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彭镇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4910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系统-研究-安徽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1
第一节 生态问题1
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
二、生态安全意识日益加强3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6
一、林业生态工程6
二、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趋势8
第三节 森林在国土生态安全中的作用9
第四节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的形成12
一、概念和特点12
二、指导思想13
三、原则和目标14
第五节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16
一、试验示范区设置17
二、试验示范区建设23
三、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就28
第二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31
第一节 安徽省环境变迁31
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经济社会衰败31
二、皖南山区生态环境与徽商的形成32
第二节 安徽省林业发展历程32
一、地史时期32
二、历史时期33
三、1949年后的林业情况47
第三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48
一、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48
二、建设“生态安徽”中的地位49
第四节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51
一、脆弱生态区51
二、天然林保护区51
三、农用林业和防护林51
四、人工林52
五、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52
第五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52
一、贯彻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52
二、建设生态省的保证53
三、改善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54
四、改善森林分布现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54
五、提高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保护,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55
六、加快城郊绿化一体化56
七、带动林业产业发展56
八、为省级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提供经验57
第六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57
一、分区指标和划分方法57
二、类型区划分58
三、分区对策58
第三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61
第一节 安徽省经济社会条件与评价61
一、行政区域、人口61
二、自然资源62
三、交通、通信条件62
四、经济62
第二节 安徽省气候、土壤、植被条件64
一、气候64
二、林业土壤66
三、森林植被66
四、森林生产力72
第三节 森林资源评价74
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74
二、森林结构不合理74
三、区域分布不均76
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77
五、森林生产力水平低77
六、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对林业建设的要求77
第四节 安徽省生态安全问题78
一、资源压力负荷过重78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79
三、工业污染严重80
四、农业化学品投入增加80
五、灾害发生趋势上升81
第四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82
第一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总体构想82
一、生态优先原则82
二、以人为本原则82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82
四、国土生态安全原则83
五、生态网络“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83
六、多目标系统控制原则83
第二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数量指标的确立83
一、指标确立的目的83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84
三、指标体系的确定84
第三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规划与布局85
一、规划目标85
二、基本内容87
三、区域布局88
第四节 安徽省“一带、二山、三网、多点、弱区”森林建设92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森林建设92
二、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森林建设93
三、“三网”森林建设93
四、“多点”森林建设93
五、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区森林建设93
第五章 安徽省林业主体工程规划95
第一节 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5
一、指导思想95
二、建设原则95
三、总体布局95
四、典型技术模式96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97
六、项目效益97
第二节 安徽省长江、淮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97
一、指导思想97
二、规划原则97
三、规划目标97
四、总体布局98
五、建设规模与内容98
六、重点建设项目98
七、示范区规划99
第三节 安徽省城市森林建设99
一、规划目标99
二、规划原则100
三、建设重点100
第四节 安徽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100
一、一期工程规划100
二、二期工程建设103
第五节 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公益林工程建设105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105
二、森林公园建设108
三、公益林建设109
第六节 安徽省商品林基地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111
一、商品林基地建设111
二、林业产业化建设113
第七节 安徽省数字林业工程建设114
一、总体目标115
二、核心内容115
三、项目具体内容116
四、效益分析116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安徽城市森林建设模式117
第一节 安徽城市森林建设117
一、概念117
二、意义118
三、原则119
四、总体构想120
第二节 安徽典型试验区城市森林建设122
一、合肥城市森林122
二、马鞍山城市森林建设123
三、怀宁新城试验区森林建设127
第七章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生态林建设模式132
第一节 安徽省山区生态林建设原则与任务132
一、原则132
二、任务133
第二节 皖南山区生态林建设模式134
一、封山育林模式134
二、封山育林同时辅之以人工措施134
三、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模式134
四、松树纯林引阔改造模式136
五、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丰产林模式137
六、马尾松丰产林模式138
七、山地丘陵杉阔混交林模式139
八、杉木纯林引阔(针)改造模式143
九、杉木丰产林模式144
十、林木、茶叶立体经营模式144
十一、“一坡多带”经济生物埂模式145
十二、山地丘陵毛竹林分结构调整优化模式145
十三、毛竹、竹荪高效经济林模式146
十四、雷竹笋用林模式146
十五、珍稀树种的保护和繁育发展模式147
十六、水库、河流周边生态景观水源涵养林封育改造模式147
十七、生物防火林带模式148
第三节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林建设模式148
一、天然次生林封育恢复模式148
二、松杉纯林引阔改造模式149
三、板栗林分水土保持措施改造模式149
四、坡耕地林农间作模式150
五、生物防火林带模式150
六、毛竹林分结构调整优化模式151
第四节 安徽省江淮丘陵生态林建设模式151
一、松树(黑松、马尾松)低效林补阔改造模式151
二、天然落叶阔叶林封育恢复模式152
三、水土保持薪炭林建设模式152
四、丘陵“一岗多带”经济生物埂153
五、栗农间作模式153
六、石灰岩残丘天然林封育恢复模式154
七、低洼地区乔灌复层林模式154
八、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154
第五节 安徽主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发展与合理开发155
一、野生植物资源的类型及种类155
二、珍稀、保护资源植物及其分布和特性167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生态习性及生态栽培170
第八章 安徽省道路林网(带)建设模式185
第一节 安徽铁路林网(带)的建设185
一、铁路概况185
二、铁路沿线绿化概况185
三、铁路绿化模式186
四、“大京九”铁路安徽阜阳试验示范区建设187
第二节 安徽省公路林网(带)建设模式197
一、公路林网(带)建设现状197
二、高速公路林网(带)建设198
三、国道、省道林网(带)建设204
第九章 安徽省水系林网(带)建设208
第一节 长江安徽段防浪护岸林网(带)建设208
一、建设思路208
二、关键技术208
第二节 安徽长江滩地生态林建设210
一、长江中下游滩地绿化概况210
二、长江滩地的立地环境212
三、滩地的利用情况216
四、滩地栽培杨树的历史与概况216
五、滩地综合治理的前景217
六、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218
七、综合治理模式的功能220
第三节 淮河安徽水系林网(带)建设模式222
一、淮河流域绿化概况222
二、淮河沿岸的立地条件225
三、沿淮林网(带)建设模式225
四、安徽淮洪新河防护林网(带)建设模式229
五、防护林网(带)的综合效益230
第十章 安徽省农田林网建设模式232
第一节 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模式232
一、建设思路232
二、主要技术232
三、效益评价234
第二节 安徽省沿江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模式234
一、建设思路234
二、主要技术235
三、树种选择235
四、效益评价235
第三节 安徽省江淮丘岗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模式236
一、主要技术236
二、稻田林网建设的实践与范例236
三、效益评价237
第十一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保障238
第一节 组织保障238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238
二、稳定林业机构,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系239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240
第二节 政策法律保障241
一、完善林权制度241
二、改革林业经营管理制度243
三、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管244
四、改革林业税费制度245
第三节 科技保障249
一、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249
二、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示范点250
三、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2111”示范工程258
四、调整林业产业经济质量结构261
五、创新与活化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机制263
第四节 资金保障263
一、推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明晰林业投资主体263
二、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强林业利用外资工作266
三、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促进私人资本投入林业272
四、加大金融扶持林业的力度273
第五节 加强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274
一、建立林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体系274
二、健全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275
三、健全森林火灾预防体系276
参考文献280
附录283
附件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决定283
附件2 关于同意实施《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的批复287
附件3 关于印发《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288
附件4 关于印发《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框架及指标体系》的通知289
附件5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评审情况290
附件6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人员名单301
附件7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评审会专家名单302
附件8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专家评审意见304
附件9 安徽省林业厅关于建立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示范点的通知305
附图1 安徽省地势图307
附图2 安徽省土壤分布图308
附图3 安徽省森林资源分布图309
附图4 安徽省生态类型区图310
附图5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图311
附图6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城市森林规划图312
附图7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生态林规划图313
附图8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道路林网(带)规划图314
附图9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水系林网(带)规划图315
附图10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农田林网(带)规划图316
附图11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城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林规划图317
附图12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江淮分水岭脆弱区生态林规划图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