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回归中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曹东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23117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中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回归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1
如何看待中医未来事关战略2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3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6
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7
二 深泉活水育杏林9
中医界曾经的辉煌与无奈10
中医药为何能够卓然自立12
中医人宽阔的胸怀15
不仅十三亿人需要中医16
三 为中医学完整体系而守候23
四 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31
传统文化植根于唯物辨证观32
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复杂世界33
中医学滋养于传统文化35
五 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39
传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40
中医的病名不重病灶重状态42
坚持中医病证结合才能自强自立45
六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自立47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48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50
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52
七 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55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55
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57
科学探索会有失误59
器官病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62
八 坚持传统正是基于对微观的认识65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66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67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69
九 四诊基于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73
诊治依赖“裸虫”的皮肤74
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整合76
切诊是最早的客观检查79
十 重新认识审因论治81
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82
病证才是现实,治疗必须随机84
评价依靠四诊,有时衷中纳西88
十一 重新认识辨证论治91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92
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意义重大93
论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95
十二 勿忘与邪气“讲和”99
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99
“正气”与“邪气”的互相转化101
与邪气讲和的度就是和103
十三 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105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106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108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110
十四 病人的主观感觉是医生的客观依据113
中医紧抓证候,西医逐渐放弃113
病灶之下还有微观的复杂变化114
证候是肌体最高层次的整合116
攻其一点与“一揽子解决”118
“体系完整”地衷中纳西119
十五 论不能用管理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121
什么是中药121
中医如何驾驭中药122
正确认识药物的精粗与纯杂124
尽快“解放”中药,恢复中医创新能力125
十六 莫让中医因优秀而被淘汰127
“科学主义”使中医已无谈病能力128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使中医不能姓中129
不规范的市场淘汰中医特色131
十七 五行是改良的八卦133
八卦之物质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134
阴阳学说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137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138
十八 前人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141
“尽见五脏症结”与神圣工巧142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145
个案研究的深化与个性化医疗146
十九 中医是生态医学“一揽子解决”149
二十 春秋医家给后世的启示153
医缓诊断膏肓之病153
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156
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160
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162
二十一 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167
二十二 “医经七家”考175
二十二 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183
仲景何不自言撰用《汤液经法》184
仲景到底撰用了什么古训185
不应忽视《伤寒论》的理论传承187
二十四 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189
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190
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193
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196
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200
二十五 SARS促使外感学说应与时俱进205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206
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209
温病概念的演变211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212
二十六 SARS折射出中医历史地位215
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216
用什么思想指导治疗219
靠什么提高疗效222
二十七 SARS三周年祭227
二十八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的历史问题231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误出谬说232
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235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238
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241
首倡错简影响深远242
“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243
二十九 吴又可的特殊贡献245
《温疫论》对热病、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246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