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教育史简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史简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770644.jpg)
- 王洪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 ISBN:780212035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631页
- 主题词:教育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教育史简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一、教育的起源1
二、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4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6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6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10
三、原始宗教活动与教育12
四、原始艺术教育15
五、军事教育1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文化的发展与学校的萌芽17
一、部落显贵对文化的垄断与教育的分化17
二、知识的积累、文字的产生及对教育的要求21
三、学校萌芽的相关传说23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25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26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26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28
第二节 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31
一、西周社会概况31
二、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33
三、西周的学校管理制度40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内容42
一、礼、乐教育42
二、射、御之教48
三、书、数教育50
第四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的礼教思想53
一、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源于“敬德保民”55
二、从“敬德保民”到以教育德57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教育(公元前770年-前221年)65
第一节 无序的文教政策、学术的扩散与士阶层的崛起65
一、无序的文教政策65
二、学术扩散与士阶层的崛起66
第二节 官学的衰微与私学的兴起72
一、官学的衰微73
二、私学的兴起与发展7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81
第三节 “官私联办”的稷下学宫83
一、稷下学宫的兴与衰83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87
三、稷下之学的历史意义94
第四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思想97
一、孔子生平97
二、从人性论出发谈教育的作用101
三、论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104
四、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论109
五、孔子的教学思想118
六、孔子的德育思想129
七、孔子的教师思想138
第五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的教育思想143
一、墨子与墨家学派143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146
第六节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育思想158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159
二、从“性善论”到“反求诸己”162
三、“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观165
四、以“独立人格”培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论167
五、以“自主思考”为要旨的智能教学论171
第七节 “虚一而静 兼陈中衡”——荀子的教育思想174
一、荀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174
二、“化性起伪”的教育功能论176
三、“士”“君子”“大儒”“圣人”的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观)178
四、荀子的教师思想180
五、荀子的教学思想183
第八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教育思想189
一、法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政治主张189
二、法家的教育思想191
第九节 “虚静谨听,握—知多”——老子、庄子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198
一、老子、庄子与“黄老学派”199
二、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200
第十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209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209
二、《中庸》的教育思想213
三、《学记》的教育思想215
四、《乐记》的教育思想221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224
第一节 秦代的文教政策224
一、改化黔首,匡饬异俗225
二、书同文字,严禁私学225
三、推行“吏师”与“博士”制度229
第二节 汉朝的文教政策230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与文教政策231
二、汉武帝以后的“儒家独尊”234
第三节 汉代的经学与学校教育243
一、汉代的经学243
二、汉代的学校教育247
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258
一、察举制的形成与沿革258
二、汉代察举取士的科目262
三、察举制的得与失264
四、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266
第五节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的教育思想268
一、生平与活动269
二、《贤良对策》与文教政策270
三、论教育的功能作用272
四、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论273
五、教学思想277
第六节 “反情治性,尽材成德”——王充的教育思想282
一、生平与思想282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284
三、分层次人才培养目的论286
四、王充的教学论思想287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91
第一节 社会概况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291
一、社会的基本状况291
二、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融合29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299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299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302
三、南北朝时期的官学30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315
一、三国时期的私学315
二、两晋、十六国的私学317
三、南北朝时期的私学31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321
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与发展321
二、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及衰落325
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与罢门资之制328
第五节 “木至劲也,可柔而曲”——傅玄的教育思想329
一、从人性与治国谈教育的作用330
二、人的培养重在德教332
三、傅玄的教育主张335
第六节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颜之推的家教思想338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339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342
三、学习的态度与方法344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346
第一节 隋唐的社会概况和文教政策347
一、隋唐的社会概况347
二、以崇儒为主导的文教政策348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355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355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系统358
三、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管理与发展特点368
第三节 隋唐科举371
一、隋唐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372
二、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378
三、唐代科举的社会效应及对教育的影响389
四、唐代科举制的流弊及负面影响394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397
一、中朝的文化教育交流397
二、中印的文化教育交流399
三、中日的文化教育交流400
第五节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韩愈的教育思想404
一、生平与活动405
二、“人性”与教育作用观408
三、“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和经邦治国的人才思想410
四、论“尊师重道”413
五、“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教学论思想416
第六节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418
一、生平与社会活动418
二、柳宗元的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目的观421
三、顺天成性的教学论思想424
四、论教师思想428
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教育431
第一节 宋辽金元的社会概况与宋代文教政策431
一、宋辽金元社会概况431
二、文教政策及措施433
三、三次兴学437
第二节 宋代的教育制度441
一、宋代官学及特点441
二、中央官学443
三、地方官学447
第三节 辽金元的教育制度448
一、辽金元的文教政策448
二、辽的教育制度449
三、金的教育制度450
四、元朝的教育制度452
第四节 宋代书院455
一、书院的产生455
二、书院的发展和演变456
三、书院教学的主要特点459
四、古代书院的社会教育功能465
第五节 蒙学472
一、蒙养阶段的教学472
二、蒙养教材的编写474
第六节 “辟其艰涩、致其实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47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477
二、教育改革478
三、整顿学校教育480
四、统一教科书482
五、其他的教育主张483
第七节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的教育思想48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486
二、朱熹论教育目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养圣贤487
三、朱熹论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489
四、论德育491
五、教学论与读书法495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500
第一节 明朝的社会概况与文教政策500
一、明朝的社会概况500
二、明朝的文教政策502
第二节 明朝的学校教育制度508
一、中央设立的学校509
二、地方学校514
第三节 明代的书院521
一、书院的发展521
二、书院的教学523
三、东林书院524
第四节 “只从孝悌为尧舜,莫把词章学柳韩”——王守仁的教育思想526
一、生平与活动526
二、王守仁的教育论思想530
三、道德教育论思想534
四、以“尽吾心”的教学论思想538
五、儿童教育思想543
第五节 “达于事而会于心,养于中而畅于外”——王廷相的教育思想545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546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547
三、教育目的与内容549
四、教育方法论思想550
五、论儿童教育552
第九章 清代的教育553
第一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554
一、尊崇孔子,倡导儒学554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554
三、广泛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555
四、实行文化教育的封建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556
第二节 清代的学校教育与科举558
一、学校教育558
二、科举566
第三节 清代的书院568
一、清代书院的发展568
二、清代书院的衰微572
三、清代书院的类型573
四、诂经精舍与学海堂574
第四节 清代的蒙学576
一、蒙学的设置类型576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577
三、蒙学的教材、教师和教育对象578
四、蒙学的教学方法579
第五节 “力学致知,学贵适用”——黄宗羲的教育思想58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581
二、论学校教育职能582
三、论取士方法583
四、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585
五、论教师589
第六节 “性随习易,习与性成”——王夫之的教育思想59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590
二、关于几个教育理论问题的见解591
三、论教学594
四、论教师596
第七节 “宁粗而实,勿妄而虚”——颜元的教育思想598
一、生平与活动598
二、“人才为本”的教育功能论600
三、“习动贵行”的教学论思想604
四、颜元的德育论思想609
后记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