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资产证券化规则之法律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邹健主编;李耀光审定;辛亚杰,李征,冯琳珺,陈卓,赵旭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872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证券法-法律解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资产证券化规则之法律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范畴1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1
一、“资产”的含义2
二、“证券”的含义4
三、“化”的含义5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6
一、构建资产池6
二、组建SPV6
三、真实出售7
四、信用增级7
五、信用评级7
六、证券销售8
七、向发起人支付资产购买价款8
八、存续管理8
九、清算终结8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9
一、具有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根本特点9
二、资产证券化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10
三、资产证券化嵌入了金融创新手段10
(一)破产隔离10
(二)信用增级12
四、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12
五、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既可表内也可表外的融资方式13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13
一、按基础资产种类不同进行的分类14
二、按资产证券化地域不同进行的分类14
三、按是否对现金流进行处理而做的分类14
四、按监管机构不同进行的分类15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15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15
(三)资产支持票据16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16
第二章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演变17
第一节 MBS的诞生及其发展18
一、MBS诞生的背景18
二、MBS诞生的发动机20
三、MBS的诞生及其发展21
第二节 ABS的诞生及其发展24
第三节 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其深远影响26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条件26
(一)次贷有需求26
(二)银行有动力发放次贷27
(三)房价下跌28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深远影响28
(一)改革监管机构体系29
(二)克服金融机构高管短期利益倾向29
(三)强化信息披露29
(四)风险自留30
(五)结构简单化30
(六)对评级机构加强监管30
第四节 美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特点30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模式为表外模式30
(二)SPV可以采取SPT和SPC形式31
(三)税收优惠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31
(四)政府大力支持资产证券化发展31
(五)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完善31
(六)交易结构复杂32
(七)信用增级手段丰富多样32
第三章 欧洲和日、韩等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概览33
第一节 欧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概况33
一、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SME Sec)34
(一)合成证券化模式34
(二)真实出售模式35
二、整体业务证券化(WBS)36
三、资产担保债券36
四、留置证券化37
第二节 日、韩等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38
一、日本的资产证券化39
(一)立法先行39
(二)MBS是主要产品39
(三)信托银行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39
(四)住房金融支援机构发挥主导作用39
(五)过手证券为主39
二、韩国的资产证券化40
(一)法律健全40
(二)韩国政府间接主导资产证券化改革41
(三)ABS为主,MBS发展缓慢42
三、澳大利亚的资产证券化42
(一)法律依据是普通法42
(二)离岸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渐增多43
(三)税收优惠43
(四)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支持证券化43
(五)准表外模式43
(六)综合性监管模式44
(七)重视发起人证券化建设44
(八)信息披露制度完善44
(九)指导规则《基金管理与证券化》44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47
第一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萌芽阶段48
一、三亚地产投资券48
二、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发行资产担保债券49
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航运收入证券化50
四、中远集团和工行的资产证券化置换50
五、重庆ABS计划50
六、中集集团应收账款商业票据50
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化尝试51
八、重庆新华信托、深圳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资金信托计划51
九、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风险项目证券化51
十、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信托项目52
十一、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52
第二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和常态化发展阶段53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53
(一)第一个试点阶段: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54
(二)第二个试点阶段: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55
(三)第三个试点阶段: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55
(四)常态化发展阶段:2015年后57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展历程59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发展历程62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发展历程63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规则65
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规则66
一、发起机构的外延66
二、发起机构资产证券化的准入67
三、发起机构的条件67
四、发起机构的基本信息68
五、发起机构的风险隔离68
六、发起机构与其他主体的关联关系69
七、发起机构的贷款服务69
八、发起机构选聘受托机构的事项70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的规则71
一、原始权益人的基本信息71
二、原始权益人的条件72
三、原始权益人与相关主体的关联关系74
四、原始权益人的风险隔离75
五、原始权益人的职责75
六、原始权益人作为资产服务机构的条件、职责等77
第三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简况78
一、政策性银行79
(一)国家开发银行79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79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79
二、国有商业银行79
(一)中国工商银行79
(二)中国农业银行80
(三)中国银行80
(四)中国建设银行80
(五)交通银行三、股份制商业银行80
(一)招商银行80
(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80
(三)中信银行80
(四)华夏银行81
(五)中国光大银行81
(六)兴业银行81
(七)广发银行81
(八)中国民生银行81
(九)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81
(十)恒丰银行81
(十一)浙商银行81
(十二)渤海银行81
四、城市商业银行82
五、农商行82
六、农合行82
七、农信社83
八、村镇银行83
九、外资银行83
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84
十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84
十二、汽车金融公司85
十三、金融租赁公司85
十四、消费金融公司86
十五、财务公司86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原始权益人简况87
一、融资租赁公司87
二、商业保理公司88
三、城投公司89
四、小贷公司五、公积金中心91
第六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规则(一)92
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规则94
一、信贷资产的选择标准94
(一)同质性94
(二)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95
(三)政策导向95
二、信贷资产的真实出售96
(一)《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5年第3号)96
(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97
(三)《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3号)98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5〕第7号)98
三、信贷资产转让的抵押权变更登记98
四、信贷资产的赎回或终止条款99
第二节 资产支持票据的基础资产规则100
一、基础资产的分类100
(一)财产或财产权利100
(二)单一基础资产或组合基础资产100
二、基础资产的选择标准100
(一)基础资产符合法律法规规定100
(二)基础资产权属明确101
(三)基础资产能够产生可预测现金流101
(四)基础资产不得附带抵押、质押等担保负担或其他权利限制101
第三节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基础资产规则101
一、基础资产的穿透认定原则102
二、基础资产的分类102
三、基础资产的选择标准102
(一)基础资产符合法律法规规定102
(二)基础资产能够产生独立、可持续现金流102
(三)基础资产的规模、存续期限应当与支持计划的规模、存续期限相匹配103
(四)基础资产可特定化,权属清晰、明确,没有附带抵押、质押等担保责任或者其他权利限制,或者能够通过相关安排解除基础资产的相关担保责任和其他权利限制103
(五)基础资产真实、合法、有效,不存在虚假或欺诈性转移等任何影响支持计划的情形103
(六)基础资产现金流的其他要求103
(七)政策导向104
(八)负面清单105
四、循环购买105
五、基础资产的转让106
第七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规则(二)107
第一节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规则108
一、穿透认定原则108
二、基础资产分类109
(一)财产或财产权利109
(二)债权资产或收益权资产109
(三)单项或资产组合112
三、基础资产选择标准112
(一)现金流112
(二)政策导向115
(三)负面清单115
(四)其他115
四、真实销售117
(一)基础资产转让协议117
(二)转让的合法有效性118
五、基础资产管理制度119
六、循环购买119
七、信托受益权的司法案例120
(一)当事人120
(二)原告诉请121
(三)法院认定的事实121
(四)法院分析及其判决123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解读124
一、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负面清单规则125
二、《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解读126
第八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规则(三)131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转让登记和转让通知方式132
一、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转让的不同要求132
二、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转让登记的探讨134
三、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转让通知的探讨137
(一)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转让通知的规则分析137
(二)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转让通知的实践138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担保权益的转让登记139
一、基础资产担保权益转让登记的规定139
二、基础资产担保权益转让登记的实践141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及其担保权益转让的规则摘要142
一、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及其担保权益转让规则目录142
二、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及其担保权益转让规则摘要144
第九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规则(四)176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的意义177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规则179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真实出售规则179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础资产真实出售规则182
三、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规则183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的探讨185
一、现有规则的立法层级低185
二、现有规则缺乏“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185
(一)发起人出售资产的意图185
(二)出售资产的价格186
(三)对发起人的追索权186
(四)基础资产剩余利润186
(五)发起人担任服务商的问题186
(六)回购(赎回)187
三、“真实出售”会计标准和法律标准的平衡187
第十章 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及其受托机构或管理人规则189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置190
一、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设置191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设置191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特殊目的载体设置191
(三)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特殊目的载体设置192
二、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分析192
(一)SPT193
(二)SPP195
(三)SPC195
(四)中国特色的“资产支持计划”197
第二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信托受托机构规则197
一、中介机构的定位198
二、主体资格198
三、风险隔离200
四、信托合同200
五、受托职责及其终止201
六、其他事项202
(一)基本情况202
(二)关联关系说明202
(三)重大事项报告203
第三节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特殊目的载体管理人规则203
一、主体情况203
二、核心地位204
三、资质和条件205
四、职责205
五、风险隔离207
六、关联关系208
七、管理人变更209
八、管理人的重大事项209
九、风险揭示210
十、监管措施210
第四节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特殊目的载体受托人规则211
一、资质211
二、职责212
三、核心地位213
四、更换213
五、关联关系213
六、风险隔离213
第十一章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规则215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规则217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规则217
(一)鼓励采用信用增级217
(二)增级方式217
(三)信用增级机构217
(四)信息披露218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用增级规则219
(一)增级方式219
(二)信息披露220
(三)信用增级机构221
(四)信用增级的律师意见222
三、资产支持票据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信用增级规则222
(一)资产支持票据的信用增级规则222
(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信用增级规则222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信用增级措施223
一、分层结构223
二、超额抵押224
三、现金抵押账户225
四、利差账户226
五、其他内部增信措施227
(一)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227
(二)回购条款227
(三)追索权227
(四)加速清偿与违约事件触发机制227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增级措施228
一、备用信用证229
二、担保230
三、保险231
四、其他外部增信措施232
(一)流动性支持232
(二)差额支付233
第十二章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规则(一)234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规则235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规则235
(一)双评级制度236
(二)鼓励投资者付费模式236
(三)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236
(四)最低档和定向发行的证券可免于评级237
(五)特定借款人的评级237
(六)信息披露237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用评级规则238
(一)主体资质238
(二)委托方239
(三)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239
(四)评级机构对管理人、原始权益人的监督240
(五)信息披露240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信用评级规则240
(一)双评级240
(二)鼓励投资者付费模式241
(三)按照规定和约定履行义务241
(四)主体资质241
(五)信息披露241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信用评级规则241
(一)资质242
(二)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242
(三)信息披露242
第二节 银行间市场资信评级的规则243
一、《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JR/T0030.1—2006)243
(一)信用评级主体规范243
(二)信用评级业务规范245
(三)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248
二、《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249
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作业管理的通知》(银发〔2008〕75号)249
四、《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介服务规则》(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2012〕17号)250
五、《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2013〕1号)250
第三节 交易所市场资信评级的规则251
一、《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50号)252
(一)行业准入252
(二)评级原则252
(三)业务制度252
(四)利害冲突及回避制度252
(五)防火墙253
(六)考核和薪酬制度253
(七)项目组及其职责253
(八)评级委员会制度253
(九)复评制度253
(十)评级结果公布制度253
(十一)跟踪评级制度253
(十二)异议程序253
(十三)验证及公告254
(十四)信息保密制度254
(十五)档案管理制度254
(十六)报告制度254
二、《证券资信评级机构执业行为准则》254
(一)新产品的专家评估审核机制255
(二)评级质量的基本保障措施255
(三)评级分析员255
(四)评级质量审核机制255
(五)评级业务程序255
(六)终止评级256
(七)防火墙256
(八)评级收费标准256
(九)评级人员的薪酬和考核256
(十)信息披露257
(十一)验证257
(十二)保密信息的处理257
(十三)合规检查257
三、《证券市场资信评级机构评级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中证协发〔2016〕115号)257
(一)尽职调查258
(二)评级报告258
(三)信息披露260
第十三章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规则(二)262
第一节 国际、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简况262
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263
二、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265
(一)总体概况265
(二)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简介265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案例272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案例273
(一)结构摘要273
(二)主要参与方介绍(略)273
(三)评级意见273
(四)交易基本结构274
(五)资产支持证券274
(六)交易结构分析274
(七)信用增级措施275
(八)资产池信用质量分析275
(九)资产池现金流预测276
(十)主要参与方277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信用评级案例277
(一)评级意见277
(二)基础资产278
(三)受益凭证278
(四)交易结构278
(五)原始权益人主体信用分析279
(六)基础资产质量分析279
(七)交易结构分析279
(八)增级措施分析280
(九)重要交易参与方280
(十)结论280
第十四章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与挂牌规则282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则285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则285
(一)发行人285
(二)备案发行285
(三)储架发行286
(四)定向发行或公开发行287
(五)发行市场287
(六)承销287
(七)风险自留288
(八)招标发行和簿记建档290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行规则290
(一)发行人291
(二)备案发行291
(三)簿记建档和招标291
(四)发行对象及其人数、认购限额292
(五)风险自留293
(六)发行价格294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发行规则294
(一)发行人294
(二)注册发行294
(三)公开发行或非公开定向发行294
(四)发行市场294
(五)承销294
(六)发行价格295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发行规则295
(一)发行主体295
(二)储架发行295
(三)初次申报核准,同类产品事后报告295
(四)发行平台296
(五)合格投资者296
(六)受托人认购296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挂牌规则296
一、银行间交易市场的挂牌规则297
二、交易所市场的挂牌规则分析297
(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规则297
(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规则298
(三)机构间私募服务与报价系统的挂牌规则300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发行对象具体范畴及其认购的法律依据300
一、资产证券化发行对象的具体范畴301
(一)资产支持票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对象301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行对象301
(三)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发行对象302
二、资产证券化发行对象认购的法律依据303
(一)银行及其理财产品303
(二)证券公司及其资管产品304
(三)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304
(四)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305
(五)信托公司及其信托计划305
(六)期货公司306
(七)财务公司306
(八)QFII和RQF306
(九)社会保障基金307
(十)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307
(十一)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基金产品308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中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308
一、国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简单介绍309
(一)美国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309
(二)欧盟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310
(三)日本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311
二、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概况311
三、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313
第十五章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登记、托管和结算规则315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规则317
一、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市场318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的交易市场318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交易市场319
(三)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交易市场321
二、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规则322
(一)资产支持票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交易规则322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主要交易规则325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登记、托管和结算规则330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登记、托管和结算规则331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登记、托卡和结算的基础设施331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登记、托管和结算的主要规则331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登记、托管和结算规则333
(一)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登记、托管和结算的基础设施333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登记、托管和结算的规则334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登记、托管和结算规则340
第十六章 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342
第一节 信贷资产化的信息披露规则342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343
二、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344
(一)真实性原则344
(二)完整性原则345
(三)准确性原则345
(四)及时性原则345
三、信息披露的媒介345
四、信息披露的对象346
五、信息披露的内容347
(一)发行说明书347
(二)受托机构报告348
(三)临时性重大事件报告349
(四)付息公告351
(五)机构更换352
(六)基础资产352
六、信息披露不当的法律责任355
七、专项信息披露指引356
第二节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则358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358
二、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359
三、信息披露的媒介359
四、信息披露的对象360
五、信息披露的内容360
(一)计划说明书361
(二)评级报告363
(三)托管报告364
(四)资产管理报告364
(五)重大事件披露365
(六)基础资产366
(七)风险揭示367
六、信息披露的时限367
七、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368
第三节 资产支持票据的信息披露规则369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369
二、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370
三、信息披露的媒介370
四、信息披露的内容371
五、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371
第四节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则372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372
二、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372
三、信息披露的内容372
(一)管理报告373
(二)信用评级报告373
(三)持有人会议事项373
(四)清算报告373
(五)托管报告373
(六)重大事项374
(七)募集说明书等书面文件374
四、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374
第十七章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税务规则375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规则376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则376
(一)出具会计意见书376
(二)审计年度受托机构报告377
(三)出具税收安排意见书377
(四)履行尽职调查责任377
(五)履行信息披露责任377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则分析377
(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378
(二)执业要求378
(三)和计划管理人的关系378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事项378
三、资产支持票据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则380
(一)执业要求381
(二)服务事项381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规则381
一、金融工具的界定382
二、资产证券化的终止确认383
(一)会计确认的国际经验384
(二)中国会计确认的规则385
三、金融资产转移387
四、资产证券化的SPV合并问题389
五、会计计量392
六、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信息披露394
七、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395
八、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其他规定399
(一)特定目的信托的会计处理399
(二)受托机构的会计处理399
(三)资金保管机构的会计处理400
(四)贷款服务机构的会计处理400
(五)投资机构的会计处理400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税务规则401
一、国外资产证券化税收制度的简单介绍401
(一)美国401
(二)法国402
(三)日本403
(四)中国台湾地区403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税收政策404
(一)关于印花税政策问题404
(二)关于营业税政策问题405
(三)关于所得税政策问题405
三、资产证券化税收的基本原则409
(一)税收中性原则409
(二)税收公平原则410
(三)“实质课税”原则410
第十八章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中国化411
第一节 全球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412
一、美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413
(一)美国的REITs实体的审核标准413
(二)美国REITs的上市标准416
二、澳大利亚、日本等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417
(一)澳大利亚417
(二)日本418
(三)新加坡418
(四)中国香港419
(五)加拿大420
(六)英国420
三、全球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420
(一)分类复杂420
(二)税收优惠422
(三)收益稳定422
(四)投资风险较小423
(五)期限423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探索423
一、中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423
二、中国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实践426
(一)房地产信托426
(二)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427
(三)国内上市的准REITs427
(四)投资于REITs的基金427
三、典型案例介绍428
(一)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428
(二)海印股份信托受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430
(三)中信华夏苏宁云创资产支持专项计划434
(四)鹏华前海万科REITs封闭式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437
(五)万达“稳赚1号”442
第十九章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实务445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法律服务的总体要求和服务内容445
一、资产证券化法律服务的总体要求446
二、资产证券化法律服务的内容447
(一)进行尽职调查447
(二)出具法律意见书448
(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449
(四)合同起草、审查449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尽职调查450
一、法律尽职调查的概念和价值450
(一)提供信息支持452
(二)保护投资者利益452
(三)发现问题并整改452
(四)合理规避职业风险452
二、资产证券化法律尽职调查的程序453
(一)参与协调会453
(二)拟定并发送尽职调查清单或问卷453
(三)发起机构或原始权益人收集资料454
(四)约定保密事项455
(五)进场尽职调查455
(六)签订承诺函455
(七)撰写并出具法律尽职调查报告455
三、资产证券化法律尽职调查的注意事项456
(一)配备一定数量的优秀律师456
(二)关注基础资产,坚持穿透核查456
(三)加强与其他中介机构的沟通、配合457
(四)遵循尽职调查的工作方法457
(五)制作工作底稿458
(六)坚持诚实守信原则459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意见书460
一、法律意见书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必备文件460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意见书460
(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法律意见书460
(三)资产支持票据的法律意见书461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法律意见书462
二、法律意见书撰写的注意事项462
(一)法律意见书的编制规则462
(二)法律意见书的具体内容462
(三)以事实为根据,充分揭示风险464
(四)区分信息来源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464
(五)体现专业性465
参考文献466
附录 资产证券化政策法规目录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