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专题史丛书 朗格唯物论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国专题史丛书 朗格唯物论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932897.jpg)
- 朗格著;郭大力译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1004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93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新康德主义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国专题史丛书 朗格唯物论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近世哲学1
第一章 康德与唯物论1
德意志哲学复归於康德。批判哲学之永久意义。形而上学的见地的倒转1
运动及感觉。现象的世界4
经验,当作组织的产物。康德对柏拉图及伊璧鸠鲁的关系5
康德对主观主义及怀疑主义的反对。休谟的刺激:他的见地6
康德与经验10
经验之分析。先天的综合要素11
先天的要素之发现30
感性与悟性32
当作感性的形式之空间及时间。感觉能否测量感觉。精神物理学34
空间及时间之先天性同样是有根据的36
唯物论对空间及时间学说的态度39
范畴40
休谟对因果概念的攻击40
范畴的演绎43
演绎手续的误谬。健全的常识。先天概念的基础44
因果概念的种种见解46
经验论者及唯物论者对因果概念的态度47
物自体50
范畴的由来及理念的起源52
意志自由与道德法则59
当作理想的可思惟世界63
第二章 康德以后的哲学的唯物论67
近世哲学的本国已倾向实际的生活,形上学则留於德意志。德意志精神发展的进行67
唯物论复兴的原因,自然科学的影响,凱本尼及生理学上的肉体方法71
哲学意见冲突及思想自由的习惯的影响75
自然哲学的方向75
一八三○年以来实在论的倾向75
费尔巴哈76
玛克斯·史迪讷85
诗的灭亡,产业活动与自然科学的发展86
神学的批评及青年德意志;以一八四八年为止的精神向上运动89
反动与实质的利害;自然科学的新的勃兴92
唯物论斗争之始92
毕希讷与哲学93
毕希讷;其为人;侔雷叔特的刺激;他的唯物论的不明晰处与缺陷处98
侔雷叔特;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所受的影响;侔雷叔特的非唯物论的认识论102
康德所看到的唯物论的可能性;定言命令:以所与的世界为满足109
楚尔伯111
第一篇注121
第二篇 自然科学147
第一章 唯物论与科学的研究147
唯物论者与专门研究家;自然科学与哲学上的爱玩主义及经院主义147
自然科学的及哲学的思考方法151
自然认识的限界;杜·波以·勒伊蒙155
唯物论与神学者的误解161
杜·波以·勒伊蒙假设之结论之修正167
自然认识的限界即认识一般的限界169
力学的世界观不能将事物之最内的本质露示170
唯物论使理论向於现实而以直接所与为假现171
感觉比物质运动性更是根本的事实173
感觉的物质之假定,亦不能除去一切难点;不可知的第三者175
对唯物论的不当的非难176
以哲学的及历史的教养克服唯物论179
理论的价值182
自然研究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184
第二章 势力与物质191
原子概念的历史191
波以耳191
牛顿引力法则的影响与霍布士原子概念的相对化192
道尔丹193
里希特尔196
格·卢萨克197
阿渥格特罗的分子说;贝尔泽里亚斯;杜郎;及配第198
密谢利齐与等质结晶;型式的理论199
对於理论的疑问;事实与假说之严密区分200
数学者及物理学者;无延长性的原子之假定201
费希奈203
对无延长性的原子之非难;威伯尔的无延长性的质量之概念207
新化学理论及力学的热理论对於原子概念之影响209
以势力隶属於物质之唯物论尝试213
分子益益成为可知的,原子益益成为不确实的219
势力保存的法则225
这法则对於物质概念的影响;事物,势力,与物质之比较的定义227
费希奈与佐尔奈的见解;势力与物质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230
第三章 自然科学的宇宙开闢论233
近世宇宙开闢论是从牛顿出发;凝固说233
地质学上的安定说235
长的时期236
宇宙中太阳系统及生命必然会殁落的结论236
有机体的发生241
自然发生的假说242
汤姆生及黑尔模浩尔兹的传达说;佐尔奈的反对248
费希奈的意见251
第四章 达尔文主义与目的论253
关於进化论论争的兴趣大大增加了,疑问特殊化了,但要点依然未变253
关於种的迷信254
实验的必要255
目的论258
个体262
动物界区分的网,对於下等动物是无用的266
生存竞争之必然结果与有机物体形的安定;形的平衡267
模拟271
生长的相关;形态学的种;发展的法则275
外表相似的原形之差别281
单系及多系的系统283
误谬的目的论与正确的目的论286
哈特曼的目的论,以公算论的误解为基础,乃误谬的目的论之标本290
『无意识哲学』之价值,非依此而定296
第二篇注299
第三篇 人与心(自然科学之续)325
第一章 人类在动物界之位置325
与宇宙论的疑问相对而言,人类学的疑问的兴趣日在增进;人类学的进步325
由来说在人类的应用是自明的326
古菲尔的断言327
洪积期人类遗物的发现,其年代330
古代文明的遗迹333
美感的影响338
直立的姿势,言语的起源339
文明的发达过程,始则缓慢,继后益益急速340
种的统一问题341
人类与猿的关系334
第二章 脑与心347
对象的困难随科学的进步而始明347
经院哲学的心理学之有害的影响348
骨相学348
当作心理活动基本要素之反射活动;夫里格尔的实验360
生理学的实验之种种误解及误释361
脑不产生心理学的抽象体366
卡鲁斯与胡希克的误谬理论366
心理学的烦琐概念须先一切而排除370
精神能力之部位化是一种顽强的偏见370
梅奈尔特关於脑的研究371
运动路之心理学的意义374
一切神经上的兴奋是同一的376
希特居,诺特拿格尔,与弗里亚的实验及其意义377
冯德论与心理机能相对的生理基本现象384
势力保存法则在脑髓机能上的应用385
感觉内容之精神的价值388
第三章 自然科学的心理学391
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及数学的心理学之尝试是误谬的;赫尔巴特及其学派391
心理学批判之必要395
关於心的本体之假设;无心的心理学396
自我观察及『内官』观察之批判397
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思辨401
动物心理学403
民族心理学,人种志的旅行记405
达尔文的影响407
身体的方法,实验的应用408
英吉利的经验心理学,穆勒,斯宾塞,培因409
人事统计416
第四章 感官生理学及表象世界423
感官生理学说明,我们所知觉的,非外的对象,却只是如斯的对象之现象423
对象之向外的投射及密勒与乌柏卫的直视说426
乌柏卫理论之进一步的加工与批判429
黑尔模浩尔兹论感官知觉的本质435
当作抽象设备的感官436
惟抽象的比论437
现象之心理学的说明,不排除机械的原因之存在437
感官世界是我们的组织的产物438
无意识的推论439
机械作用亦只是一个表象;为一切心理机能而作的机械作用的假定,不必就是唯物论442
乌柏卫证明空间有超越的实在性443
其结果444
原子论的理论正是理想主义世界观的支点,洛几丹斯基的说明446
第三篇注447
第四篇 伦理的唯物论与宗教469
第一章 经济学与利己主义的信条469
纯粹利己主义社会之理论的假定之起源469
抽象之是非与限界;抽象与现实之混同470
资本的形成与欲望增加的法则472
利己主义之自称的效用476
利己主义与同情的起源478
巴克尔误谬地否定道德的进步479
当作道德原理的利己主义与利益调和说480
利益调和说的检讨485
不平等的原因与无产阶级的生起491
第二章 基督教与启蒙501
当作社会弊害的救治的基督教思想501
按照穆勒的意思,基督教外表上是无效的501
间接及渐次的影响502
基督教与社会改造的关联503
信仰之道德的影响一部分是有利的,一部分是不利的505
形式在道德与宗教上的意义507
宗教对真理的要求511
没有诗的理性宗教是不可能的513
郎革牧师及其关於此学说的论争517
第三章 理论的唯物论及其与伦理的唯物论及宗教之关系521
对宗教的流行的攻击,性质是怎样的521
合理的原理之优势522
新宗教案;孔德的新宗教政治523
自然科学的知识不能有教会的考察,只能有纯粹世间的考察525
造成宗教的,不是道德的教训,只是心情之悲剧的动摇526
人道的礼拜不要宗教的形式527
唯物论最彻底地完全排除宗教528
伦理的唯物论与理论的唯物论之关联的检讨529
唯物论在乌柏卫手上的发达531
他前期的立足点531
他的心理学的唯物论基础533
他的目的论536
其弱点的意识537
神的存在537
向唯物论的推移;楚尔伯致著者的书简对此所提出的证据538
楚尔伯主张乌柏卫是无神论者的话颇有疑问541
他的哲学之伦理的归结;对基督教之关系542
斯托劳斯,他的最后的决定的世界观,本质上便是唯物论的548
他的唯物论是正确的精察的549
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之皮毛的考察;保守的方向552
排弃基督教伦理学之特征,乐观主义;非难自由组合的崇拜553
民众及其要求的蔑视554
资产阶级之唯物论的倾向;社会主义者与我们的文化的破灭危险555
第四章 理想之见地559
当作现实的哲学之唯物论;现实的本质559
综合在思辨与宗教上的机能;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起源560
现实的价值与意义562
其限界;向理想之步骤;反省之悲观主义与理想之乐观主义564
理想世界是补足现实所必要的;席勒的哲学诗;宗教之未来及其内的本质565
宗教哲学,尤其是菲希特;按照人类内生活的形式而发生的人类集合571
宗教在批判时代的命运;宗教形式的新可能性;其存在的条件575
对立的见地之构和条件578
唯物论论争,当作时代的象征;社会问题与方兴的争斗;其缓和的可能性581
第四篇注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