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
  • 宋志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751534528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古代哲学-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 中国哲学史应当重写1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特有的哲学3

第一节 哲学三义3

第二节 哲学三性7

第三节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10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发展前景12

第二章 基本问题16

第一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16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0

第三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26

第三章 主要内容31

第一节 总体格局31

第二节 发展阶段36

先秦的奠基期:百家争鸣36

汉唐的展开期:三教并立37

从宋到清的高峰期:理学行世37

第三节 主要问题39

两一关系问题39

知行关系问题40

义利关系问题42

第四节 儒家哲学概述44

第五节 道家哲学概述46

第六节 佛教哲学概述49

第四章 精神韵味52

第一节 自强不息53

第二节 实事求是57

第三节 辩证逻辑61

第四节 以人为本63

第五节 内在超越72

第六节 有容乃大79

奠基期:百家争鸣85

第五章 奠基期概况85

第一节 哲学产生的语境85

由于经济的发展,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5

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6

由于文化的积累,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7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步88

第三节 主要话题93

第四节 主要学派94

第六章 道家天道学97

第一节 老子发其端97

其人其书98

如何以道释物?99

如何以道看人?103

如何辩证思维?107

如何以道救世?110

第二节 庄子集大成112

其人其书112

怎样看待道与物同在?115

道对人的价值何在?120

怎样以道应世?124

第七章 儒家人道学127

第一节 孔子发其端129

其人其书129

如何从天道转向人道?130

如何从“无知之行”转向“有知之行”?133

什么是人道学的内涵?135

如何把握中庸之道?139

理想社会何在?141

第二节 孟子论仁学143

其人其书143

何谓理想之治?145

怎样看待人性?148

性善的根据何在?150

自我怎样完善?153

第三节 荀子论礼学155

其人其书155

如何以礼治国?157

为何施行教化?159

天人关系怎样?162

物理何以可知?165

第八章 墨家的人天学169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169

第二节 何谓人的本质?172

第三节 如何看待人际关系?174

第四节 人格的担保何在?180

第五节 知识何以可能?181

第九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184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活跃184

第二节 惠施怎样看待同异?189

其人其书189

历物十事190

第三节 公孙龙怎样看待坚白?193

其人其书193

白马论193

坚白论195

指物论196

第十章 法家治道学197

第一节 早期法家的探索与实践198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200

其人其书200

如何以理解道?201

人与人的现实关系怎样?205

法术势如何结合?207

展开期:三教并立213

第十一章 展开期概况213

第一节 语境的变化213

汉初的选择213

魏晋的转型215

唐代的定格217

第二节 文本的整理218

经学的文本219

玄学的文本220

佛教的文本220

道教的文本221

第三节 话题的转换221

天人关系222

体用关系223

此岸彼岸关系224

第十二章 经学的建构与解构226

第一节 儒学的经学形态226

经学的形成227

今文经学228

谶纬思潮230

古文经学232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学说233

其人其书233

如何以天论人?234

如何以天论政?237

如何制约君权?241

第三节 王充的天人学说244

其人其书244

天在人上还是在人外?246

天是自然的还是神秘的?248

认知的途径何在?250

福德是否一致?253

第十三章 玄学与体用之辨256

第一节 玄学简述256

玄学的兴起256

主要问题259

主要派系262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264

其人其书264

名教根基何在?265

何为万有的本体?268

如何把握本体?270

第三节 裴頠的崇有论273

其人其书273

何为终极之道?275

如何以儒解老?277

第四节 郭象的独化论278

其人其书278

如何回应有无之辩?279

本体如何为人所用?282

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关系?284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哲学287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287

宗旨要义288

精神需求295

理解诠释299

综合创新304

第二节 华严宗的般若学305

法藏与宗密其人其书305

如何化解学术差异?306

彼岸与此岸如何统一?309

第三节 禅宗的解脱学311

慧能其人其书311

如何看待佛性?313

如何领悟佛性?315

第十五章 道教哲学318

第一节 道教简述318

从道家到道教318

中国特色322

演化过程324

第二节 葛洪与外丹学324

其人其书324

为何说“道即是玄”?325

成仙的途径何在?327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内丹学329

其人其书329

何处求取丹药?329

如何修炼内丹?331

高峰期:理学行世335

第十六章 高峰期概况335

第一节 新的语境335

第二节 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337

第三节 新的话题339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学派分殊343

北宋五子初创理学343

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344

陆九渊转向心学344

王阳明宣告正统理学终结345

朴学的兴起345

第十七章 宋明理学的草创348

第一节 开山者周敦颐348

其人其书348

是否有儒家精神安顿模式?349

儒家精神安顿的本体论依据何在?351

儒家精神安顿如何实现?354

第二节 奠基者程氏兄弟356

其人其书356

礼教根基何在?357

如何从天理看人性?361

如何成就儒者?363

第十八章 集大成者朱熹365

第一节 其人其书365

第二节 天理的诠释367

怎样看待理事关系?367

怎样看待理气关系?369

怎样看待一多关系?371

第三节 人性的诠释373

如何看待人性的二重性?373

如何看待心性的二重性?375

如何看待理欲关系?377

第四节 知行观的展开381

知行关系如何?382

格物与致知关系如何?383

何为“切己工夫”?385

第十九章 陆王心学388

第一节 陆九渊的转向389

其人其书389

理在天上还是在心中?390

务外还是内省?393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终结396

其人其书396

何为儒学本体论的核心?398

知行怎样合一?403

本体与工夫怎样统一?407

第二十章 张王气学413

第一节 张载的气本体论414

其人其书414

万物真实性的依据何在?415

如何从气本体论看人性?421

何谓“天人合一”?423

第二节 王夫之的道器论427

其人其书427

如何摆正道器关系?429

如何摆正两一关系?430

如何摆正知行关系?432

如何摆正理欲关系?435

如何摆正理势关系?436

第二十一章 清初朴学438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438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445

其人其书445

何谓“形而上”?447

在知识论上天人能否合一?449

理欲是否兼容?452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455

后记4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