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修辞史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修辞史 中
  •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吴礼权,赵毅副主编;李金苓,郭焰坤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83507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30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94页
  • 主题词:修辞学-汉语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修辞史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辞格演变史641

第一章 绪论641

一、辞格略说641

二、汉语辞格史发展演进中的特点643

三、多角度地研究辞格史649

第二章 比喻的演变651

第一节 引言651

一、定义651

二、比喻发展概要652

第二节 商周时期:比喻萌芽期654

一、比喻的基本形式654

(一)明喻详式仅用“如”、“若”二喻词,二者结构、功能有别654

(二)明喻略式657

(三)借喻658

(四)隐喻萌芽659

(五)定中喻萌芽660

二、比喻的文体分布660

(一)散文比喻形式自由660

(二)诗歌比喻结构简约、形式整齐662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比喻的基本形式形成663

一、比喻的类别663

(一)明喻详式喻词系统基本完备663

(二)明喻略式668

(三)以判断句为形式的隐喻大量出现671

(四)借喻始用于文学672

(五)喻体作定语的定中喻正式定型673

二、比喻的文体分布674

(一)散文中的比喻:形式、功能都更多样化674

(二)诗歌主要变化:借喻开始在诗歌中大量出现674

第四节 汉魏南北朝:传统比喻的过渡时期675

一、比喻的种类675

(一)明喻详式部分喻词在诗歌中趋同675

(二)隐喻产生了以“为”、“成”作喻词的新形式680

(三)借喻的语言单位多样化681

(四)定中喻产生新的结构变化682

(五)状中喻成熟683

(六)诗歌中出现省喻词的比喻684

二、比喻与文体685

(一)艺术性散文中比喻用于描写685

(二)诗赋类文体比喻出现喻词省略、喻词功能趋同现象685

第五节 唐宋时期:传统比喻成熟定型期686

一、比喻的形式687

(一)明喻详式不同喻词功能同化687

(二)隐喻无变化690

(三)借喻:分布广泛、形式多样690

(四)定中喻:结构灵活、运用自如692

(五)省略词的比喻增多693

(六)以普通动词作比喻词的比喻694

(七)出现带比喻助词的比喻句695

二、比喻的文体分布695

(一)唐诗的比喻:以篇章为单位的借喻、明喻略式大量使用696

(二)唐宋词中定中喻有发展698

第六节 元明清:比喻的古今过渡期698

一、比喻的形式699

(一)明喻详式产生大量的新形式699

(二)明喻略式无变化701

(三)隐喻用“为”以及现代出现最常用的“是”为喻词702

(四)借喻无变化702

(五)定中喻产生加缀比喻助词的新形式703

(六)状中喻产生加缀比喻助词的新形式704

二、比喻的文体分布705

(一)散文中大量使用博喻705

(二)小说大量出现新的比喻形式706

(三)散曲中的比喻形式自由化、喻体俚俗化707

第七节 现代:比喻突变时期709

一、比喻的形式709

(一)明喻以“像”为喻词是最典型形式709

(二)隐喻普遍使用喻词713

(三)借喻无变化714

(四)定中喻继承明清传统并发展出新形式714

二、比喻的文体分布715

(一)文艺散文中的比喻:形式自由、选美好事物为喻715

(二)诗歌中的比喻:本体抽象化、形式自由化717

(三)小说中的比喻:平实与奇特719

第八节 结语723

一、历史上的比喻研究723

(一)魏晋时期刘勰《文心雕龙》的比喻理论723

(二)南宋陈骙《文则》的比喻理论725

(三)陈望道的比喻理论726

(四)钱钟书的比喻理论727

二、比喻的思维机制727

三、比喻与汉民族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思维习惯730

四、比喻与社会观念732

五、比喻的功能735

(一)说明论证735

(二)形象描绘736

(三)婉曲达意737

第三章 借代的演变739

第一节 引言739

一、借代的定义与分类739

二、借代辞格发展脉络740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借代741

一、西周铭文中的借代修辞现象742

二、春秋战国时期借代品类多样742

(一)旁借类743

1.服饰标记代743

2.生理特征代745

3.动作行为代746

4.事物所在代747

5.事物原料代748

6.事物工具代749

7.事物作用代751

(二)对代类751

1.部分和全体相代752

2.特定和普通相代754

3.具体和抽象相代757

4.结果和原因相代760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借代762

一、旁借类762

(一)服饰标记代762

(二)生理特征代764

(三)动作行为代767

(四)事物产地代769

(五)事物原料代770

(六)别称异名代771

(七)事物代所在773

二、对代类775

(一)部分代全体775

(二)结果代原因778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借代779

一、旁借类779

(一)服饰标记代779

(二)事物产地代781

(三)事物作者代783

(四)作品代作者784

(五)事物作用代787

(六)别称异名代788

(七)事物代所在791

(八)性状、性态代793

二、对代类794

(一)部分代全体794

(二)特定代普通797

(三)抽象代具体798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借代799

一、旁借类800

(一)服饰标记代800

(二)事物标记与生理特征代803

(三)事物所在代804

(四)事物作用代806

(五)别称异名代807

(六)绰号代808

二、对代类810

(一)部分与全体相代811

(二)特定与普通相代813

(三)具体与抽象相代815

(四)结果代原因817

第六节 现代的借代818

一、旁借类819

(一)服饰标记代819

(二)绰号代821

(三)商品品牌代822

(四)标点和符号代824

(五)外文、外文字母代828

二、对代类829

(一)抽象的数字符号代具体829

(二)具体代抽象834

三、借代运用领域的拓展834

(一)广播语体中的借代运用835

(二)广告语体中的借代运用836

四、借代与比喻的交错使用和借代的连用837

(一)借代与比喻交错使用,比喻对借代起到阐释作用837

(二)借代连用838

第七节 结语840

一、古代有关借代修辞现象的论述840

(一)南北朝关于借代现象滥用的批评840

(二)唐宋时期有关借代与借代方式的论述841

(三)明清时期关于借代的理论842

二、现代的借代理论845

(一)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借代理论845

(二)21世纪的借代理论848

三、借代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850

(一)借代也是一种思维方式850

(二)借代同样是一种认知方式852

四、借代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853

第四章 引用的演变857

第一节 引言857

一、引用辞格的定义857

二、引用辞格的分类858

(一)从形式角度的分类:明引、暗引858

(二)从意义角度的分类:正用、反用、化用、夸用、借用、别用等858

(三)从引用数量方面分类:单引、双引、博引859

三、引用辞格发展脉络859

第二节 先秦时期861

一、引用修辞现象始于夏代861

二、引用的来源与特点862

(一)引用三来源862

(二)引用两特点:重视口语与典籍的引用862

三、明引与暗引865

(一)明引865

(二)暗引865

四、正用、借用与虚用866

(一)正用866

(二)借用868

(三)虚用869

五、单引、双引与博引871

(一)单引与双引871

(二)博引871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872

一、引用的来源与特点872

(一)引用的来源有所扩展872

(二)引用的特点:重视书面语的引用,以经学、史学为多872

二、散文体中的明引、暗引与别用874

(一)明引、暗引的变化874

(二)别用:应对别用、诙谐别用(谑引)875

三、赋体、骈文体的主要引用方式877

(一)正用878

(二)反用878

(三)化用879

(四)借用881

(五)夸用883

(六)博引884

第四节 唐宋元时期885

一、引用方式的发展885

(一)反用:大幅度增加885

(二)化用:化用唐诗887

(三)借用:多用字面义888

(四)集句:集句诗与集句词890

1.单篇集句诗、集句词891

2.集句专书893

二、引用的时间性与所属性的变化896

(一)“用当时作者语为故事”896

(二)前代人引用后代人的言和事898

(三)“用自己诗为故事”899

三、引用重视适应题旨情境900

(一)切题900

(二)切合对象、作者姓氏901

(三)切合时间、地点904

第五节 明清时期905

一、小说体引用的发展905

(一)引用手法的繁荣905

(二)引用方式的发展906

1.正用:向通俗化发展906

2.化用:多角度变动所引俗语形式907

3.夸用:夸大俗语表达义或引用有夸张义的俗语910

4.谑引:曲解俗语912

5.博引:俗语的连续引用914

二、诗词戏曲体集句的发展915

(一)诗词体出现多部集句专书915

1.专题集句专书915

2.非专题集句专书918

(二)戏曲体出现集句诗922

第六节 现代时期925

一、引用的来源与分布925

(一)来源;古今中外925

(二)分布:领域广阔927

二、引用方式的发展变化927

(一)反用:翻旧为新、化常为奇;化贬为褒、化褒为贬927

(二)化用:截取、扩引、意引929

(三)借用:只引词面义,表达义完全翻新933

(四)谑引:词语曲解,谐音曲解935

第七节 结语939

一、古今关于引用的理论939

(一)先秦与南北朝时期有关引用的理论939

(二)宋代的引用理论940

(三)元明时期的引用理论941

(四)现代的代表性引用理论942

二、文体的发展为引用手法提供了用武之地943

三、引用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945

(一)先秦政治、文化、外交的发展需要引用945

(二)民族文化心理——祖先崇拜、圣贤权威崇拜的具体体现947

(三)帝王的提倡与文坛以“用典隶事”炫耀才学风尚的影响948

(四)宋代“反用”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949

1.疑古精神950

2.禅学影响950

3.文坛上创新风尚的促进952

第五章 移就的演变953

第一节 引言953

一、定义953

二、移就发展概略954

(一)汉魏南北朝:初始定型期954

(二)唐宋元明清:发展成熟期954

(三)现当代:演化新变期955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初始定型期956

一、有关汉魏前的“移就”956

(一)《诗经》用例为移就先导956

(二)《史记》移就用例不可靠957

二、以物性为主因的移就萌芽形态在汉魏产生958

(一)汉赋出现少量萌芽状态的移就958

(二)魏晋后萌芽状态移就增多958

三、以人情为主因的移就产生960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发展成熟期962

一、唐诗中的移就963

二、宋词中的移就964

三、偶见的元明移就967

四、清代词作中的移就968

第三节 现代:演化新变期971

一、移就的基本形式972

(一)继承传统的移就972

(二)新型的移就974

二、移就在文体分布上的巨大变化977

(一)小说开始运用移就977

(二)散文开始运用移就979

(三)诗歌中移就的运用数量剧增,新型移就大量使用980

第四节 结语983

一、移就的生成理据983

(一)移情作用983

(二)形式类推和接近联想984

二、移就的修辞功能986

(一)感受的新奇性986

(二)概念的形象化987

(三)强烈的抒情性988

第六章 比拟的演变990

第一节 引言990

一、比拟的定义及分类标准990

二、比拟发展概况992

第二节 先秦比拟:纯拟人阶段994

一、诗歌中的拟人994

(一)呼告拟人994

(二)物言拟人995

二、散文中的拟人996

(一)超句动物拟人996

(二)超句植物及其他无生命之物拟人997

第三节 汉魏南北朝的比拟:比拟的过渡时期999

一、散文中的传统拟人形式:超句动、植物拟人999

二、诗歌中多种比拟新形式1000

(一)继承《诗经》的呼告拟人1001

(二)受楚文化影响而新产生“无生命物物言拟人”1001

(三)传统拟人最典型的形式——动物性拟人萌芽1004

(四)虚物拟物萌芽1006

第四节 唐代比拟:传统拟人格在唐诗中的成熟、定型期1007

一、唐诗中的比拟1007

(一)动作性拟人成熟1007

(二)呼告拟人偶见1011

(三)物言拟人萎缩1011

(四)虚物拟物偶见1012

二、散文中的比拟:继承先秦的超句动植物拟人1012

第五节 宋至清代的比拟:传统拟人延用、虚物拟物成熟时期1013

一、诗歌中的多种比拟1014

(一)动作性拟人持续使用1014

(二)性状性拟人萌芽1017

(三)呼告拟人延用1018

(四)虚物拟物方式大量出现1018

二、散文多延用超句动植物拟人1020

三、宋至清代比拟的若干变化分析1021

(一)虚物拟物迅速增加1021

(二)物言拟人进一步萎缩1021

第六节 现代比拟:比拟的突变时期1024

一、比拟在各类文艺语体中的广泛分布1024

(一)诗歌:全面继承中发展出新用法1024

(二)小说:始用各类比拟1028

(三)散文:比拟兼诗歌、小说之长1032

二、对现代比拟主要变化的分析1037

(一)产生了以抽象事物为本体的拟人1037

(二)拟人的拟体具体化——人的特性更细致更具体1039

(三)性状性拟人真正成熟1042

(四)实物拟物成熟1042

(五)虚物拟物拟体具体化1043

第七节 结语1045

一、比拟形成的机制1045

(一)超句拟人形成:万物有灵1045

(二)动作性拟人:移情与心物同构1047

(三)虚物拟物:始于夸张终于类推1051

(四)实物拟物:相似联想1052

二、比拟的修辞效果1053

(一)借景抒情功能1053

(二)形象化功能1055

(三)陌生化功能1056

第七章 讽喻的演变1059

第一节 引言1059

一、讽喻的定义1059

二、讽喻发展概况1060

第二节 先秦两汉:依附性讽喻时期1061

一、讽喻形成的时代背景1061

二、讽喻的类别1062

(一)按喻体性质划分1062

(二)按讽喻的结构划分1066

三、讽喻的文体分布1068

(一)依附于子书的讽喻1068

(二)依附于史传的讽喻107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独立性讽喻出现时期1071

一、魏晋讽喻的社会背景1071

(一)随着儒学衰退、学术方法改变,自创讽喻减少1071

(二)佛教的传播使翻译讽喻增多1073

二、讽喻的类别1074

(一)按喻体性质划分1074

(二)按讽喻的结构划分1076

三、讽喻的文体分布1078

(一)以《百喻经》为代表的篇章独立的佛经讽喻1078

(二)依附于理论著作的讽喻1078

第四节 唐宋:讽喻文学化时期1079

一、唐宋时代讽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079

(一)尖锐的社会矛盾,重大的社会问题促进了讽喻的运用1079

(二)佛教经典的影响1082

(三)古文运动带来的文体解放促进了讽喻的发展1082

二、讽喻的形式1083

(一)按喻体性质划分1083

(二)按讽喻的结构划分1087

三、讽喻的文体分布1090

(一)唐代出现艺术散文性讽喻1090

(二)宋代出现笑话集里的讽喻1092

第五节 元明清:讽喻俚俗化时期1093

一、元明清讽喻与社会文化1093

(一)王朝衰落之时社会矛盾空前激烈1093

(二)王朝衰落之时,统治力量削弱,文禁相对松弛1096

(三)市民阶层的兴起与讽喻作品俚俗化1098

二、讽喻的类别1098

(一)按喻体性质划分1098

(二)按讽喻的结构划分1102

三、讽喻的文体分布1104

(一)大量出现笑话性的讽喻1104

(二)艺术性散文中的讽喻1106

第六节 现代:讽喻文体化时期1107

一、讽喻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1108

(一)尖锐的社会矛盾,不自由的政治环境促使讽喻手法的使用1108

(二)受国外寓言的巨大影响1110

二、讽喻的类别1112

(一)按喻体性质划分1112

(二)按讽喻的结构划分1116

三、讽喻与文体1121

(一)讽喻以“寓言”为固定的文体形式1121

(二)产生了诗歌体讽喻1122

第七节 结语1123

一、讽喻形成的理据1123

(一)讽喻与相似联想1123

(二)讽喻与人类的娱乐天性1123

二、讽喻的功能1125

(一)说理论证1125

(二)讥刺嘲讽1127

(三)隐晦婉曲1128

第八章 避讳的演变1130

第一节 引言1130

一、避讳的定义和分类1130

二、避讳的演变轨迹1132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避讳1134

一、避讳的起源1134

二、有关避讳的几则最早的记载1138

三、避讳作为一种礼仪文化1140

(一)“卒哭乃讳”1141

(二)“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1142

(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1142

(四)“入竞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1143

四、避讳的方法:改字法、曲笔法、隐瞒法1143

五、避讳的重要部分——忌讳1144

(一)关于“死”的忌讳1145

(二)关于“病”的忌讳1146

(三)关于怀孕、生育的讳词1146

第三节 秦汉至六朝的避讳1146

一、避帝王名讳的范围不断扩大1147

(一)开“生称讳”的先河1147

(二)因避名讳改当代人及前代人名,改地名1148

(三)因避名讳既改当代人姓,亦改前代人姓1150

(四)因避名讳“以字行”1151

(五)避嫌名讳始于汉1152

二、开始避皇亲国戚名讳及避家讳1153

(一)从避帝王名讳扩大到避皇后、皇族、外戚名讳1153

(二)两汉起避家讳步步发展1155

三、忌讳范围的扩展1158

(一)对“死”的忌讳范围的扩展1158

(二)对大臣不轨行为的讳饰1159

(三)对不幸事件的忌讳1159

(四)有关男女关系的讳词1160

四、避讳的方法1160

(一)同训代换的替代字法1160

(二)空字省字法1162

(三)用“某”或“讳”字表示法1162

(四)通过比喻、借代、夸张等换一种说法来讳言1163

第四节 隋唐宋金元的避讳1163

一、避帝王名讳的特点1164

(一)避帝王名讳的法律化1164

(二)避嫌名讳的畸形发展1164

(三)从“二名不偏讳”发展到避偏旁字1165

(四)在科举考试中推行避讳1167

(五)禁用“天、君、圣、龙”等一批字1168

(六)唐代开始避恶讳1170

二、避圣讳、官讳、家讳1171

(一)避孔子等圣讳1171

(二)避名讳范围扩大到官吏1172

(三)避家讳更趋严格1173

三、忌讳的新进展1175

(一)避讳凶恶字1175

(二)对“死”的讳称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1178

(三)对考试落第的忌讳1180

(四)对男女关系的讳称1180

(五)对身体器官及生理变化的讳称1181

四、避讳方法举隅1181

(一)缺笔法1182

(二)拆字法1183

(三)析言法1183

(四)通过委婉、拟人、省略以换一种说法来讳饰1184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避讳1185

一、避讳运用的进一步发展1185

(一)讳国姓及其他1185

(二)继承了前代避恶讳的传统1187

(三)避宦官、大臣的名讳1188

(四)避家讳继续受到重视1190

二、文字狱与避讳1191

(一)明太祖朱元璋制造的一系列文祸1192

(二)清高宗乾隆时期的文祸举隅1193

三、忌讳的发展1195

(一)对“死”的忌讳用法的发展1195

(二)对鸦片的讳称1196

(三)对金银钱财的讳称1197

(四)民间的行业忌讳及其他俗讳1197

(五)对性的忌讳1198

第六节 现代的避讳1199

一、避尊者讳的变化1199

(一)避领导人名讳的现象有了根本性改变1199

(二)避尊长名讳的习俗并未绝迹,还时有表现1200

二、由于不愿说或不忍心直说而形成的避讳1200

(一)关于“死”的避讳1200

(二)关于“病”、“伤”、“残”或生理缺陷方面的避讳1203

(三)其他不愿说或不忍心说的避讳1205

三、有关“言之不雅”事物或嫌恶事物的避讳1206

(一)关于人体排泄物的避讳1206

(二)关于性欲、性器官的避讳1207

(三)有关淫乱行为的避讳1208

(四)有关掩饰丑恶行为、不雅事物的避讳1209

四、关于趋吉避凶的避讳1210

第七节 结语1212

一、避讳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维持统治的工具1212

二、避讳既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216

(一)避讳是一种修辞现象1216

(二)避讳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217

三、避讳与趋吉避凶、求雅避俗心理的关系1220

(一)避讳与趋吉避凶心理的关系1220

(二)避讳与求雅避俗心理的关系1221

四、古今避讳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利用1223

(一)古今避讳所构成网络的范围不同1223

(二)古今避讳的社会需要不同,显示的特点有别1224

(三)认清古代避讳制度的流弊,使其为我所用1224

第九章 回文的演变1226

第一节 引言1226

一、回文的定义与分类1226

二、回文体的起始时代1227

三、回文格的发展脉络1229

第二节 先秦:回环的诞生期1231

一、严式回环1231

二、宽式回环123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回文体的兴起与初步发展期1233

一、图案回文1233

(一)盘中诗1233

(二)晋·苏蕙《璇玑图》1235

(三)回文铭1236

(四)反复体回文图诗1238

二、回文诗1239

(一)四言回文诗1239

(二)五言回文诗1240

(三)六言回文诗1241

第四节 唐宋:回文体的发展期1241

一、图案回文的继承与发展1241

(一)回文箴1241

(二)借字体连环回文1242

(三)多种读法的连环回文1243

(四)反复体回文图诗1244

二、回文律诗的产生1245

(一)五绝回文诗1245

(二)七绝回文诗1247

(三)七律回文诗1249

(四)五律回文诗1251

三、回文词的产生与分类1251

(一)逐句回文词1252

(二)分片回文词1256

(三)通体回文词1256

(四)就句回文1257

第五节 元明清:回文体的再发展期1258

一、回文曲的产生与发展1258

二、回文诗的继承与发展1261

(一)图案回文1261

1.反复体回文图诗1261

2.出现“六棱品字玦”回文图诗1262

(二)回文诗1264

1.五律回文增多1264

2.叠字回文诗:回文与叠字相结合1265

3.十言辘轳回文诗1265

4.就句回文诗1266

三、回文词的发展变化1267

(一)通体回文词增多1267

(二)倒读后词调或文体发生变化1268

1.不同词调的变化1268

2.词转变为诗1269

(三)回环韵的新创1269

四、回文赋的出现1270

五、小说体中回文诗的出现1273

第六节 现代:回环的发展期与回文体的缓行期1278

一、回环(广义回文)的发展1279

(一)文章的回环1279

(二)诗歌的回环1281

(三)对联的回环1283

(四)广告的回环1284

(五)广播语体的回环1286

二、回文体(狭义回文)1288

(一)回文诗的继承与变化1288

(二)回文词的继承与发展1291

(三)文章中的狭义回文1293

(四)对联与谚语中的狭义回文1293

第七节 结语1295

一、回文诗在文学界中的地位1295

二、回文:对汉语词序变化灵活性的充分利用1297

三、回文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1299

(一)文坛上求新求异的思潮与诗人对艺术审美、艺术乐趣的追求1299

(二)文体的发展与读法的多样化推动了回文的发展1301

四、回文的修辞功能1302

(一)回文体具有多样化形态的回环往复之美1302

(二)回文体在回环往复之美的基础上产生奇趣1304

(三)回环能鲜明地反映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1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