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学入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翻译学入门](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0719685.jpg)
- 陈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8808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665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翻译学入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敲开翻译学之门1
上编 培养正确的翻译观3
Chapter1 翻译观(基础篇)3
1.1何为翻译观4
1.2翻译观简评6
1.3全球化翻译观16
1.3.1全球化翻译简释16
1.3.2“翻译与全球化”简释17
1.3.3全球化翻译观初步定义18
1.3.4全球化与翻译简述19
1.3.5全球化定义24
1.3.6当代全球化的特点与特色26
1.3.7全球化翻译观之主题思考27
1.3.7.1全球化的价值观 与翻译学科及相关部门的发展29
1.3.7.2中国翻译的挑战与机遇53
1.3.8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30个悖论64
1.3.9全球化翻译之其他思考95
思考题125
Chapter 2 翻译观(务实篇)126
2.1实践为本127
2.1.1译家看翻译131
2.1.2笔者看翻译134
2.1.3“理论家”的问题出在哪里137
2.2翻译的首要问题143
2.2.1语言与文化144
2.2.2翻译类型155
2.2.3解码与再编码160
2.2.4对等/等值问题172
2.2.5失与得173
2.2.6不可译性174
2.2.7翻译是科学还是非原创活动177
2.2.8杂学、博学及译外功180
2.3口译实践观185
2.3.1口译中国现状简述185
2.3.2口译特点188
2.3.3口译实践190
2.3.3.1实践为本190
2.3.3.2杂学为辅203
2.3.3.3功夫在外206
思考题207
Chapter 3翻译观(专业篇)209
3.1文学翻译210
3.1.1翻译概念210
3.1.2翻译标准212
3.1.3翻译理论218
3.1.3.1本体论218
3.1.3.2认识论220
3.1.3.3方法论220
3.1.3.4目的论220
3.1.4基本问题221
3.2应用翻译225
3.2.1翻译概念225
3.2.2翻译标准227
3.2.3翻译理论233
3.2.3.1文本类型论233
3.2.3.2目的论235
3.2.4基本问题240
3.3应用研究248
3.3.1应用研究的优先性248
3.3.2应用研究缺失典型现象249
3.3.3应用研究专业化/学术化缺失的典型案例251
3.3.3.1典型案例详释251
3.3.3.2典型案例详释后的小结与思考263
思考题285
Chapter 4 翻译观(拓展篇)286
4.1中国古今译学290
4.1.1支谦的翻译观290
4.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291
4.1.3彦琮的“八备”说293
4.1.4玄奘的“五不翻”294
4.1.5严复的“信达雅”295
4.1.6贺麟的哲学翻译观298
4.1.7傅雷的“神似”论301
4.1.8钱锺书的“化境”说304
4.1.9中国当今译学发展简述308
4.2西方古代译学310
4.2.1西塞罗310
4.2.2贺拉斯311
4.2.3哲罗姆311
4.2.4奥古斯丁312
4.2.5波伊提乌313
4.2.6但丁313
4.2.7马丁·路德314
4.2.8查普曼315
4.2.9多雷316
4.2.10德莱顿316
4.2.11泰特勒317
4.2.12歌德等318
4.2.13施莱尔马赫319
4.2.14洪堡特319
4.2.15俄国译学人物320
4.3西方现代译学323
4.3.1文艺学派翻译理论323
4.3.2语言学派翻译理论326
4.3.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331
4.3.4描写学派翻译理论332
4.3.5文化学派翻译理论334
4.3.6阐释学派翻译理论335
4.3.7解构学派翻译理论338
思考题339
下编 培养实践研究的能力343
Chapter5 实践深化343
5.1功能主义344
5.1.1翻译的概念344
5.1.2功能主义翻译类型理论346
5.1.2.1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346
5.1.2.2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348
5.1.2.3目的论349
5.1.2.4功能加忠诚理论351
5.1.3功能主义批判:仅谈文学翻译352
5.1.3.1翻译(行为)不都具目的性353
5.1.3.2功能理论的目的导向限制了翻译目的356
5.2动态对等358
5.2.1动态对等定义358
5.2.2动态对等原则360
5.2.3动态对等与归化361
5.2.4动态对等的局限性363
5.2.4.1奈达谈诗歌翻译:动态对等不适合文学 翻译吗?363
5.2.4.2动态对等不适用于科技、哲社翻译吗?365
5.2.4.3译者可以超越作者吗?368
5.3译语优势369
5.3.1译语优势与传统译学369
5.3.2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372
5.3.2.1“优势论”和“竞赛论”372
5.3.2.2如何发挥译语优势373
5.3.3许渊冲的再创作和忠实378
5.3.4“逾矩”的翻译380
思考题382
Chapter 6 教学深化384
6.1跨文化研究385
6.1.1什么是文化385
6.1.2跨文化交际386
6.1.3跨文化翻译395
6.1.3.1文化词的翻译396
6.1.3.2文化图式与文化缺省398
6.1.3.3文化过滤与文化渗透401
6.2语篇分析404
6.2.1语篇内因素与连贯406
6.2.1.1衔接406
6.2.1.2英汉衔接方式比较407
6.2.1.3连贯418
6.2.2语篇外因素与连贯421
6.2.2.1情景语境422
6.2.2.2文化语境423
6.2.3语篇与翻译424
6.2.3.1衔接与翻译424
6.2.3.2情景语境与翻译431
6.2.3.3语篇类型与翻译432
6.3文体分析443
6.3.1文体概念的流转443
6.3.1.1汉语“文体”概念的流转443
6.3.1.2“文体”与相关英文术语的比较445
6.3.2文体分析451
6.3.2.1文体分析的对象451
6.3.2.2文体分析的方法453
6.3.3文体与翻译458
6.3.3.1风格的可知性458
6.3.3.2风格的翻译459
6.3.3.3风格翻译的方法461
思考题464
Chapter 7 跨学科深化466
7.1俄国形式主义467
7.1.1起源467
7.1.2核心理论467
7.1.3对翻译的启发470
7.1.4存在的缺陷478
7.2多元系统论479
7.2.1简介479
7.2.2对翻译的新认识480
7.2.3与文学翻译的关系481
7.2.4价值与缺陷482
7.2.5新的发展484
7.3接受美学理论485
7.3.1简介485
7.3.2与传统读者关注的区别486
7.3.3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联系487
7.3.4局限性489
7.3.5对译学的启发490
7.4读者反映论492
7.4.1简介492
7.4.2对译学的启发492
7.4.3奈达的“读者反映论”493
7.4.4奈达“读者反映论”与接受美学理论495
7.5心理语言学496
7.5.1学科简介497
7.5.2信息处理模式对译学的贡献497
7.5.3图式理论在翻译学中的作用500
7.5.4实验翻译学研究502
思考题505
Chapter 8 综合研究深化506
8.1学科的诞生507
8.1.1伟大的先驱508
8.1.2研究铺路人513
8.1.3语用转向518
8.1.4奠基人霍姆斯522
8.2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525
8.2.1描述翻译学/操纵学派525
8.2.2目的论及功能翻译学派527
8.2.3翻译行为模式530
8.2.4解构主义/食人主义531
8.2.5 20世纪80年代回顾533
8.3 20世纪90年代的“跨学科”534
8.3.1语言之外537
8.3.1.1规范、模因、道德538
8.3.1.2翻译与非语言交际547
8.3.1.3多模态文本翻译557
8.3.2帝国之眼562
8.3.2.1后殖民翻译564
8.3.2.2性别翻译研究567
8.3.3读者的地位569
8.3.3.1翻译批评的功能模式571
8.4 20世纪90年代的多重转向572
8.4.1实证转向573
8.4.1.1口译研究的新领域573
8.4.1.2翻译的实证研究583
8.4.2全球化转向586
8.4.2.1科技与译者588
8.4.2.2广告与翻译590
8.4.2.3英语帝国592
8.4.3韦努蒂的异化新范式596
8.5世纪交替与学科现状598
8.5.1 U字形转向回到起点?599
8.5.2新范式还是视角转换603
8.5.3“翻译转向”要对话不要对抗604
8.6翻译研究的未来视角/转向607
思考题609
参考文献610
后记622
表目录185
表2-1口译分类185
表2-2笔译口译异同点189
表3-1翻译文本功能及对应翻译方法分类234
表3-2251
表3-3252
表3-4255
表3-5257
表3-6260
表4-1中国翻译史简表288
表4-2西方翻译史简表289
图目录448
图6-1语体分类448
图7-1俄国形式主义传承路线之一487
图7-2俄国形式主义传承路线之二488
图7-3信息处理模型498
图7-4记忆流程图500
图7-5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504
图8-1霍氏译学图523
图8-1应用翻译学图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