其运用135

(一)望诊136

(二)闻诊138

(三)问诊139

(四)切诊141

二、王叔和《脉经》146

(一)《脉经》之演变146

(二)二十四脉147

三、隋唐以后之脉法151

(一)《黄帝内经太素》152

(二)《脉诀》152

(三)《诊家枢要》154

(四)《濒湖脉学》154

第八章 治法与医方156

一、治法之演变156

(一)《内经》之治法156

(二)《伤寒论》之治法159

(三)十剂161

(四)治法之进展164

二、医方之演进166

(一)汉代以前之医方166

(二)七方167

(三)《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170

(四)宋代之局方173

(五)金元之医方及古今异轨说176

(六)明代之医方178

(七)清代之医方及汤头歌179

(八)妇儿科医方181

(九)外科医方183

(十)耳目口齿等科医方184

第九章 针灸学之发展186

一、针灸源于《内经》186

二、扁鹊为“针灸之祖”188

三、《甲乙经》189

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91

五、《针灸大成》193

六、清代针灸之衰落194

七、现代针灸之复兴196

八、附述按摩疗法197

九、附述解剖学之兴衰199

十、附述法医学之创始202

第十章 唐宋时代外国医药之传入203

一、东西交通之开发及文化接触203

二、印度医药之传入204

三、波斯及西域地方医药之传入208

四、阿拉伯医药之传入210

五、希腊、罗马医药之传入212

第十一章 金元四子之学及其流派216

一、金元时代之四大内科医家216

二、刘完素218

三、张从正220

四、李杲223

五、朱震亨226

六、明代之医学流派228

第十二章 《本草纲目》233

一、唐《新修本草》234

(一)《新修本草》之编纂234

(二)《新修本草》之特色235

(三)《本草拾遗》及其他236

二、宋《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及《证类本草》237

(一)《开宝本草》237

(二)《嘉祐本草》238

(三)《证类本草》238

(四)《本草衍义》及其他239

三、《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240

(一)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之著作240

(二)《本草纲目》之内容241

(三)《本草纲目》之影响及反应241

四、近代本草之发展243

(一)明清时代之本草243

(二)药物之研究及检验245

第十三章 历代医政及医学教育247

一、历代医政之演变247

(一)医政制度247

(二)分科249

(三)地方医政250

二、历代之医学教育252

(一)隋唐以前之医学教育252

(二)宋代医学教育253

(三)元代医学教育253

(四)明代医学教育254

(五)清代医学教育255

三、现代医政及医学教育256

(一)卫生行政之设施256

(二)现代医学教育257

第十四章 医德及禁例259

一、医德259

二、禁例263

第十五章 近代医学之大变266

一、清代医学之复古266

(一)考证学之影响266

(二)《伤寒论》之争论267

(三)《内经》错简之说269

二、温病证治之进步270

(一)伤寒温热之辨270

(二)叶天士温热之论271

(三)吴鞠通《温病条辨》273

(四)王孟英《温热经纬》275

三、西方医学之传入277

(一)耶稣会士开始传入西方医学277

(二)清代中叶之西方医学279

(三)由日本传入之西方医学281

(四)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之兴盛282

四、中西汇通之尝试284

(一)中西汇通医书285

(二)衷中参西论286

(三)中西病理互证之难处287

第十六章 中医之衰落及其未来292

一、第一次废止之议292

二、第二次废止之议293

三、结论295

中华医药大事年表302

参考书目313

附录315

(一)台湾故宫博物院善本子部医家类书目315

(二)《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汇考》书目318

(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书目3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