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交换原理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交换原理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784286.jpg)
- 刘增基,鲍民权,邱智亮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6333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交换原理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点对点通信与网络通信1
1.2 交换机在通信网中的地位与作用2
1.2.1 公共交换电信网中的电路交换2
1.2.2 互联网中的分组交换4
1.3 交换技术发展概述5
1.3.1 电路交换6
1.3.2 分组交换6
1.3.3 快速分组交换7
1.3.4 标记交换8
1.4 交换机的一般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9
1.5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0
习题和思考题11
第2章 交换理论基础13
2.1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3
2.1.1 概率论基础14
2.1.2 随机过程及应用19
2.2 通信业务量24
2.2.1 话务量的概念24
2.2.2 数据业务量26
2.2.3 交换系统的服务质量和话务负荷能力27
2.3 明显损失制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28
2.3.1 呼损指标的分配28
2.3.2 关于利用度的概念29
2.3.3 服务设备占用概率分布29
2.3.4 呼损率与设备利用率32
2.4 等待制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36
2.4.1 等待制电路交换36
2.4.2 等待制分组交换38
习题和思考题39
第3章 电路交换网络结构及工作原理41
3.1 空分交换网络41
3.1.1 交叉接点与空分交换器41
3.1.2 多级交换网络42
3.1.3 网络阻塞率44
3.1.4 交换网络举例45
3.2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47
3.2.1 话音信号的数字化及同步时分复用47
3.2.2 时间(T型)交换器50
3.2.3 空间(S型)交换器54
3.2.4 多级数字时分交换网络56
3.2.5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的时—空等效与阻塞计算60
3.2.6 数字时分交换网络性能讨论61
习题和思考题63
第4章 电路交换控制65
4.1 电信网的组织65
4.1.1 路由规划65
4.1.2 编号制度71
4.1.3 计费系统72
4.1.4 交换机接口与传输系统73
4.1.5 数字网的同步78
4.2 信令系统81
4.2.1 信令的基本概念81
4.2.2 信令的设计83
4.2.3 No.7信令系统88
4.3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96
4.3.1 基本功能要求96
4.3.2 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特点97
4.3.3 多机控制系统99
4.3.4 程序的调度管理101
4.3.5 交换机软件结构与工具语言104
4.4 呼叫处理107
4.4.1 呼叫处理过程107
4.4.2 输入处理111
4.4.3 分析处理114
4.4.4 任务执行和输出处理117
习题和思考题119
第5章 分组交换121
5.1 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概述121
5.1.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21
5.1.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122
5.1.3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7
5.1.4 TCP/IP体系结构128
5.2 分组交换原理129
5.2.1 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通信129
5.2.2 异步时分复用130
5.2.3 分组存储转发131
5.2.4 分组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134
5.3 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136
5.3.1 路由问题概述136
5.3.2 非自适应路由选择140
5.3.3 自适应路由选择142
5.4 分组交换性能分析149
5.4.1 分组交换节点的分析模型149
5.4.2 M/G/1排队系统的分析151
5.4.3 M/D/1和M/M/1排队系统的分析154
5.4.4 分组交换系统的时延和吞吐率155
习题和思考题156
第6章 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159
6.1 快速分组交换与异步转移模式159
6.1.1 快速分组交换159
6.1.2 异步转移模式160
6.1.3 ATM网络组成161
6.2 ATM网工作原理162
6.2.1 ATM信元结构162
6.2.2 ATM逻辑连接的建立与释放163
6.2.3 虚通路标识符和虚通道标识符的转换165
6.3 ATM协议参考模型167
6.3.1 协议参考模型的层面结构167
6.3.2 物理层169
6.3.3 ATM层170
6.3.4 ATM适配层171
6.4 ATM交换网络的结构及基本原理172
6.4.1 交换网络的功能及分类173
6.4.2 ATM时分交换网络175
6.4.3 基于Crossbar的交换结构177
6.4.4 ATM多级交换网络178
6.4.5 ATM交换网络的信元缓存策略180
6.5 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183
习题和思考题184
第7章 非连接型快速分组交换186
7.1 互联网的IP186
7.1.1 IP数据报的格式187
7.1.2 分类的IP地址191
7.1.3 IP地址与硬件地址194
7.1.4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196
7.1.5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199
7.2 无分类编址与最长前缀匹配201
7.2.1 无分类编址(CIDR)201
7.2.2 最长前缀匹配204
7.3 互联网的路由协议205
7.3.1 路由协议概述205
7.3.2 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协议RIP207
7.3.3 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协议OSPF211
7.3.4 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217
7.4 下一代互联网的网际协议IPv6222
7.4.1 IPv6分组的格式222
7.4.2 IPv6地址225
7.4.3 从IPv4到IPv6227
7.5 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228
7.5.1 路由器体系结构的发展229
7.5.2 路由器的基本结构232
7.5.3 高性能路由器关键技术概述234
7.5.4 线速缓存技术235
7.5.5 路由快速查找技术239
7.5.6 高性能路由器内部交换网络的结构245
7.5.7 路由器内部交换网络采用的交换机制247
习题和思考题248
第8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252
8.1 MPLS工作原理252
8.1.1 基本概念与术语252
8.1.2 MPLS的工作过程254
8.1.3 标记交换路由器结构254
8.2 MPLS标记分配协议255
8.2.1 标记分配协议的协议数据单元255
8.2.2 标记分配协议258
8.3 标记交换路径的建立262
8.3.1 三种LSP建立方式262
8.3.2 LSP的建立过程263
8.4 MPLS性能优势264
习题和思考题266
第9章 以太网交换267
9.1 传统以太网和IEEE802标准267
9.1.1 IEEE802标准268
9.1.2 以太网工作原理268
9.2 以太网的演进272
9.2.1 10Mbit/s以太网272
9.2.2 100Mbit/s以太网273
9.2.3 1Gbit/s以太网274
9.2.4 10Gbit/s以太网274
9.3 以太网交换275
9.3.1 以太网交换的基本原理275
9.3.2 地址自学习277
9.4 虚拟局域网278
9.4.1 虚拟局域网概述278
9.4.2 虚拟局域网的标记方法279
9.4.3 虚拟局域网的划分280
9.4.4 VLAN成员间通信280
9.4.5 VLAN间通信281
习题和思考题282
第10章 光交换283
10.1 光波分复用原理283
10.2 基于波分复用和波长选路的光承载网285
10.3 光分插复用设备(OADM)286
10.4 光交叉连接设备(OXC)289
10.4.1 空分光交换289
10.4.2 波分光交换291
10.5 光的分组交换与突发交换293
习题和思考题295
英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296
主要参考文献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