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复杂体系现代化研究方略与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复杂体系现代化研究方略与思考](https://www.shukui.net/cover/4/31907145.jpg)
- 曾克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8250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中药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药复杂体系现代化研究方略与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起点1
引言1
第一节 中药方剂历史沿革1
一、中药方剂形成的历史背景1
二、中药方剂成分的复杂性8
三、中药方剂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整体观9
四、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10
五、中医药的发展方向——现代化、标准化13
第二节 中医理论指导下经典方剂的应用价值15
一、经典方剂的特点15
二、研究经典方剂活性物质基础的必要性16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现代分离技术/光谱技术的多样化运用23
引言23
第一节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24
一、中药药效物质提取方法24
二、中药药效物质分离方法26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结构鉴定方法30
第二节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学32
一、以生物活性为导向32
二、以液相质谱技术(LC-MS)为导向34
三、以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技术为导向38
四、基于化学成分敲除/敲入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40
五、基于分子烙印技术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42
六、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43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 中药药效的系统性重现——基于疾病动物模型的药效学研究46
引言46
第一节 人类疾病的复杂性47
第二节 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重要意义47
一、克服社会伦理道德限制48
二、克服人类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发病率低等缺点49
三、可控制各种实验因素并简化实验49
四、便于实验样品的全面采集50
五、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50
六、很多疾病概念是通过动物模型获得的50
第三节 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51
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分类51
二、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原则55
第四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57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发展历程58
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原则60
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62
四、中医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65
第五节 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趋势67
参考文献67
第四章 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及增效68
引言68
第一节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68
一、药物代谢的一般概念68
二、中药代谢的研究现状70
三、中药的肝代谢71
四、中药的肠代谢74
五、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研究举例80
六、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84
七、中药代谢研究的意义和展望86
第二节 中药药效物质的结构修饰87
一、中药药效物质结构修饰与改造的目的88
二、中药药效物质结构修饰实例89
第三节 中药药效物质的给药途径102
一、口服给药102
二、注射给药103
三、直肠给药108
四、经皮给药109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中药药效物质的活性筛选——高通量/高内涵活性筛选系统的发展现状116
引言116
第一节 基于计算机平台筛选中药活性单体116
一、什么是计算机虚拟筛选116
二、计算机虚拟活性筛选的优势及关键技术117
三、应用实例118
第二节 高通量活性筛选用于中药活性成分鉴定119
一、高通量筛选定义及产生背景119
二、高通量筛选技术体系的组成120
三、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123
四、高通量筛选的问题及展望127
第三节 高内涵筛选用于中药活性成分鉴定128
一、高内涵筛选的定义及产生背景128
二、高内涵筛选的关键技术及优势128
三、高内涵活性筛选的应用实例129
第四节 新技术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132
一、生物色谱法132
二、脂质体平衡透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37
三、细胞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38
四、微透析生物取样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39
参考文献140
第六章 中药的多靶点网络药理调控144
引言144
第一节 中药药效物质的多靶点作用研究144
一、基因芯片用于中药活性物质分子候选靶标研究144
二、蛋白质芯片用于中药活性物质分子候选靶标研究147
三、芯片实验室用于中药活性分子候选靶标研究151
四、RNA干扰用于中药活性分子候选靶标研究152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的定义及产生背景154
一、网络药理学的定义154
二、网络药理学的产生背景154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55
四、网络药理学研究模型及其应用155
五、对疾病网络进行分析的方法157
六、采用多靶点新药设计的一些策略158
七、新药研发受挫的原因158
八、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159
九、结语与展望159
参考文献160
第七章 中药活性物质研究的未来构想162
引言162
第一节 从模式生物到模式中药162
第二节 分子方剂学——把脉中药基因163
一、中药分子方剂学概念的提出163
二、分子方剂学的优势165
第三节 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最后归宿——治未病:中药使医学模式从对抗医学转向预防医学167
编后记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