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 第2版
  • 吴功宜,吴英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6438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74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0章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设计与组织的总体说明1

0.1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性质1

0.2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设计2

0.2.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2

0.2.2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组织的基本思路4

0.3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设计与章节的结构5

0.3.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单元的划分5

0.3.2 关于广域网与局域网、城域网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内容的安排6

0.3.3 全书的知识点结构的组织7

0.3.4 《计算机网络》教材体系与教学安排的建议9

0.3.5 《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编写的指导思想11

0.3.6 教学方法的讨论13

0.4 计算机网络技术演变与教材内容的更新17

0.4.1 计算机网络技术演变对教学内容的影响17

0.4.2 国外经典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分析18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22

1.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结构22

1.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22

1.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23

1.1 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要点的理解24

1.2 对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的理解25

1.2.1 计算机网络定义的基本要点25

1.2.2 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的理解26

1.3 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要点的理解30

1.3.1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划分的意义与局限性30

1.3.2 组网方式的变化与现代网络系统的结构特点31

1.4 对计算机网络的拓扑构型要点的理解32

1.4.1 网络拓扑构型的要点32

1.4.2 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方法的理解32

1.5 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34

1.5.1 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34

1.5.2 线路交换的特点39

1.5.3 存储转发交换的特点39

1.5.4 数据报方式与虚电路方式的比较40

1.6 典型计算机网络41

1.6.1 ARPANET的发展过程41

1.6.2 ARPANET对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贡献44

1.6.3 TCP/IP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研究44

1.6.4 TCP/IP协议的应用45

1.6.5 Internet的发展46

1.6.6 Web技术对Internet应用发展的影响51

1.6.7 搜索引擎技术研究与发展56

1.6.8 P2P文件共享技术的发展60

1.7 网络计算研究与应用的发展62

1.7.1 网络计算的基本概念62

1.7.2 移动计算网络与无线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研究与发展63

1.7.3 多媒体网络的研究与应用73

1.7.4 网络并行计算的研究与应用74

1.7.5 存储区域网络的研究与应用76

第2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77

2.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的结构77

2.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77

2.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77

2.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79

2.1.1 对网络通信协议的理解79

2.1.2 对网络协议、协议族基本概念的理解80

2.1.3 对协议、层次、接口与体系结构概念的理解81

2.1.4 对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的理解82

2.1.5 对确认和重传机制的理解83

2.2 对OSI参考模型评价的理解84

2.3 对TCP/IP参考模型评价的理解85

2.4 网络与Internet协议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85

2.4.1 网络协议标准组织85

2.4.2 RFC文档86

2.4.3 Internet管理机构87

2.4.4 Internet管理和研究机构网址89

2.5 一种建议的参考模型89

第3章 物理层90

3.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结构90

3.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90

3.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90

3.1 对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基本概念的理解92

3.2 对数据通信基本概念的理解93

3.2.1 对信息、数据和信号概念的理解93

3.2.2 数据通信研究的主要问题94

3.2.3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96

3.3 数据编码技术104

3.3.1 数据编码类型104

3.3.2 对多相调制方法的理解105

3.3.3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105

3.4 对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的理解107

3.4.1 观察与分析电信号的时域方法与频域方法107

3.4.2 傅里叶分析的基本方法7

3.4.3 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分析108

3.4.4 数字信号的频谱特点109

3.4.5 对通信信道带宽对基带传输影响的理解110

3.4.6 对奈奎斯特准则与香农定律的理解111

3.5 对频带传输方法的理解115

3.5.1 电话交换网的结构115

3.5.2 频带传输的定义116

3.5.3 调制解调器的基本工作原理116

3.5.4 EIA RS-232物理接口标准119

3.6 对多路复用技术的理解122

3.6.1 多路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122

3.6.2 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123

3.6.3 波分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123

3.6.4 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123

3.6.5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与统计时分多路复用124

3.7 对同步数字体系SDH的理解125

3.7.1 SDH发展的背景125

3.7.2 SDH速率体系的基本概念126

3.7.3 SDH速率体系127

3.7.4 SDH的主要技术特点128

第4章 数据链路层130

4.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结构130

4.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130

4.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130

4.1 对差错产生与差错控制方法的理解131

4.1.1 为什么要设计数据链路层131

4.1.2 对差错产生的原因和差错类型的理解132

4.1.3 理解误码率定义的要点133

4.1.4 对检错码与纠错码的理解133

4.1.5 对循环冗余编码工作原理的理解134

4.1.6 对差错控制机制要点的理解134

4.2 对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的理解136

4.2.1 物理线路与数据链路136

4.2.2 对数据链路控制原理的理解136

4.2.3 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的服务137

4.3 面向字符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138

4.3.1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分类138

4.3.2 面向字符型协议实例139

4.4 面向比特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140

4.4.1 HDLC发展过程140

4.4.2 对数据链路的配置方式和数据传送方式要点的理解140

4.4.3 HDLC的帧结构141

4.5 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层142

4.5.1 Internet数据链路层协议142

4.5.2 SLIP协议的技术要点143

4.5.3 CSLIP协议的技术要点143

4.5.4 PPP协议144

第5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145

5.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的结构145

5.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145

5.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146

5.1 局域网与城域网基本概念146

5.1.1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146

5.1.2 局域网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分类147

5.1.3 对IEEE 802组织与IEEE 802.3协议结构的理解150

5.2 Ethernet与高速局域网技术的发展153

5.2.1 ALOHANET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53

5.2.2 Ethernet的产生与发展154

5.2.3 高速Ethernet技术的发展156

5.3 对Ethernet核心技术的理解158

5.3.1 ALOHANET与Ethernet158

5.3.2 CSMA/CD理论研究的发展159

5.3.3 CSMA/CD、Token Bus与Token Ring特点的比较163

5.4 Ethernet协议的实现167

5.4.1 Ethernet协议结构167

5.4.2 Ethernet发送与接收流程设计170

5.4.3 Ethernet帧结构174

5.4.4 Ethernet的MAC地址175

5.4.5 Ethernet网卡结构177

5.4.6 Ethernet物理层标准180

5.5 Fast Ethernet182

5.5.1 Fast Ethernet的基本特点182

5.5.2 Fast Ethernet介质专用接口MII182

5.5.3 Fast Ethernet的物理层标准183

5.5.4 100Base-T的4B/5B编码方法183

5.5.5 全双工与半双工工作模式184

5.5.6 10Mbps与100Mbps速率自动协商功能185

5.6 Gigabit Ethernet186

5.6.1 Gigabit Ethernet的基本特点186

5.6.2 Gigabit Ethernet的物理层协议187

5.6.3 Gigabit Ethernet对IEEE 802.3协议的调整188

5.6.4 吉位介质专用接口GMII190

5.7 10Gbps Ethernet191

5.7.1 10Gbps Ethernet的主要特点191

5.7.2 10Gbps Ethernet的物理层协议192

5.7.3 10Gbps Ethernet对IEEE 802.3协议的调整193

5.8 交换式局域网195

5.8.1 局域网连接设备与网桥196

5.8.2 透明网桥与生成树协议STP200

5.8.3 局域网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204

5.8.4 局域网交换机的帧转发方式205

5.8.5 局域网交换机的结构207

5.9 虚拟局域网209

5.9.1 虚拟局域网的基本概念210

5.9.2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210

5.9.3 虚拟局域网的组网方法211

5.9.4 虚拟局域网的优点212

5.10 无线局域网213

5.10.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213

5.10.2 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213

第6章 网络层219

6.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结构219

6.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219

6.0.2 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220

6.1 对网络层作用与IP协议要点的理解222

6.1.1 网络互联的需求是推动网络层和IP协议研究的原动力223

6.1.2 网络层协议必须独立于互联网络通信子网所采用的技术223

6.1.3 IP协议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223

6.1.4 网络层中常用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24

6.2 对IP地址概念的理解225

6.2.1 IP地址类型225

6.2.2 确定一个IP地址的类229

6.2.3 特殊地址形式231

6.2.4 IP地址的申请与管理231

6.3 对子网与超网基本概念的理解233

6.3.1 为什么要划分子网与超网233

6.3.2 对子网掩码与子网地址空间划分办法的理解233

6.3.3 子网规划与地址空间划分举例234

6.3.4 可变长度子网掩码VLSM的技术要点241

6.3.5 无类域间路由技术要点242

6.3.6 专用IP地址与内部网络地址规划方法248

6.4 对IP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技术要点的理解258

6.4.1 IP分组交付258

6.4.2 对路由选择算法基本概念的理解259

6.4.3 提高路由表查询效率的基本方法260

6.5 Internet的路由选择协议261

6.5.1 自治系统与路由选择协议261

6.5.2 对于内部网关协议要点的理解262

6.5.3 对于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要点的理解263

6.5.4 对于外部网关协议要点的理解265

6.6 对IP协议技术要点的理解267

6.6.1 IP协议的特点267

6.6.2 IP数据报的格式268

6.6.3 对IP数据报的分片与组装技术要点的理解271

6.6.4 IP数据报选项273

6.7 对地址解析技术要点的理解280

6.7.1 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280

6.7.2 对地址解析协议技术要点的理解281

6.7.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284

6.8 对路由器与第3层交换技术要点的理解284

6.8.1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284

6.8.2 对路由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理解285

6.8.3 路由器技术演变与发展287

6.8.4 对路由器与第3层交换机异同点与应用范围的理解290

6.9 对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要点的理解291

6.9.1 控制报文协议的作用与特点291

6.9.2 ICMP数据报格式与类型292

6.9.3 ICMP差错报告数据报293

6.9.4 ICMP查询报文298

6.10 对IP多播与Internet组管理协议的理解302

6.10.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302

6.10.2 Internet组管理协议304

6.10.3 多播路由器与IP多播中的隧道技术305

6.11 对IPv6、IPSec与ICMPv6协议要点的理解306

6.11.1 对IPv6协议要点的理解306

6.11.2 ICMPv6与IPv6的网络层协议结构311

6.11.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方法312

6.11.4 对IPSec技术要点的理解314

第7章 传输层316

7.0 学习目的、要求和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316

7.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316

7.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316

7.1 对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的理解317

7.1.1 单机系统中的进程通信方法317

7.1.2 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的特点318

7.1.3 对进程间相互作用模式client/server的理解319

7.1.4 进程通信中client/server模式实现方法321

7.2 对传输层的基本功能的理解325

7.2.1 传输层的端到端通信325

7.2.2 传输层协议的基本功能326

7.2.3 网络服务与服务质量QoS328

7.3 用户报文协议UDP329

7.3.1 UDP协议的主要RFC文档与特点329

7.3.2 UDP的基本工作过程330

7.3.3 UDP端口号332

7.3.4 UDP数据报格式334

7.3.5 UDP检验和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示例335

7.4 传输控制协议TCP337

7.4.1 关于TCP协议的主要RFC文档337

7.4.2 TCP协议的主要特点339

7.4.3 TCP的端口号分配和socket地址340

7.4.4 TCP报文段格式341

7.4.5 对TCP流量控制技术要点的理解345

7.4.6 对TCP差错控制技术要点的理解347

7.4.7 TCP传输连接建立、维护与释放350

7.4.8 对TCP状态转换图的理解352

第8章 应用层355

8.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和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355

8.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355

8.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355

8.1 应用层协议基本概念的理解356

8.2 对域名系统技术要点的理解357

8.2.1 学习域名系统的目的357

8.2.2 关于域名系统的主要RFC文档、标准草案与Internet标准357

8.2.3 域名解析与地址解析的区别358

8.2.4 域名系统研究的背景与设计目标358

8.2.5 域名系统的解决方案360

8.2.6 域名数据库361

8.2.7 域名系统技术发展与安全问题364

8.3 对电子邮件系统技术要点的理解367

8.3.1 关于电子邮件协议的主要RFC文档、标准草案与Internet标准367

8.3.2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367

8.3.3 对电子邮件体系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368

8.3.4 邮件报文交付的三个阶段370

8.3.5 SMTP协议要点371

8.3.6 通用协议Internet邮件扩展MIME协议要点375

8.3.7 POP3与IMAP4协议376

8.4 对FTP技术要点的理解377

8.4.1 关于FTP协议的主要RFC文档、标准草案与Internet标准377

8.4.2 FTP协议的主要特点378

8.4.3 RFC 959定义的FTP主要命令378

8.4.4 简易文件传输协议TFTP要点379

8.5 对WWW技术要点的理解380

8.5.1 关于WWW服务的主要RFC文档、标准草案与Internet标准380

8.5.2 对WWW服务方法的理解380

8.5.3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要点381

8.5.4 对客户、服务器的持续、非持续连接与协商方法的理解389

8.5.5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要点392

第9章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395

9.0 本章学习目的、要求与知识点结构395

9.0.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395

9.0.2 本章知识点的组织与结构395

9.1 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与研究的主要问题的理解396

9.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396

9.1.2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397

9.1.3 网络安全服务与安全标准399

9.1.4 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402

9.1.5 网络安全策略制定的方法与基本内容405

9.1.6 网络安全问题的鉴别与受到威胁时的行动方案409

9.2 对加密与认证技术要点的理解413

9.2.1 密码算法与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414

9.2.2 对称密钥密码体系的要点414

9.2.3 对称密钥密码体系实现方法举例415

9.2.4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系要点418

9.2.5 公钥加密实现方法的举例419

9.2.6 对密钥的管理与CA认证中心概念的理解422

9.2.7 对数字信封技术要点的理解423

9.2.8 对数字签名技术要点的理解423

9.2.9 了解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425

9.3 对防火墙技术要点的理解426

9.3.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426

9.3.2 包过滤路由器427

9.3.3 应用级网关的概念427

9.3.4 防火墙系统结构分析429

9.3.5 选择防火墙产品应注意的问题433

9.4 对网络防攻击与入侵检测技术要点的理解435

9.4.1 网络攻击方法分析435

9.4.2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436

9.4.3 入侵检测的基本方法437

9.5 对网络文件备份与恢复技术要点的理解437

9.5.1 网络文件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437

9.5.2 网络文件备份的基本方法438

9.6 对网络防病毒技术要点的理解438

9.6.1 造成网络感染病毒的主要原因438

9.6.2 网络病毒的危害439

9.6.3 典型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439

9.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方法440

9.7 对网络管理技术要点的理解440

9.7.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440

9.7.2 OSI管理功能域441

9.7.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442

参考文献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