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1910579.jpg)
- 蔡晴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6516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 背景4
1 持续变化的风景——以欧洲为基地的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4
1.1 世界文化景观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与实践4
1.1.1 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的发展4
1.1.2 以国际保护宪章和法规为基础的保护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完善9
1.1.3 后工业社会遗产保护思想和实践的新发展16
1.2 世界现代自然遗产保护的思想历程17
1.2.1 1960年代:激荡岁月18
1.2.2 197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9
1.2.3 1980年代:为了发展而保护的观念20
1.2.4 1990年代:保护地从“孤岛”走向“体系”21
1.2.5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概念的形成21
1.2.6 21世纪:自然保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2
1.3 融合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的景观及遗产地保护理论和方法在21世纪的发展23
1.3.1 《欧洲景观公约》(Europe Council,2000):“景观”作为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和保护政策23
1.3.2 《下塔吉尔宪章》(TICCIH,2003):工业景观的保护与再生25
1.3.3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2002):可持续性的农业景观保护26
1.3.4 2010年代之后的两部佛罗伦萨宣言:人类对景观概念外延拓展形成共识28
2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成就、问题和建议30
2.1 我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0
2.1.1 不可移动文物从“收藏”到“保护”30
2.1.2 从“修旧如旧”到“不改变原状”33
2.1.3 城市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39
2.1.4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的多元化41
2.1.5 我国当代文化遗产管理的行政体系和执行机制42
2.2 我国文化遗产管理的立法框架43
2.2.1 发展历程:保护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43
2.2.2 存在问题:因法规体系和实践类型不相符而导致无法可依,因基本概念阐述的不完善而导致保护方法的混乱50
3 美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56
3.1 美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运动观念的成长56
3.1.1 保护体系的初步定义(1830—1930年代)56
3.1.2 罗斯福的新政对保护的影响(1930—1950年代)58
3.1.3 生态革命(1960—1970年代)58
3.1.4 变革和拓展(1970年代—至今)59
3.2 美国文化遗产地保护的观念、方法和管理框架60
3.2.1 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形成60
3.2.2 历史街区(Historic District)63
3.2.3 国家历史公园(National Historic Urban Park)64
3.2.4 文化遗产地的主要管理者65
3.3 美国国家公园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管理框架67
3.3.1 国家公园体系的内容67
3.3.2 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68
3.3.3 国家公园的保护法规体系70
3.3.4 国家公园的规划体系72
3.3.5 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其他特点74
4 上篇小结: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77
4.1 研究的起点——西方和国际主流保护思想与实践的演变77
4.1.1 认识到多样性的普遍价值77
4.1.2 认识到遗产环境的整体性77
4.1.3 认识到遗产作为一种资源的经济价值77
4.2 中国遗产保护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78
4.2.1 历史的跨越78
4.2.2 当前的主要问题78
4.3 美国的经验79
4.3.1 基于地域的保护79
4.3.2 多学科的协同79
4.3.3 旅游业与遗产管理协调发展80
4.3.4 完备的管理体制80
4.4 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81
中篇 理论82
5 文化景观: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82
5.1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含义82
5.2 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中发现文化景观保护的价值84
5.2.1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84
5.2.2 在文化遗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84
5.3 文化景观保护对于我国遗产保护的特别意义85
5.4 文化景观的类型85
5.5 文化景观保护的特点86
5.5.1 维护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87
5.5.2 建立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保护传统人、地关系的观念87
5.5.3 以建立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88
5.6 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要点88
6 基于地域的保护:概念、理论与方法90
6.1 保护区90
6.1.1 古迹保护:从保护本体到保护区90
6.1.2 文化遗产保护区93
6.2 自然保护区97
6.2.1 自然保护区的产生97
6.2.2 自然保护区设置的不同倾向97
6.2.3 自然保护观念的变化与自然保护区设置98
6.2.4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及其管理体制99
6.3 超越保护区——保护地群: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和国家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109
6.3.1 富有历史文化遗产的绿带——遗产廊道( Heritage Corridor)109
6.3.2 对话与交流之路——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111
6.3.3 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异同113
6.3.4 基于生态网络概念的保护地群——国家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114
6.3.5 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对我国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115
6.4 建立我国的遗产保护地体系117
6.4.1 我国现阶段的保护地体系的不足之处117
6.4.2 遗产地国家级系统规划途径的建议120
7 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123
7.1 历史景观保护管理与修复理论123
7.1.1 历史景观保护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意义123
7.1.2 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管理124
7.1.3 空间规划作为历史景观保护和品质提升的一种手段126
7.1.4 在一个实例中理解历史景观管理的本质——对“变化”的管理127
7.2 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理论128
7.2.1 游憩环境承载容量理论(RCC)129
7.2.2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简称LAC)131
7.2.3 娱乐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简称ROS)135
7.2.4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138
7.3 历史景观和自然生态的管理、维护与修复142
下篇 类型144
8 历史的设计景观:《佛罗伦萨宪章》指导下的历史园林及景观设计保护的概念和方法——风貌维护与风格修复144
8.1 历史园林及景观设计保护观念辨析144
8.1.1 《佛罗伦萨宪章》与《威尼斯宪章》145
8.1.2 历史的设计景观:有生命力的遗产146
8.1.3 风貌维护147
8.1.4 风格修复149
8.1.5 小结151
8.2 历史的设计景观的保护方法151
8.2.1 风景文物的维修152
8.2.2 重建和复原155
8.2.3搬迁和改建162
8.2.4 风貌保护165
9 有机进化之残遗物景观——大遗址保护的概念和方法171
9.1 大遗址保护的基本观念171
9.1.1 大遗址保护相关概念171
9.1.2 国外大遗址保护的方法和经验174
9.2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方法176
9.2.1 我国大遗址的保护面临的问题176
9.2.2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两条途径177
9.2.3 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管理的基本框架188
10 有机进化之持续性景观:聚落遗产地保护的观念和方法——从“建筑博物馆(Building Museum)”到“生态博物馆(Ecomuseum)”191
10.1 历史聚落的整体性保护观念和方法的演进191
10.1.1 露天建筑博物馆(Open-air Building Museum)191
10.1.2 乡土博物馆(Homeland Museum/Museum Village)195
10.1.3 社区(邻里)博物馆(Community Museum/ Neighborhood Museum)196
10.1.4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198
10.1.5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199
10.1.6 国际聚落遗产地保护观念和方法变化的特点200
10.1.7 我国的历史聚落保护——历史文化村镇201
10.2 聚落遗产地的旅游业204
10.2.1 我国的聚落遗产地旅游业案例:江南古村镇和中西部民族生态博物馆205
10.2.2 怎样评价聚落遗产地旅游业的成败得失208
10.3 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保护聚落遗产地208
10.3.1 生态博物馆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保护208
10.3.2 生态博物馆的社区保护和社区管理210
10.4 我国村落遗产地的景观管理——《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的理论和方法213
10.4.1 关于整体保护213
10.4.2 关于发展和延续215
10.4.3 关于政策引导、法律约束、公众参与215
11 基于传统审美意识的名胜地景观: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理论和方法217
11.1 我国风景名胜概念及其资源特征217
11.1.1 我国风景名胜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217
11.1.2 我国风景名胜区(Scenic & Historic Interest Areas)的概念和国外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概念的比较218
11.2 我国现代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220
11.2.1 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建立220
11.2.2 风景名胜区制度在我国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225
11.2.3 我国当前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管理中的问题226
11.3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研究228
11.3.1 管理体制:改革和调整228
11.3.2 空间管理:分类指导与分区保护231
11.3.3 规划管理:由规划达成保护238
结语:导向成功的保护——达成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演进244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