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法学
  • 樊崇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725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证据-法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1

一、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2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3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3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4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5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8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9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9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10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11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12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12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12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13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13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14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5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16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16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16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17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18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19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19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20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21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22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22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23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24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5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25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28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28

第三章 证据法与诉讼法31

第一节 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31

一、证据法与诉讼法的不同之处31

二、证据法与诉讼法的相同之处31

第二节 证据法与诉讼结构32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32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34

第三节 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39

一、混合式诉讼与证据法39

二、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41

三、我国当前的证据法43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理49

第一节 证据法原理概述49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49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50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51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7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57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60

三、诉讼认识的原则和方法62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64

第三节 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67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67

二、程序正义论68

第四节 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70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70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72

第五章 证据法的原则74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74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75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76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79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8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81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83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85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86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86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86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89

第六章 证据规则91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91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91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92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93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完善95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95

二、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00

三、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102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103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103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105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107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09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109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110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111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114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115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115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115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116

第六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117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117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117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118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119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20

第七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123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123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125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129

第八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131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131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133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134

第七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36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136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136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36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137

一、证据的客观性137

二、证据的关联性138

三、证据的合法性139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141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141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143

第八章 证据的种类144

第一节 物证144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144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145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146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149

第二节 书证151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151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152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154

第三节 证人证言158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158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159

三、证人的保护167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173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174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177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177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178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78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183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183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184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185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190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192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192

二、当事人承认195

三、自认197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201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201

第七节 鉴定结论203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和意义203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205

三、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207

四、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207

第八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209

一、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209

二、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211

三、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211

四、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214

第九节 视听资料215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215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216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217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218

第十节 电子证据220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220

二、电子证据的特征221

三、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222

第九章 证据的分类224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224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224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224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225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25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225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226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227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228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228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229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231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231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231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32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232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233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235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236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236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237

第十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239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239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239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242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243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248

第二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250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250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255

三、举证时限制度258

第三节 证据的保全263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263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265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266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269

第一节 证明制度概述269

一、证明的概念269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271

三、证明制度的构成272

四、证明的种类273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274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274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275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276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276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276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278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80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80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83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85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288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288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288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90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292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293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93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96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304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311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311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311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312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313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315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315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318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320

四、坚持“法律真实”下刑民证明标准的区别322

五、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325

第十五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327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327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327

二、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328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330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332

五、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333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333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前提333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核心335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339

一、个别审查339

二、侦查实验339

三、辨认和对质340

四、技术鉴定341

五、综合审查341

第十六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344

第一节 推定344

一、推定概述344

二、法律上的推定350

三、事实上的推定355

第二节 司法认知357

一、司法认知概述357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362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