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竞争法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吕明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2202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反不正当竞争-经济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竞争法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竞争法总论3
第一章 竞争法的一般原理3
第一节 竞争法的基本概念3
一、竞争法的定义3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竞争法调整视角的特殊性4
二、竞争法的调整对象5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竞争作用的二重性特征6
理论研究 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竞争关系还是竞争干预关系10
三、竞争法的特征11
第二节 竞争法的政策目标12
一、竞争法政策目标的含义与意义12
二、竞争法政策目标的确定依据13
三、竞争法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14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围绕竞争模式选择所形成的不同竞争理论15
立法分析 如何解读中国竞争法的政策目标20
第三节 竞争法的基本原则21
一、自由竞争原则21
二、平等竞争原则22
三、公平竞争原则22
四、诚信竞争原则23
五、适度干预竞争原则24
立法分析 如何解读中国竞争法的基本原则24
第四节 竞争法的体系26
一、竞争法体系的概念26
二、竞争法体系的基本内容26
理论研究 如何界定经济学上的垄断与法学上的垄断27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垄断与限制竞争行为的关系29
立法分析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如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30
三、竞争法体系的结构31
第五节 竞争法的立法模式33
一、世界各国主要竞争立法模式33
二、竞争立法模式的异同比较36
立法背景 中国竞争立法模式的选择37
第六节 竞争法的地位39
一、竞争法属经济法范畴,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39
二、竞争法是经济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法中占有重要地位40
理论研究 如何看待竞争法价值功能的多元性41
第二章 竞争法的产生与发展探源43
第一节 竞争法产生的基础和原因43
一、竞争法产生的基础44
二、竞争法产生的原因45
立法背景 现代竞争法为什么最早在美国产生46
第二节 竞争法形成与发展概况47
一、竞争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47
二、竞争法形成与发展的特点50
第三节 竞争法发展与变化的趋势51
一、竞争法的保护对象向多元化发展51
二、竞争法的调整领域不断扩大52
三、竞争法的技术性特征日益突出52
四、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裁力度不断加大52
五、对国内垄断的控制趋向温和与宽容53
六、竞争法的国际化发展呈必然趋势53
第三章 竞争法与相关法的关系55
第一节 竞争法与经济法其他相关子部门法的关系55
一、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5
二、竞争法与产品质量法56
三、竞争法与广告法56
四、竞争法与价格法57
五、竞争法与宏观调控法58
第二节 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58
一、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关系的三个维度58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60
三、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60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关系的新特点62
第三节 竞争法与民法及其相关子部门法的关系64
一、竞争法与民法64
二、竞争法与合同法64
三、竞争法与侵权行为法65
第二编 反垄断法律制度69
第四章 反垄断法概述69
第一节 反垄断法的概念69
理论研究 反垄断法概念的多视角解读70
第二节 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71
理论研究 如何确定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72
第三节 反垄断法的特征73
一、反垄断法具有竞争法的一般特征73
二、反垄断法以规制垄断与限制竞争行为为基本内容73
三、反垄断法具有较强的经济政策性74
四、反垄断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抽象性74
第四节 反垄断法的功能75
一、反垄断法保障企业自由75
二、反垄断法维护竞争机制的正常运作75
三、反垄断法确保一般消费者的利益76
四、反垄断法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76
理论研究 反垄断法功能的不同观点解析76
第五节 反垄断法的地位77
一、反垄断法具有经济宪法的地位77
二、反垄断法之经济宪法地位的确立依据77
三、反垄断法之经济宪法地位的确立过程78
第六节 反垄断法的制度体系78
第五章 垄断协议控制制度81
第一节 垄断协议基本问题考察81
一、垄断协议的含义81
理论研究 如何界定“垄断协议”的概念82
二、垄断协议的特征83
典型案例 柯达公司(Kodak)欧洲全资子公司价格协议案83
实务探讨 为什么上海的黄金价格协议能实现而南京则不能84
三、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85
典型案例 1946年美国烟草公司诉美国案87
四、垄断协议的分类88
第二节 垄断协议的规制原则88
一、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的含义88
实务探讨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对反垄断法实践的影响89
二、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的适用89
实务探讨 美国反托拉斯实践中如何适用本身违法原则90
典型案例 美国诉吉罗尔得电子公司案91
三、对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的评析92
第三节 横向限制的规制92
一、横向限制的危害92
二、横向限制的构成要件93
三、横向限制的表现形式94
典型案例 美国电力设备固定价格密谋案94
典型案例 美国诉艾迪斯通钢管与钢铁公司案95
四、横向限制的规制方法96
第四节 纵向限制的规制97
一、纵向限制的竞争政策分析97
二、纵向限制的表现形式97
典型案例 贵州茅台公司和四川宜宾五粮液公司价格垄断案98
三、纵向限制的构成要件100
四、纵向限制的规制方法100
第五节 中国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101
一、中国垄断协议立法概况101
二、中国垄断协议的分类规制101
典型案例 在华8家日本汽车企业价格垄断案102
典型案例 北京锐邦公司诉强生公司案103
典型案例 湖南省新车保险案105
三、中国垄断协议的法律责任105
立法分析 如何理解我国《反垄断法》有关垄断协议的立法特点106
第六章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制度109
第一节 市场支配地位基本问题考察109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109
二、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标准110
立法分析 如何看待市场份额在认定市场支配地位中的作用111
实务探讨 同是“一体化经营”,为何AT&T被禁止而柯达公司却被放行112
三、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方法113
典型案例 美国诉杜邦公司案114
第二节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法律透视116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含义界定116
理论研究 我国如何界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117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特征与分类118
三、妨碍性滥用及其影响分析119
典型案例 欧共体1978年联合商标案119
典型案例 利乐国际集团公司诉欧共体委员会案120
四、剥削性滥用及其影响分析121
典型案例 2002年台湾地区微软案122
第三节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控制的制度模式选择122
一、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结构主义控制123
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主义控制125
理论研究 不同控制制度的评析与模式选择125
第四节 中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127
一、中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立法概况127
二、中国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控制模式128
三、中国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依据与推定方法129
四、中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形式130
立法背景 国家是否应当干预“低于成本的销售”131
典型案例 惠州大亚湾溢源净水有限公司附条件交易案134
五、中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135
第七章 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控制制度137
第一节 经济力量集中的形式137
一、经济力量的一般集中138
二、经济力量的市场集中139
理论研究 反垄断法对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的控制方法有何不同140
第二节 阻止一般集中的企业控股规制141
一、禁止控股公司141
立法背景 1997年日本《禁止垄断法》何以对控股公司开禁142
二、限制金融公司的股份保有144
三、限制大规模非金融公司的股份保有144
第三节 阻止市场集中的经营者集中规制145
一、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竞争的影响145
二、经营者集中规制的政策选择146
实务探讨 美国经营者集中控制政策的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变迁146
三、经营者集中规制的法律要件148
典型案例 布朗鞋公司诉美国案149
四、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与核准制度151
五、经营者集中规制的分析方法151
典型案例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Staples公司案153
六、对反竞争经营者集中的制裁措施154
第四节 中国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规制155
一、中国经营者集中的立法概况155
立法背景 如何处理控制经营者集中与发展规模经济的关系155
二、中国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156
立法背景 我国《反垄断法》应如何确定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157
三、中国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制度158
四、中国经营者集中的禁止制度159
典型案例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160
五、中国经营者集中控制与外资并购安全审查161
六、中国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161
第八章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控制制度163
第一节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基本问题考察163
一、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概念163
二、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特征164
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表现形式165
典型案例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等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案166
典型案例 辽宁省抚顺市某区结婚登记处限制竞争案167
典型案例 吉林省某市政府部门指定垄断经营限制竞争案168
四、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成因与危害169
第二节 国外控制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比较研究169
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170
二、转型国家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法律控制171
三、区域性国际组织欧共体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法律规制171
第三节 中国控制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理论与实践172
一、中国关于控制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理论探讨与争论172
理论研究 如何看待治理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不同观点173
二、中国控制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立法实践174
第九章 知识产权垄断控制制度178
第一节 知识产权垄断基本问题考察178
一、知识产权垄断的概念178
理论研究 如何界定知识产权垄断179
二、知识产权垄断的特征180
理论研究 知识产权垄断中是否存在状态规制问题181
三、知识产权垄断与知识产权滥用的关系182
理论研究 知识产权垄断是否等同于知识产权滥用182
第二节 知识产权垄断控制的一般原则183
一、同等对待原则183
实务探讨 同等对待原则是如何形成的184
二、分类规制原则185
三、合理分析原则186
实务探讨 反垄断法的一般适用原则在处理知识产权垄断问题时的改变186
第三节 知识产权垄断控制的制度安排187
一、技术标准垄断控制制度187
实务探讨 世界上的领先企业如何利用技术标准垄断市场187
二、知识产权联合限制控制制度189
实务探讨 世纪之交的中国DVD产业因何从繁荣走向衰落189
三、知识产权拒绝交易控制制度190
实务探讨 思科公司如何通过知识产权拒绝交易长期垄断市场190
四、知识产权许可限制控制制度191
典型案例 世纪之交的美国微软垄断案192
第四节 中国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规制193
一、《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范193
二、合同法中的相关规范193
典型案例 美国英特尔公司诉中国深圳东进公司案194
三、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规范195
四、《反垄断法》的规制196
典型案例 中国华为公司诉美国交互数字公司技术标准垄断案196
第十章 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199
第一节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基本问题考察199
一、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含义199
二、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特点200
三、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立法体例200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功能200
第二节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适用范围202
一、特定行业或部门202
理论研究 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与反垄断法自然垄断豁免制度的变化203
二、特定组织或个人205
三、特定行为或情况205
第三节 反垄断法豁免的制度模式205
一、反垄断法的部门豁免模式与行为豁免模式206
二、反垄断法的类型豁免模式与个案豁免模式206
立法分析 中国《反垄断法》采取何种豁免制度模式206
第四节 中国《反垄断法》关于豁免的规定207
一、中国《反垄断法》对特定行业垄断经营活动的豁免207
二、中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的豁免209
三、中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豁免209
四、中国《反垄断法》对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协同行为的豁免210
理论研究 我国《反垄断法》为什么豁免农产品经营活动中的联合或协同行为211
第十一章 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制度213
第一节 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基本问题考察213
一、反垄断法域外效力的含义213
典型案例 波音与麦道合并案214
二、反垄断法域外效力的理论依据215
理论研究 “效果原则”及其理论困境217
第二节 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18
一、美国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18
实务探讨 美国司法实践中如何确定“效果原则”中的效果程度219
二、欧共体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20
立法分析 美国与欧共体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制度的比较221
第三节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222
一、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冲突与成因222
二、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国际合作与局限223
三、反垄断决定与判决的域外执行223
四、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所面临的新问题224
实务探讨 协调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冲突的模式与选择225
五、中国《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227
实务探讨 如何应对国外依据反垄断法域外效力对我国企业提起的诉讼227
第十二章 反垄断执法制度230
第一节 反垄断执法机关230
一、反垄断执法机关的类型230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反垄断执法机构中的“准司法”问题231
二、反垄断执法机关的特点232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反垄断执法机关与法院之间的关系234
第二节 反垄断执法权限235
一、调查权235
二、裁决权235
三、起诉权235
四、罚款权236
五、建议权236
六、制定规则权236
第三节 反垄断执法程序236
一、受理236
二、调查237
三、审议或审理237
四、裁决237
五、执行237
实务探讨 反垄断执法程序中富于特色的“行政指导”措施238
第四节 中国《反垄断法》关于执法的规定239
一、中国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的设置模式240
立法背景 如何选择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模式241
二、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和义务242
三、中国反垄断调查程序245
四、中国反垄断执法中的法律责任246
实务探讨 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决定如何寻求司法救济246
第三编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251
第十三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251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251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宗旨252
理论研究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宗旨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53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体例254
一、制定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254
二、援用一般法律255
三、专门法律与一般法律相结合255
第四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255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具有密切联系256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存在重要区别256
第十四章 仿冒行为规制制度258
第一节 仿冒行为基本问题考察258
一、仿冒行为的概念258
二、仿冒行为的特征259
三、仿冒行为的反竞争性分析259
实务探讨 如何对待反向仿冒260
第二节 仿冒行为的客体范围263
一、仿冒行为的客体263
二、国际立法中规定的仿冒客体范围264
理论研究 如何保护“知名人物形象”的商品化权利265
三、外国立法中规定的仿冒客体范围267
第三节 中国仿冒行为的法律规制268
一、中国仿冒行为的立法概况268
二、中国仿冒行为的表现形式与认定269
实务探讨 如何解决域名与商标之间的冲突270
典型案例 江苏常州某淘宝网店仿冒知名商品案275
三、中国仿冒行为的法律责任275
第十五章 虚假宣传行为规制制度277
第一节 虚假宣传行为基本问题考察277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277
二、虚假宣传行为的特征278
三、虚假宣传行为的反竞争性分析278
实务探讨 未针对竞争对手的虚假宣传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278
第二节 虚假宣传的形式280
一、以广告方式所进行的虚假宣传280
二、以广告以外的其他方式所进行的虚假宣传280
第三节 虚假宣传的认定原则282
一、后果原则282
二、普通注意力原则282
三、积极宣传与消极宣传兼顾原则283
四、整体观察原则283
五、产生误导可能性原则283
实务探讨 如何处理商业宣传中的“虚假”与“引人误解”之间的关系284
第四节 中国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规制286
一、中国虚假宣传行为的立法概况286
二、中国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287
典型案例 无锡某泵业公司网络虚假宣传案288
三、中国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288
第十六章 商业诋毁行为规制制度290
第一节 商业诋毁行为基本问题考察290
一、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290
二、商业诋毁行为的特征291
三、商业诋毁行为的反竞争性分析291
实务探讨 如何区分商业诋毁行为与一般侵犯名誉权行为292
第二节 商业诋毁行为的表现形式294
一、直接在公众中散布谣言294
二、通过新闻、广告进行诋毁295
三、通过交易相对人进行诋毁295
四、通过有关商品或服务的附属资料进行诋毁295
实务探讨 如何理解商业诋毁与虚假宣传的关系295
五、通过网上恶意评价进行诋毁297
第三节 商业诋毁行为的认定297
一、关于竞争关系问题297
二、关于主观意图和实际损失问题298
三、关于陈述内容的真假问题298
实务探讨 如何理解比较广告中的商业诋毁问题299
第四节 中国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300
一、中国商业诋毁行为的立法概况300
二、中国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301
典型案例 腾讯公司诉360公司隐私保护器商业诋毁案302
三、中国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责任303
第十七章 商业贿赂行为规制制度305
第一节 商业贿赂行为基本问题考察305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305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特征306
三、商业贿赂行为的反竞争性分析306
理论研究 如何界定商业贿赂的概念范围307
第二节 商业行贿和商业受贿309
一、商业行贿309
二、商业受贿309
典型案例 美国司法部诉德普诊断品(天津)有限公司案310
第三节 中国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制311
一、中国商业贿赂行为的立法概况311
二、中国商业贿赂行为的认定312
实务探讨 如何区别商业贿赂与附赠312
典型案例 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315
三、中国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315
第十八章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规制制度317
第一节 商业秘密基本问题考察317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317
二、商业秘密的特征318
理论研究 商业秘密权属何种性质的权利319
第二节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表现形式320
一、不当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320
二、不当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321
三、合法获知但违法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321
四、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321
实务探讨 如何处理员工“跳槽”过程中的商业秘密侵权问题322
第三节 中国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325
一、中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325
二、中国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326
典型案例 上海博达数据通信有限公司诉孙巍、上海深谊计算机有限公司案327
三、中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328
第十九章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规制制度331
第一节 有奖销售基本问题考察331
一、有奖销售行为的概念331
二、有奖销售行为的特征332
三、有奖销售行为的利弊332
实务探讨 电视台的有奖竞猜活动是否属于有奖销售333
第二节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334
一、巨奖销售335
二、欺骗性有奖销售335
实务探讨 如何对待特殊形式的有奖销售336
第三节 中国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规制337
一、中国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立法概况337
二、中国不正当有奖销售的认定338
三、中国不正当有奖销售的法律责任339
典型案例 上海卓尚信息有限公司诉艺龙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339
第二十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度343
第一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责任概述343
第二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344
一、停止侵害行为344
二、排除侵害后果345
三、损害赔偿345
第三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责任346
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346
二、罚款347
第四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347
第四编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律制度353
第二十一章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概述353
第一节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的概念353
第二节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的性质354
一、反倾销与反补贴法主要是国际法354
二、反倾销与反补贴法是国际经济法355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法是国际竞争法355
理论研究 反倾销法应属于贸易法还是竞争法355
第三节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的立法概况359
第四节 反倾销与反补贴法面临的新问题361
理论研究 竞争法框架下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361
第二十二章 倾销行为规制制度364
第一节 倾销基本问题考察364
一、倾销的概念364
二、倾销的分类365
三、倾销的利弊分析365
理论研究 在国际贸易中究竟是否应当反倾销366
第二节 反倾销的条件367
一、存在倾销行为367
实务探讨 如何看待反倾销调查中的替代国制度368
二、存在产业损害370
三、倾销行为与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71
实务探讨 如何确定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371
第三节 反倾销措施372
一、临时措施372
二、价格承诺372
三、征收反倾销税373
第四节 反倾销调查373
一、反倾销调查的发起373
二、反倾销调查活动的展开374
三、初步裁决374
四、最终裁决375
理论研究 现行WTO反倾销法应如何改革376
第五节 中国倾销行为的法律规制377
一、中国反倾销立法概况377
二、中国反倾销的条件378
三、中国反倾销措施379
四、中国反倾销调查380
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纸产业反倾销调查案381
第二十三章 补贴行为规制制度385
第一节 补贴行为基本问题考察385
一、补贴的概念385
二、补贴的专向性限制原则386
三、补贴的分类386
理论研究 补贴与反补贴的理论分歧387
四、补贴与倾销的关系388
第二节 反补贴的条件389
一、存在补贴行为389
二、存在产业损害390
三、补贴行为与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90
第三节 反补贴措施391
一、临时措施391
二、承诺391
三、反补贴税391
第四节 反补贴调查392
一、反补贴调查的发起392
二、反补贴调查活动的展开392
三、反补贴调查中的协商392
四、反补贴案件的裁决393
理论研究 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是否完全体现了公平原则393
第五节 中国补贴行为的法律规制395
一、中国反补贴立法概况395
实务探讨 如何应对国外对华反补贴这一出口贸易中的新挑战395
二、中国采取反补贴措施的条件397
三、中国反补贴措施399
四、中国反补贴调查400
典型案例 加拿大对中国碳钢及不锈钢紧固件反补贴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