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洽熙临证精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孙洽熙临证精华](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913755.jpg)
- 费旭昭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96263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4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64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孙洽熙临证精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开篇 医家传略1
一、孙洽熙主任医师简历1
二、孙洽熙主任医师的学术渊源1
三、孙洽熙主任医师学术思想特色简介3
1.孙洽熙主任医师在医学理论论述中的逻辑思维特色3
2.孙洽熙主任医师的脉法特色4
上篇 学术研究5
第一章 脏腑阴阳升降5
第一节 脏腑阴阳升降的易学原理5
一、河图及其所蕴涵的阴阳五行原理5
二、河图模式下的五行阴阳升降图7
第二节 脏腑阴阳升降8
一、脏腑阴阳升降8
1.脾与胃8
2.肝与胆9
3.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9
4.肺与大肠11
5.肾与膀胱11
二、脏腑阴阳升降图12
1.脏腑气机升降图12
2.脏腑经脉升降表12
第三节 脏腑升降理论模式下的证候学说14
一、孙老临床常用的辨证类型14
1.脾湿胃逆证14
2.水寒土湿证15
3.肝脾郁陷证16
4.胆胃上逆证16
5.肺胃不降证17
6.痰湿证17
二、孙老对临床常见症候的阐释18
1.咳嗽18
2.喘证18
3.咯血19
4.惊悸19
5.胸闷胸痛19
6.血证19
7.腹痛20
8.腰痛21
9.癥瘕积聚21
10.便秘21
11.泄利21
12.淋沥22
13.黄疸22
14.水肿22
第四节 脏腑升降理论模式下的脉诊学说23
一、脉诊的中医学原理23
二、脉象阴阳24
1.脉法24
2.切脉部位24
3.脉象的四时变化24
4.脉象沉浮大小25
三、脏腑脉象25
四、二十四脉脉象26
1.浮脉、沉脉26
2.迟脉、数脉26
3.滑脉、涩脉27
4.大脉、小脉27
5.长脉、短脉28
6.缓脉、紧脉28
7.石脉、芤脉29
8.促脉、结脉29
9.弦脉、牢脉30
10.濡脉、弱脉30
11.散脉、伏脉31
12.动脉、代脉32
13.滞脉、浑脉33
第五节 脏腑升降理论模式下的本草学说33
1.甘草33
2.白术34
3.人参34
4.大枣35
5.薏苡仁35
6.吴茱萸36
7.干姜36
8.生姜36
9.半夏37
10.代赭石38
11.厚朴38
12.枳实38
13.栀子39
14.升麻39
15.葛根39
16.赤石脂40
17.禹余粮40
18.麻仁40
19.大黄40
20.当归40
21.阿胶41
22.地黄41
23.芍药41
24.防风41
25.柴胡41
26.黄芩42
27.黄柏42
28.白头翁42
29.苦参42
30.乌梅42
31.酸枣仁42
32.山茱萸43
33.艾叶43
34.桂枝43
35.川芎43
36.牡丹皮43
37.桃仁44
38.败酱草44
39.鳖甲44
40.土鳖虫44
41.虻虫44
42.水蛭44
43.黄芪44
44.山药45
45.五味子45
46.白前45
47 细辛45
48.射干45
49.紫菀46
50.款冬花46
51.杏仁46
52.薤白46
53.桔梗47
54.橘皮47
55.麻黄47
56.苏叶47
57.天花粉48
58.瓜蒌48
59.麦冬48
60.天冬48
61.竹叶49
62.竹茹49
63.玉竹49
64.百合49
65.贝母49
66.白薇50
67.知母50
68.石膏50
69.茯苓50
70.猪苓51
71.泽泻51
72.葵子51
73.瞿麦51
74.通草51
75.石韦52
76.茵陈蒿52
77.连翘52
78.防己52
79.海藻52
80.甘遂52
81.芒硝52
82.矾石52
83.黄连53
84.龙骨53
85.附子53
第二章 治法治则54
第一节 治法54
第二节 “下气汤”解析55
一、“下气汤”方解56
二、“下气汤”的临床运用56
中篇 临床经验58
第一章 肺系病证58
第一节 咳嗽58
一、伤风咳嗽59
二、肺热喘咳59
三、痰饮咳嗽60
第二节 肺痨61
第三节 咳嗽吐血63
第四节 喘证65
一、风寒闭肺66
二、痰热遏肺66
三、痰浊阻肺67
四、虚喘68
第五节 肺胀68
一、风寒闭肺69
二、痰热郁肺69
三、痰浊阻滞70
四、寒水泛滥71
第六节 肺痈71
一、初期72
二、成痈期72
第二章 心脑病证73
第一节 心悸73
第二节 胸痹75
第三节 眩晕77
一、胆胃上逆型77
二、肝脾下陷型78
第四节 中风80
一、气虚型80
二、血虚型81
第五节 不寐83
一、相火上炎型83
二、痰热内扰型84
三、肝脾郁陷,心肾不交型84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85
第一节 胃脘痛85
一、胆胃上逆型86
二、湿热中阻型86
三、肝脾郁陷型87
四、胃络瘀阻型88
第二节 痞满89
一、胆胃上逆型89
二、脾湿肝郁型90
三、脾胃虚弱型90
第三节 腹痛91
一、寒邪内侵型92
二、胆胃上逆型92
三、肝气郁结型93
四、中阳衰败型93
第四节 呕吐94
一、外邪犯胃型95
二、饮食停滞型95
三、肝气犯胃型96
四、中阳衰败型96
五、脾土湿陷型97
第五节 噎膈98
第六节 内伤泄泻99
第七节 习惯性便秘101
第四章 肝胆病证102
第一节 黄疸102
一、湿热型(阳黄)103
二、寒湿型(阴黄)104
第二节 胁痛104
第三节 胆胃病106
一、胆胃上逆型106
二、肝虚气郁型107
第四节 痞积108
第五节 鼓胀110
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112
第一节 水气病112
一、风水、皮水112
二、正水113
三、石水114
第二节 关格116
第三节 淋证117
第四节 砂石淋119
第五节 淋浊120
下篇 医案医话122
一、不寐122
二、咳嗽123
三、胃痛(一)124
四、胃痛(二)125
五、便秘127
六、腹痛128
七、胸痹129
八、心悸130
九、喘证131
十、眩晕132
十一、水肿(风水、皮水)133
十二、胆胃痛135
附篇个人文集137
黄元御学术思想初探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