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健康生活蓝皮书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 201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健康生活蓝皮书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 2016](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964201.jpg)
- 黄钢,金春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2058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居民-健康调查-调查报告-中国-201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健康生活蓝皮书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 201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1.1 健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1
1.1.2 我国居民健康面临复杂问题5
1.2 研究现状7
1.3 研究意义8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9
1.4.1 “健康”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相关概念比较9
1.4.2 “健康城市”的界定及标准13
1.4.3 “城市健康生活”概念的界定15
1.4.4 城市健康生活评价与健康城市评价的区别15
1.5 理论基础16
1.5.1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社会因素决定理论16
1.5.2 卫生能力范式理论19
1.5.3 家庭健康生产需求理论20
1.5.4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21
1.6 研究内容22
1.6.1 内容结构22
1.6.2 评价指标体系23
2 国外健康城市建设经验借鉴27
2.1 温哥华健康城市建设战略27
2.1.1 背景与目标27
2.1.2 健康城市建设战略措施28
2.2 日本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30
2.2.1 背景:国民健康营造计划31
2.2.2 东京都的健康城市建设实践31
2.2.3 市川市的健康城市建设实践32
2.2.4 袋井市的健康城市建设实践33
3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的评价方法35
3.1 多属性评价方法体系35
3.2 一些多属性评价方法36
3.2.1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36
3.2.2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36
3.2.3 秩和比法37
3.2.4 灰色关联法37
3.2.5 熵权法37
3.2.6 证据理论37
3.2.7 层次分析法37
3.2.8 粗糙集38
3.2.9 复相关系数法38
3.2.10 离散系数法38
3.2.11 概率权法38
3.2.12 客观权重赋权法38
3.2.13 消去与选择转换法39
3.2.14 集对分析39
3.2.15 模糊评价法39
3.2.16 突变论40
3.2.17 DEA效率分析40
3.2.18 投影寻踪法40
3.2.19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40
3.2.20 支持向量机41
3.3 多属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41
3.3.1 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不一致41
3.3.2 组合评价方法种类多样导致结果不一致41
3.3.3 单纯应用客观评价法值得商榷42
3.3.4 一些基于运筹学的组合方法值得商榷42
3.3.5 基于排序的评价不能用于组合评价42
3.3.6 纵向可比性差42
3.4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42
3.4.1 主观与客观并重原则42
3.4.2 总量与质量兼顾原则43
3.4.3 纵向评价结果可比原则43
3.4.4 指标单调性原则44
3.4.5 定值评价原则45
3.4.6 基于客观统计数据原则45
3.4.7 区分度适当原则45
3.4.8 评价公众接受原则46
3.4.9 指标齐全原则46
3.4.10 尊重原始数据原则47
3.5 加法合成与平方合成的本质48
3.5.1 加法合成与平方平均合成的计算公式48
3.5.2 加法合成与平方平均合成的本质48
3.5.3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的评价方法51
4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52
4.1 经济保障的概念52
4.2 经济保障与居民健康生活的关系53
4.2.1 经济决定人类健康发展的水平53
4.2.2 经济保障是居民健康生活的前提54
4.3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意义57
4.4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58
4.4.1 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58
4.4.2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成61
4.4.3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指标数据来源62
4.5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结果62
4.5.1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城市排名62
4.5.2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省、市及自治区分析72
4.5.3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的区域分析74
4.6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深度分析75
4.6.1 指标深度分析75
4.6.2 地区差距分析77
4.6.3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后50城市分析78
5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80
5.1 公共服务的内涵80
5.2 公共服务是保障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81
5.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的意义82
5.4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82
5.4.1 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82
5.4.2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成85
5.4.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数据来源87
5.5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结果88
5.5.1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城市排名88
5.5.2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省、市及自治区分析98
5.5.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区域分析100
5.6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深度分析101
5.6.1 指标深度分析101
5.6.2 地区差距分析103
5.6.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评价后50城市分析105
6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107
6.1 文化概述107
6.2 健康与文化生活108
6.2.1 文化生活与居民健康108
6.2.2 城市健康与文化生活110
6.3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意义110
6.4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111
6.4.1 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111
6.4.2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13
6.4.3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指标数据来源116
6.5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结果116
6.5.1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城市排名116
6.5.2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的省、市及自治区分析125
6.5.3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的区域分析127
6.6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深度分析129
6.6.1 指标深度分析129
6.6.2 地区差异分析131
6.6.3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评价后50城市分析132
7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134
7.1 环境的界定134
7.2 环境是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135
7.2.1 环境卫生学理论135
7.2.2 环境心理学理论135
7.2.3 自然环境与居民健康生活136
7.2.4 人工环境与居民健康生活137
7.3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意义137
7.4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138
7.4.1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体系相关研究138
7.4.2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40
7.4.3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指标数据来源143
7.5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结果143
7.5.1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城市排名143
7.5.2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省、市及自治区分析153
7.5.3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的区域分析155
7.6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评价深度分析156
7.6.1 指标深度分析156
7.6.2 地区差异分析158
7.6.3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评价后50城市分析159
8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161
8.1 医疗卫生服务概述161
8.2 医疗卫生服务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163
8.2.1 我国医疗卫生经费和卫生资源投入情况163
8.2.2 孕妇、婴儿及主要疾病死亡率164
8.3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研究意义165
8.3.1 明确医疗卫生服务的定位166
8.3.2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居民健康166
8.3.3 促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高166
8.3.4 促进城市健康生活稳定发展167
8.4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167
8.4.1 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167
8.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69
8.4.3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70
8.4.4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数据来源171
8.5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结果171
8.5.1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城市排名171
8.5.2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的省、市及自治区分析181
8.5.3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分析183
8.6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深度分析184
8.6.1 指标深度分析184
8.6.2 地区差距分析186
8.6.3 城市健康生活评价后50城市分析187
9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189
9.1 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排名及分析189
9.2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评价的省、市及自治区分析200
9.3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评价的区域分析203
9.4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指数评价的深度分析204
9.4.1 指标深度分析204
9.4.2 地区差异分析205
9.4.3 城市健康生活综合评价后50城市分析206
9.5 环保重点城市健康生活综合评价207
9.5.1 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生活的影响207
9.5.2 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210
9.5.3 环保重点城市健康生活评价指标体系211
9.5.4 环保重点城市健康生活评价结果213
10 省、市及自治区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219
10.1 省、市及自治区城市健康生活指数综合评价219
10.2 城市健康生活经济保障指数评价222
10.3 城市健康生活公共服务指数评价224
10.4 城市健康生活环境健康指数评价226
10.5 城市健康生活文化健康指数评价228
10.6 城市健康生活医疗卫生指数评价229
10.7 城市健康生活人口发展指数评价231
11 我国城市健康生活建设经验——政府视角234
11.1 上海市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234
11.1.1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改234
11.1.2 制度创新为基础,注重顶层设计235
11.1.3 狠抓环节建设促成235
11.1.4 建设成效的社会评价236
11.2 上海市开创了慢性病健康管理新模式236
11.2.1 背景介绍236
11.2.2 上海市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237
11.2.3 上海市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特点238
11.3 北京市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239
11.3.1 医疗联合体的工作目标240
11.3.2 医疗联合体的工作步骤241
11.3.3 医疗联合体的职责分工241
11.3.4 医疗联合体的特点242
11.4 杭州市全面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243
11.4.1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介绍244
11.4.2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实施情况245
11.4.3 后续工作及建议246
11.5 西安市建设“医养结合”特色养老机构——以西安市工人疗养院建设为例246
11.5.1 西安市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机构现状246
11.5.2 西安市发展养老服务业规划247
11.5.3 西安市工人疗养院开展疗治养相结合的特色养老服务249
11.6 天津市民政局六项举措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250
11.6.1 加快地方立法,推动持续健康发展250
11.6.2 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全方位支撑251
11.6.3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硬件设施水平251
11.6.4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改革试点项目251
11.6.5 吸引社会投资,构建多元参与机制252
11.6.6 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252
11.7 石家庄市建立“医养扶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252
11.7.1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医养扶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内容252
11.7.2 “医养扶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的社会评价及推广255
11.8 无锡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市民健康水平255
11.8.1 身边的设施、身边的组织、身边的活动256
11.8.2 建设科学健身示范区256
11.8.3 开展“文明风尚·科学健身”系列活动257
11.9 南通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程257
11.9.1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257
11.9.2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程的具体实施项目260
11.10 徐州市多措并举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64
11.10.1 党政主导 惠老政策日臻完善265
11.10.2 夯实基础 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65
11.10.3 应对需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266
11.10.4 精神关爱 让快乐和温情融入老年生活266
11.10.5 改善环境 精心打造适老宜居生态城267
11.10.6 弘扬孝行 尊老敬老氛围日益浓厚267
11.11 盐城市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模式268
11.1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模式的具体做法268
11.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服务的实施效果269
11.12 贵州省开启“互联网+慢病管理”的“贵州模式”270
11.12.1 互联网+慢病管理“贵州模式”270
11.12.2 贵州省模式的“生长动力”271
11.12.3 意识相通促成合作272
11.12.4 “贵州模式”拟向全国复制273
11.13 邯郸市“健康小屋”模式的实践和探索273
11.13.1 邯郸市“健康小屋”的产生背景273
11.13.2 邯郸市“健康小屋”的建设模式274
11.13.3 邯郸市“健康小屋”的运行机制276
11.13.4 邯郸市“健康小屋”取得的成效和下步工作方向277
11.14 河南省全面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278
11.14.1 河南省新农合工作进展情况279
11.14.2 河南省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背景279
11.14.3 河南省新农合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279
11.14.4 下一步的工作281
11.15 雅安市促进医养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健康雅安”282
11.15.1 雅安市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方案283
11.15.2 以“医养结合”模式作为雅安康养产业突破口285
11.15.3 雅安市确立医养产业发展目标286
11.16 安康市推行“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287
11.16.1 创新方式,搭建医疗服务平台287
11.16.2 注重内涵,转变医疗服务方式288
11.16.3 把握重点,凸显医疗模式成效289
12 我国城市健康生活建设经验——产业视角291
12.1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我国中医健康管理行业的标杆291
12.1.1 单位简介291
12.1.2 健康管理中心的做法及特色项目292
12.1.3 中心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体会293
12.2 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启了“互联网+”医疗新模式295
12.2.1 项目的实施背景295
12.2.2 乌镇互联网医院业务与实践295
12.2.3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践经验与效果298
12.3 三亚中医院——我国健康旅游的引领者300
12.3.1 三亚中医院简介300
12.3.2 三亚中医院健康旅游开展情况300
12.3.3 三亚中医院开展健康旅游的主要经验302
12.4 瑞慈医疗集团——中国医卫改革的样本303
12.4.1 瑞慈医疗集团简介及开展的主要业务303
12.4.2 瑞慈医疗集团的主要做法及经验306
12.5 树兰医疗打造高标准社会办综合性医院307
12.5.1 树兰医疗发展概况307
12.5.2 树兰医疗的发展举措308
12.5.3 树兰医疗的发展启示310
12.6 扬州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推进“医养结合”310
12.6.1 重视线下服务工作建设,让老人“老有所医”311
12.6.2 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远程合作项目311
12.6.3 公益项目支持,关爱失能老人健康312
主要参考文献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