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弘教系列教材 无机化学 专题教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文广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40903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14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152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弘教系列教材 无机化学 专题教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1 判断多原子共价分子内部结构的思路和方法1
1.1 判断多原子共价分子内部结构的逻辑思路2
1.2 多原子分子中心原子的确定2
1.3 中心原子轨道杂化方式的判断3
1.3.1 中心原子轨道杂化方式与其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总数的关系3
1.3.2 中心原子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的求算方法3
1.4 分子几何构型的判断4
1.5 分子内部价键结构的合理推定6
1.5.1 单中心分子内部价键结构的推定7
1.5.2 多中心分子内部价键结构的推定9
1.6 结语10
专题2 中心原子轨道杂化方式与分子价电子总数的关系12
2.1 原子轨道杂化方式与价电子总数的关系12
2.2 上述关系的依据及蕴含的原理13
2.3 分子结构实例分析14
2.4 分子中“增减氧硫,杂化不变”的有趣现象16
专题3 原子半径收缩的分区特征及其成因与意义18
3.1 原子半径收缩的分区特征18
3.2 原子半径收缩呈现分区特征的成因分析19
3.3 原子半径收缩体现分区特征的意义和影响20
3.3.1 d区收缩的意义和影响(以钪系收缩为例)21
3.3.2 f区收缩的意义和影响(以镧系收缩为例)22
专题4 元素的Z*/r对物质性质的广泛影响24
4.1 影响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24
4.2 影响元素的电负性25
4.3 影响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填充次序25
4.4 影响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电离次序26
4.5 影响金属单质的原子化焓26
4.6 影响化合物的键性比例27
4.7 影响共价键的键能28
4.8 影响离子化合物的晶格能28
4.9 影响离子的水合能29
4.10 影响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29
4.11 影响配合物晶体场的分裂能30
4.12 影响化合物的水解性31
4.13 影响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31
4.14 影响物质的氧化还原性32
4.15 影响含氧酸的酸强度32
4.16 影响含氧酸的缩合性33
4.17 影响物质的颜色33
4.18 导致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34
4.19 引起“对角线规则”之现象34
4.20 结语35
专题5 形近义异,似是而非36
5.1 金属性与金属键36
5.1.1 概念的含义36
5.1.2 宏观能量和理化性质方面的数据比较37
5.1.3 微观结构方面的洞察分析38
5.2 离子性与离子键39
5.2.1 概念的含义39
5.2.2 宏观能量和理化性质方面的数据比较39
5.2.3 微观结构方面的洞察分析40
5.3 共价性与共价键41
5.4 结语42
专题6 软硬酸碱规则及其理论基础与化学应用43
6.1 皮尔逊软硬酸碱的分类及软硬酸碱的亲和规则43
6.1.1 软硬酸碱的分类和判断43
6.1.2 软硬酸碱的亲和规则45
6.2 软硬酸碱规则的理论基础45
6.2.1 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的支持45
6.2.2 π键理论的支持46
6.2.3 前线分子轨道理论的支持46
6.3 软硬酸碱规则在化学上的应用探讨46
6.3.1 解释化合物的稳定性46
6.3.2 解释自然界中矿物的存在形式47
6.3.3 解释人体内和人发中宏微量元素的结合方式47
6.3.4 解释配合物的键合异构现象48
6.3.5 解释原子簇化合物中M—M(金属—金属)键的形成48
6.3.6 解释化学反应的方向48
6.3.7 解释化学反应的速度49
6.3.8 解释催化作用49
6.3.9 解释类聚效应49
6.3.10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50
专题7 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对氢碘双分子基元反应机理的否定52
7.1 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及前线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52
7.2 前线轨道理论对氢碘双分子基元反应机理的否定53
7.3 氢碘化合反应实际机理讨论54
专题8 多重平衡共存—互动思想与化学问题解决56
8.1 多重平衡共存—互动思想的内涵及相关证明56
8.2 多重平衡共存—互动思想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57
8.2.1 解释反应现象,判断反应产物57
8.2.2 认识耦合作用,理解反应条件58
8.2.3 简便快速地判断各种综合反应平衡常数与各物质离解或形成常数间的关系59
8.2.4 灵活准确地由已知电对的?θ计算其他电对的?θ60
8.2.5 灵活快速地由已知电对的?θ计算各种化学过程的平衡常数62
8.2.6 灵活简便地求解物质的溶解度63
专题9 耦合反应及其应用64
9.1 稳定性含氧酸盐的还原分解64
9.2 稳定性氧化物的卤代转化66
9.3 难溶性盐的氧化络合溶解67
9.4 惰性金属的硫化—氧化或氧化—络合溶解68
专题10 关于无机物质水解反应的讨论71
10.1 水解反应的一般机理71
10.1.1 BCl3的水解71
10.1.2 CaC2的水解72
10.1.3 NCl3的水解73
10.1.4 PCl3的水解73
10.2 水解趋势的判断74
10.2.1 结构上可从相关原子的电荷、半径、电子层结构分析74
10.2.2 表观上可从水解反应的逆反应趋势来判断75
10.2.3 外界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水解反应的发生76
10.3 水解产物的类型76
10.3.1 完全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或含氧酸及氢化物76
10.3.2 不完全水解生成碱式盐或氧基盐及氢化物76
10.3.3 水解产物会进一步发生作用的情况77
专题11 化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应用78
11.1 科学家运用类比思维进行探索发现的启示78
11.2 类比是理解、记忆各种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79
11.3 类比是化学应试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捷径”81
11.4 教学中应注意类比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结合82
专题12 氟分子的强氧化性与氟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关系讨论85
12.1 问题的提出85
12.2 关于F2、Cl2的氧化性强弱及其与元素得电子能力关系的讨论86
12.2.1 在水溶液中反应形成水合卤离子87
12.2.2 卤素分子与金属单质反应87
12.2.3 卤素分子与非金属单质反应88
12.3 结语89
专题13 基于性构相依核心化学思想的元素化学的教学与思考90
13.1 问题的提出90
13.2 关于臭氧分子的基本实验事实91
13.3 共价键理论对O3分子结构的分析92
13.3.1 价键法及杂化轨道理论对臭氧分子原子间键合关系的分析92
13.3.2 分子轨道理论的处理方法对臭氧分子中π3 4键键级的分析93
13.3.3 臭氧的分子结构对其性质、存在、制备、用途决定性影响的阐释94
13.4 思考与感悟95
专题14 极致归中,价态均化96
14.1 氧化还原反应的归中律96
14.2 氧化还原反应极致归中、价态均化的有趣现象97
14.3 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重要规律97
专题15 基于对比教学法的磷化学的课堂教学与思考99
15.1 问题的提出99
15.2 基于对比教学法的磷化学的课堂教学例举99
15.2.1 磷的同素异形体单质99
15.2.2 磷的氢化物和卤化物101
15.2.3 磷的含氧化合物102
15.3 思考与感悟104
专题16 八隅体规则及其对硼族元素化合物特殊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阐释107
16.1 八隅体规则的含义107
16.2 八隅体规则对硼族元素化合物特殊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阐释108
16.2.1 解释甲硼烷BH3单体分子的不存在108
16.2.2 解释最简硼烷B2H6的三中心两电子键108
16.2.3 解释BF3单体分子的存在和结构109
16.2.4 解释氯化铝二聚分子Al2Cl6的结构110
16.2.5 解释氟化铝单体分子AlF3的实际存在和结构110
16.2.6 解释氮化硼晶态物质的存在、结构和性质110
16.2.7 解释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111
16.2.8 解释B2H6和Al2Cl6可与某些路易斯碱反应形成稳定的加合物111
16.2.9 解释BF3与NaF反应可形成稳定的NaBF4112
16.2.10 解释硼卤化物BX3的路易斯酸性变化规律为BF3<BCl3<BBr3<BI3112
16.3 结语113
专题17 MO理论和能量补偿原理对碱金属燃烧产物的成因解释114
17.1 问题的提出114
17.2 MO理论和能量补偿原理对碱金属燃烧产物差异性的分析114
17.3 结语117
专题18 巧用逻辑的思维方式,讲活无机的元素化学118
18.1 巧用比较思维,讲解铜族元素的通性和变化规律性119
18.2 善用分析思维,讲解铜元素存在的两种主要价态120
18.3 活用归纳思维,讲解Cu(Ⅰ)的稳定存在形式121
18.4 多用演绎思维,讲解Cu(Ⅰ)和Cu(Ⅱ)的转化条件121
18.5 借用类比思维,讲解金、银相同的提炼方法及CuI、AgBr相同的溶解条件122
18.6 结语123
专题19 问题引导法在过渡元素教学中的应用124
19.1 基于PBL教学策略的无机化学过渡元素教学的问题设计124
19.2 基于LBL教学模式的疑难问题讨论和课堂启发讲解126
19.2.1 过渡元素的族、区归属及其外围电子构型126
19.2.2 过渡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特点126
19.2.3 过渡元素的多态、有色成因127
19.2.4 过渡金属的高价态离子在水溶液中多以氧合离子形式存在的原因127
19.2.5 如何用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解释Cr(Ⅲ)的各种水合、氨合配离子的颜色变化规律128
19.2.6 镧系收缩概念的内涵和成因,镧系元素性质极为相似的结构根源129
19.2.7 第ⅧB族元素中“铁系”“铂系”称谓的原因130
19.2.8 配合物的形成对金属离子氧化还原性的影响130
19.3 结语131
专题20 无机物质的英文命名与解读133
20.1 化学元素的命名与解读133
20.1.1 元素名称中词干的由来133
20.1.2 元素名称中词尾所表示的意义136
20.2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与解读136
20.2.1 非金属元素二元化合物的命名与解读136
20.2.2 无机酸碱的命名与解读137
20.2.3 无机盐的命名与解读137
20.2.4 无机配合物的命名与解读138
20.3 结语138
主要参考文献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