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 雷武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543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选题的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3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9

四、研究方法10

五、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11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23

一、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23

二、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24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方式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相异24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25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26

第二节 中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索2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26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探索2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32

第三节 西方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论述37

一、刘易斯模型37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40

三、舒尔茨的理论41

四、托达罗模式42

五、钱纳里模型44

六、斯塔克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理论模式45

七、推-拉-压理论45

第二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49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49

一、突出的人地矛盾49

二、二元工业化道路的资本排斥劳动50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54

四、不断变革的土地制度55

五、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季节性生产56

六、农产品需求弹性小57

第二节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57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57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5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外在动力59

四、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9

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60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关系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61

七、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62

第三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64

一、农业排斥力64

二、城乡吸纳力68

三、转移摩擦力73

第四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及特点75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与特点75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特点77

第五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方法及测算结果89

一、国际标准模型法89

二、耕地劳动比例法90

三、直接计算法90

四、劳均播种面积推算法91

五、农业技术需要法92

六、比较劳动生产率推算法93

第三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96

第一节 制度障碍96

一、城乡二元分割制度96

二、土地制度102

三、就业制度103

第二节 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104

一、滞后的城市化水平104

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06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109

四、国家投资策略、产业政策111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112

一、已有观念落后,新观念淡薄112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114

第四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15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115

一、积极作用115

二、消极影响119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一、积极作用122

二、消极影响123

第五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125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125

一、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125

二、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127

三、日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129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132

一、韩国模式和中国台湾模式133

二、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拉美模式135

第三节 中国典型地区的成功模式136

一、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就地转移模式136

二、温州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综合转移模式137

三、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合资企业就地转移与吸纳模式137

四、山东省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综合转移模式137

五、上海市郊区“三集中”转移模式137

六、小城镇发展综合转移模式138

七、强村带动就地转移模式138

八、村庄兼并转移模式139

九、中西部贫困地区外出打工转移模式139

十、市场带动转移模式139

第四节 经验借鉴及启示140

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140

二、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141

三、第三产业在吸收农业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1

四、城市化和非农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142

五、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142

六、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143

七、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需要与国情相适应的土地政策143

八、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重要因素144

九、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转移后果144

第六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146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转移146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转移可供选择的模式146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148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158

一、不同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就业:国际经验分析158

二、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状况及其对发展前景的影响164

三、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166

第七章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168

第一节 制度创新168

一、产权明晰、合理流转的土地制度169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户籍制度173

三、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制度174

四、全面、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176

第二节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179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新领域180

二、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新空间181

第三节 积极推动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182

一、加快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业外部就业的领域和途径183

二、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步伐183

第四节 加强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调控186

一、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186

二、调整工农关系,实施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86

三、全面启动综合的宏观经济手段,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187

四、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188

五、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为农村劳动力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188

第五节 培育新型农民188

一、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189

二、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189

三、调整农村教育目标190

四、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190

五、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191

参考文献1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