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再传伤寒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再传伤寒论
  • 韩世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6067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再传伤寒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部 顺编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3

伤寒论卷第一3

平脉法第一3

辨脉法第二6

伤寒论卷第二11

伤寒例第三11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1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16

伤寒论卷第三2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22

伤寒论卷第四3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37

伤寒论卷第五47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47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56

伤寒论卷第六58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58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59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64

伤寒论卷第七70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7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72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73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75

伤寒论卷第八82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82

辨不可吐第十八88

辨可吐第十九88

伤寒论卷第九89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89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93

伤寒论卷第十101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01

伤寒论后序113

中部 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117

前言117

导论 对前人所述《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综合分析118

1历史上由浅入深的《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118

经络说与经络脏腑说118

经络脏腑结合部位说119

六经气化学说119

综合说122

2粗浅而误人的六经实质认识122

单纯八纲说122

单纯证候群说123

参考文献123

正论 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125

1中医学是一门大范围的医学新陈代谢学125

西医学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125

物质三态论125

谈形气医学与形质医学的差异126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126

2经络总论127

论包括经络在内的人体总的物质基础——阴阳二气及中医阴阳理论的科学性127

论以经络为统领的人体脉络系统128

论冲脉的两种含义130

人体生理上的虚实观及对经络实质的认识132

3五行五脏论135

论气立与神机135

论五脏与六腑的不同功用135

谈以地球为中心的五行之气与六气136

论五行理论的科学意义139

4六经标本中气论142

论六气的客观性142

论肾命之火143

《素问》的七篇大论非唐·王冰所著144

《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标本中气145

论人体五行与六气的联系及不同的作用方向147

论《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开阖枢”149

论体内六气与三焦有机联系的作用机制——“开阖枢”150

论六经统领六气153

论一气流行与六经之气分治154

六经气化中已经融会贯通了荣卫血气津液154

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论是对于六经两两相合的三个系统的认识156

论六经血气多少160

论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与经络的输导紧密联系161

再论六经与十二经的关系162

论六经正气传经163

早已被张仲景所掌握的极为复杂的六经六气理论164

5论病因169

论六淫为病、大气为病169

简论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病因176

略谈《伤寒论》的病因病机185

论多病因致病187

6论辨证论治188

论脉证的科学性188

方圆辨证的思维方式及临床举隅189

7论《伤寒论》的治法及方药应用197

8关于《伤寒论》“六经”一些问题的再说明201

论六经201

谈六经为病202

六经是人体生理的功能单位及其系统性203

9《伤寒论》六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04

太阳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04

阳明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07

少阳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09

太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10

少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12

厥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213

附:《伤寒论》流传版本考略215

参考文献220

下部 顺编伤寒论注释223

伤寒论卷第一223

平脉法第一223

辨脉法第二241

伤寒论卷第二270

伤寒例第三270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29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300

桂枝汤310

桂枝加葛根汤315

桂枝去芍药汤32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321

桂枝加附子汤321

桂枝麻黄各半汤322

桂枝二越婢一汤323

桂枝二麻黄一汤324

白虎加人参汤32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26

甘草干姜汤327

芍药甘草汤327

调胃承气汤327

四逆汤327

伤寒论卷第三3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330

葛根汤330

葛根加半夏汤331

麻黄汤331

大青龙汤335

小青龙汤336

桂枝汤339

小柴胡汤343

禹余粮丸(补)348

桂枝甘草汤34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4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50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350

干姜附子汤351

茯苓四逆汤352

芍药甘草附子汤352

调胃承气汤35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54

葛根黄芩黄连汤35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55

真武汤356

五苓散357

茯苓甘草汤35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60

栀子豉汤363

栀子甘草豉汤363

栀子生姜豉汤363

栀子厚朴汤365

栀子干姜汤36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68

桂枝加桂汤36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70

四逆汤374

小柴胡汤377

小建中汤38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84

柴胡加芒消汤385

大柴胡汤386

桃核承气汤391

抵当汤392

抵当丸393

伤寒论卷第四39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395

大陷胸丸397

大陷胸汤398

大柴胡汤400

小陷胸汤401

文蛤散402

五苓散402

白散402

小柴胡汤408

柴胡桂枝汤409

柴胡桂枝干姜汤410

半夏泻心汤413

生姜泻心汤414

甘草泻心汤415

大黄黄连泻心汤416

附子泻心汤417

桂枝人参汤419

赤石脂禹余粮汤420

旋复代赭汤420

十枣汤421

瓜蒂散422

炙甘草汤426

黄连汤427

黄芩汤42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27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428

白虎加人参汤429

白虎汤430

桂枝附子汤431

去桂加白术汤431

甘草附子汤432

伤寒论卷第五43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434

五苓散442

小柴胡汤444

麻黄汤446

桂枝汤446

栀子豉汤448

白虎加人参汤449

猪苓汤449

白虎汤450

茵陈蒿汤454

栀子檗皮汤45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456

吴茱萸汤459

四逆汤460

麻子仁丸461

蜜煎463

调胃承气汤466

大承气汤467

小承气汤467

抵当汤481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483

小柴胡汤486

伤寒论卷第六489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489

桂枝汤491

桂枝加芍药汤493

桂枝加大黄汤49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95

麻黄细辛附子汤502

麻黄附子甘草汤503

附子汤503

四逆汤505

通脉四逆汤507

白通汤508

白通加猪胆汁汤508

桃花汤510

真武汤511

四逆散512

吴茱萸汤513

猪苓汤517

黄连阿胶汤517

大承气汤518

猪肤汤520

甘草汤520

桔梗汤520

苦酒汤521

半夏散及汤52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22

当归四逆汤52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526

鸟梅丸527

通脉四逆汤530

四逆汤530

麻黄升麻汤534

瓜蒂散536

茯苓甘草汤537

白虎汤538

桂枝汤54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45

白头翁汤547

小承气汤548

栀子豉汤548

吴茱萸汤551

小柴胡汤551

伤寒论卷第七553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53

五苓散555

理中丸555

四逆汤556

四逆加人参汤55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557

桂枝汤558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59

烧裈散559

小柴胡汤560

竹叶石膏汤560

理中丸561

牡蛎泽泻散561

枳实栀子汤562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564

禹余粮丸(补)570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572

桂枝汤573

四逆汤576

桂枝加葛根汤57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577

桂枝加桂汤577

葛根汤577

葛根加半夏汤577

葛根黄芩黄连汤578

麻黄汤579

大青龙汤580

小青龙汤581

五苓散581

小柴胡汤582

柴胡桂枝汤582

麻黄附子甘草汤583

伤寒论卷第八584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584

麻黄汤584

桂枝汤584

桂枝加附子汤585

桂枝二麻黄一汤585

白虎加人参汤585

甘草干姜汤586

芍药甘草汤586

调胃承气汤586

四逆汤586

柴胡桂枝汤587

桂枝甘草汤58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88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58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589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589

真武汤590

五苓散590

茯苓甘草汤590

生姜泻心汤591

芍药甘草附子汤591

大柴胡汤592

大承气汤592

蜜煎593

辨不可吐第十八593

辨可吐第十九594

伤寒论卷第九597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97

当归四逆汤605

甘草泻心汤609

大承气汤610

小承气汤610

蜜煎611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612

大陷胸汤613

十枣汤613

桃核承气汤614

抵当丸614

抵当汤614

茵陈蒿汤615

大柴胡汤615

大承气汤617

小承气汤622

桂枝汤623

调胃承气汤624

伤寒论卷第十625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625

桂枝麻黄各半汤626

桂枝汤626

桂枝去芍药汤62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2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62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628

葛根黄芩黄连汤628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628

白虎汤629

白虎加人参汤62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62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30

四逆汤630

茯苓四逆汤630

干姜附子汤630

栀子豉汤632

栀子甘草豉汤632

栀子生姜豉汤632

栀子厚朴汤633

栀子干姜汤634

大陷胸汤634

半夏泻心汤636

甘草泻心汤636

大黄黄连泻心汤637

五苓散637

桂枝人参汤637

赤石脂禹余粮汤637

旋复代赭汤638

柴胡桂枝干姜汤63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40

柴胡加芒消汤640

大柴胡汤640

调胃承气汤641

小承气汤642

大承气汤642

抵当汤643

桂枝加芍药汤644

麻黄升麻汤64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645

附录646

《顺编伤寒论注释》引用注家及参考书目646

顺编本与原宋本所对应的条号649

方剂索引657

古今剂量折用法6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