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兵、医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兵、医 修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757307.jpg)
- 刘长林著(上海大学文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230990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9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象数之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兵、医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导言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4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13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象科学16
第一编 易、道认识论21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21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27
(一)西方实体求原27
(二)中国观物取象43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51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51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55
1.《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点56
2.八卦是意象思维的认识模型61
3.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六对范畴63
4.气与象69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71
1.老子提出有两类认知体系71
2.“为道”与“为智”的区别和比较77
3.以“为道”之知统摄“为智”之知85
4.道的时象性91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98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98
1.“无”是万物之本始,是无限98
2.“无”是无形之隐,蕴涵无限创造——兼评二程的“百理俱备”101
3.何谓“无无”,何谓“有无”105
4.一多互涵,使无限更完美107
5.以气释“无”109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111
1.“无为”是以“无”为特征的行为113
2.“无为”——长盛不衰之道116
3.“法自然”——赞化万物,应对复杂——兼谈庄子之“逍遥”119
4.“日益”“日损”——突破有限之诀129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138
五 《周易》执无御有144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145
1.“易”为宇宙本根145
2.《易纬》对“易”的诠释149
3.《易传》中的易与道152
4.形而上下是无和有的统一——兼评程颐的“道非阴阳”155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161
1.天地至赜,垂衣而治161
2.与时偕行,唯变所适167
3.阴阳不测,感而遂通173
4.范围天地,曲成万物181
(三)生命伦理185
1.万物皆有生的权利185
2.坤阴的二重地位192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201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201
1.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201
2.时行律——“与时偕行”203
3.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205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210
1.感应式规律——附论取象比类210
2.境域式规律222
3.常守式规律235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249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249
1.自然状态与预设状态249
2.个别与类别252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255
1.认知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256
2.两种整体观:象整体和体整体262
3.象科学与现代系统科学267
4.象科学与体科学的不同功能270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273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273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276
1.以简御繁276
2.显隐相成276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280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285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289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292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299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299
(一)道由关系生物299
(二)易卦刚柔立本303
十 中和圜道——天地之规312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312
1.中道的二重涵义312
2.中与正相互补白320
3.孔子之“中庸”本义为何322
4.朱熹注“中庸”的严重失误325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328
1.“和”是天道本性328
2.“和”主柔,为生物建业之本330
3.“和”贯天道全程334
4.“和”是神之机,新之源336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339
1.中和是开放式圆圈339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342
3.不平衡在圜道和创新中的作用348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355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355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360
1.“阴阳之义配日月”360
2.“阳本为雄,阴本为雌”362
3.“乾,阳物也;坤,阴物也”365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368
1.阴阳协同369
2.阴阳正反馈371
3.阴阳交合373
4.阴阳叠环375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379
1.研究世界的不同层面379
2.各有所指,互不包含380
3.两种不同的关系380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价值382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382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387
(三)“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395
(四)神武不杀402
(五)君子与诡道408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415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415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421
(三)智取高于力取424
(四)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429
(五)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438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441
1.把握军事主动权442
2.创造精妙的组织和战势445
3.及时获取准确的动象信息449
下册459
十四 择人任势459
(一)以道领器,造势无穷459
(二)造势法则之一462
1.“其势险,其节短”463
2.“投之亡地然后存”465
3.“形圆而不可败”468
4.造势与“三才”471
(三)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477
1.“分合为变”477
2.“以正合,以奇胜”479
3.奇正之变,如环无端484
(四)用势三要490
1.严格选任主帅490
2.责己而任势492
3.“君命有所不受”495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498
(一)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498
1.兵由无形到有形——战事的两个层面:实力和兵形498
2.以万形之胜胜万形——“胜兵先胜而后求战”503
3.形论的核心及运用——“胜可知而不可为”508
(二)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515
1.兵至无形,利于攻防517
2.兵至无形,便于后发制人520
3.兵至无形,应形无穷523
(三)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526
1.尊重事实528
2.认识和处理自然整体关系529
3.认识和应对自然变易533
4.认识和把握个别536
5.用“因”借势539
6.以“无”为思想的出发点541
十六 《管子》兵学543
(一)兵政互制543
(二)人为本,必重器545
(三)强不必胜548
(四)至善不战552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557
十七 《周易》时空观557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557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561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565
(四)往者屈,来者伸567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571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575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575
(二)顺则能久580
(三)节以致久585
(四)通圜可久588
十九 《易传》论德593
(一)从重生到重德593
(二)利者义之和596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600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605
(一)卦爻象模型605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607
1.宇宙系统从何而来607
2.气和形的转化611
3.系统演化的特点614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620
二一 疏五行625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625
1.四时说626
2.五方说628
3.五材说629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630
1.准备阶段630
2.建成阶段638
3.完善和广泛应用阶段643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646
二二 说气648
(一)气与思维方式648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654
1.远古至春秋:气概念逐渐形成654
2.战国:气概念臻于成熟655
3.两汉:建成系统的气学理论656
(三)气的实质658
1.“气”概念须要疏理658
2.气是与物质不同的实在661
3.“气”与“心”相通666
4.“气”的基本性质673
(四)气道合一676
1.气道合一论的表述677
2.既是实在,又是规律678
3.相关的理论观念682
(五)气与宇宙图景688
(六)气与人身观691
1.气在人身中的整体作用691
2.宇宙结构与人身模型693
3.气道合一与中医治则696
二三 论通699
(一)通是道的本性699
(二)顺性而通701
(三)物物相通708
(四)言意之辩与通713
(五)以通为美723
(六)通与医道730
二四 《管子》心学736
(一)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736
1.重新厘定心学概念736
2.心为身君,心中有心739
3.心神修炼的法则与效果744
(二)心学与气749
1.由心界定气749
2.神即气754
3.气即道759
(三)心性、摄生与认识论762
1.“内静外敬”——健身修德之道762
2.“静因之道”——认识论的“无为”路线765
3.气贯通摄生、修德和治国770
4.一点启示773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775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775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780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785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788
(一)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788
1.中西医结合引出的问题788
2.科学观的误区789
3.科学的两个源,两个流791
(二)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793
1.存在的复杂性与科学的多元性793
2.两种时空选择与科学的两个源流798
3.经络的时间本质——人身虚体系统试说802
(三)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810
1.两个层面,两种科学810
2.中国的观物取象812
3.象科学的要点与中医学813
4.发展中医学的原则816
(四)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817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要重新定位818
2.阴阳是“天网”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821
3.阴阳是意象概念,不是抽象概念824
4.阴阳认识路线的彻底开放性和自然时间性827
(五)深思中医百年沉浮829
1.历史的回顾829
2.当今中医在全世界开花830
3.命运变迁说明了什么831
(六)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833
1.如何看待中医学与哲学的特殊关系834
2.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不可取838
3.中医哲学是现象层面的整体哲学840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843
一 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843
二 “并生”和“为一”的主客关系845
(一)主客“对立”的关系模式845
(二)“天人合一”是认识的另一种形式846
(三)两种主体意识,两种科学伦理851
三 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854
(一)西方传统主张到现象背后寻找本质854
(二)中国传统倡导在现象之中发现规律855
四 容纳个别,统摄偶然860
(一)西方传统不能解决个别860
(二)西方传统主张摆脱偶然862
(三)中国特有的范畴:奇恒865
(四)中国特有的范畴:常变、经权869
五 时间性的认知体系873
(一)道、气与物质实体的区别873
(二)自然整体与合成整体876
六 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878
附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882
主要参考文献889
后记890
再版谨志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