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史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2024740.jpg)
- 徐江雁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3652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75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
第一节 原始人的疾病2
一、口腔疾病2
二、创伤性疾病2
三、孕产和小儿疾病2
第二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3
一、用火3
二、居处3
三、衣着4
四、导引4
五、婚姻5
第三节 原始医疗的起源5
一、内服药5
二、外治法6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7
一、医源于圣人说7
二、医源于巫说7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说8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8
一、伏羲8
二、神农8
三、黄帝9
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的医学10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医药卫生记载11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11
二、对疾病的认识11
三、治疗方法12
四、卫生习俗12
第二节 古籍中的医药卫生记载12
一、《诗经》12
二、《山海经》13
三、《礼记》13
四、《周礼》13
第三节 病因学说的萌芽14
一、气候与疾病14
二、情志与疾病14
三、环境与疾病15
四、饮食与疾病15
第四节 酒与汤剂15
一、酒为百药之长15
二、伊尹与汤液16
第五节 主要医学人物16
一、医缓16
二、医和17
第三章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18
第一节 医药帛书和简牍18
一、云梦秦简19
二、马王堆汉墓医书19
三、张家山汉简20
四、武威汉简21
五、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书21
第二节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23
一、《黄帝内经》23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26
三、《神农本草经》26
四、《伤寒杂病论》28
第三节 养生30
第四节 著名医家32
一、扁鹊32
二、淳于意33
三、郭玉33
四、华佗34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3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36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的发展37
一、王叔和与《脉经》37
二、《中藏经》39
第二节 针灸学39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40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41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41
二、刘涓子与《刘涓子鬼遗方》43
三、陈延之与《小品方》44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45
一、吴普与《吴普本草》45
二、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46
三、雷敩与《雷公炮炙论》47
第五节 养生48
一、炼丹与服石49
二、养生代表人物50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51
一、中朝医药交流51
二、中日医药交流51
三、中印医药交流51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53
第一节 政府医药机构——太医署54
一、隋太医署54
二、唐太医署54
第二节 《内经》的整理与注释55
一、《黄帝内经太素》56
二、《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56
第三节 综合医著57
一、《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57
二、《外台秘要》59
三、《四部医典》60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60
一、《新修本草》60
二、《本草拾遗》61
三、《食疗本草》62
四、《海药本草》62
第五节 病因证候学和临证各科的成就63
一、病因证候学63
二、内科64
三、外科64
四、伤科65
五、妇产科65
六、儿科65
七、五官科66
八、针灸66
九、按摩67
第六节 养生67
一、食疗养生67
二、运动养生67
三、情志养生68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68
一、中朝医药交流69
二、中日医药交流69
三、中印医药交流69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70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71
第一节 政府对医药发展的措施72
一、医政机构和管理制度72
二、发展医学教育73
三、设立校正医书局74
四、医籍的编著和刊行75
五、创立国家药局77
第二节 私撰医药著作78
一、药物学78
二、方剂学79
第三节 经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80
一、《内经》与《难经》的整理和注释80
二、《伤寒论》的研究和注释81
第四节 医学理论发展和临证各科成就83
一、解剖83
二、诊断83
三、病因病机84
四、内科84
五、外科85
六、伤科86
七、妇科86
八、儿科87
九、五官科88
十、针灸88
十一、按摩89
十二、法医89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90
一、金元医家的学术主张90
二、金元医家的学术影响95
第六节 养生95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96
一、中朝医药交流97
二、中日医药交流97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98
四、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99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101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102
一、医事制度102
二、医学教育103
第二节 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103
一、《内经》的研究103
二、《难经》的研究104
三、《伤寒论》的研究104
第三节 本草学的成就104
一、重要本草著作104
二、各具特色的本草著作106
三、药物炮制107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108
一、《普济方》108
二、《医方考》108
三、《祖剂》109
第五节 “戾气学说”与“人痘接种术”109
一、“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109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111
第六节 临证医学112
一、诊断112
二、内科113
三、外科与伤科115
四、妇产科117
五、儿科117
六、眼科与口齿科118
七、针灸119
八、推拿120
第七节 养生120
一、《修龄要旨》120
二、《养生四要》121
三、《养生肤语》121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121
一、中朝医药交流121
二、中日医药交流122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122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124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125
一、医事制度125
二、医学教育和分科125
第二节 古医籍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125
一、古医籍考证和研究125
二、医案和医话127
三、医学类书、丛书和入门书128
四、医学刊物129
第三节 本草学的成就129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132
第五节 温病学说133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133
二、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134
三、温病学说的贡献135
第六节 临证医学136
一、诊断136
二、内科137
三、外科与伤科138
四、妇产科139
五、儿科140
六、五官科141
七、眼科142
八、针灸142
九、推拿143
第七节 养生143
一、《寿世青编》144
二、《老老恒言》144
第八节 中西医汇通思潮144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144
二、中西汇通思潮代表人物145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146
一、中朝医药交流146
二、中日医药交流146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146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中医学148
第一节 医事制度148
第二节 中医教育149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149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150
第三节 经典著作研究和医籍刊行152
一、经典著作研究152
二、中医药丛书、工具书153
三、医案、医话和医论153
第四节 本草学的成就154
一、古代本草著作的整理154
二、临床本草学154
三、普及性本草著作与药物辞典154
四、药物鉴别155
五、中药的近代研究155
第五节 方剂学的成就155
一、方剂课程建设与讲义编写156
二、方书的整理出版156
三、新方创制与剂型改良156
第六节 临证医学157
一、传染病防治157
二、临床医学157
第七节 学术团体与医学刊物159
一、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与《神州医药学报》159
二、绍兴医学会与《绍兴医药学报》159
三、上海医界春秋社与《医界春秋》159
四、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160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药事业161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16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162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162
第二节 中医药医政、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164
一、中医药医政机构164
二、中医药医疗机构165
三、中医药教育166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167
一、中医事业的发展168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169
三、中药生产与科研171
第四节 学术团体与医学刊物172
第五节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173
附录 大事记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