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于炳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53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1
二、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9
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19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30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30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35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42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48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57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61
三、立足国情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6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7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7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76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84
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84
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87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90
四、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92
五、必须尊重社会公平,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93
六、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97
第五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100
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要靠发展100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04
三、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调控的能力10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117
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11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力121
三、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134
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134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36
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1
四、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144
五、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147
第八章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152
一、只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152
二、逐步建立以“四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155
三、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159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63
第九章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168
一、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动力源泉168
二、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172
三、深化改革,构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179
四、大力营造鼓励、尊重和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184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188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188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新格局190
三、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195
第十一章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205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5
二、正确认识、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07
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216
第十二章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22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220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23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229
第十三章 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233
一、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233
二、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235
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238
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42
后记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