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 金之钧,张一伟,王捷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4168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油气藏-生成机理-研究;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3

第一节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建造3

一、油气运聚成藏模拟实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

二、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建造7

第二节 油气生成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12

一、概述12

二、碎屑岩系统烃源岩生排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15

三、碳酸盐岩油气生排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15

四、烃源岩催化成烃物理模拟方法与技术17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聚模拟方法与技术19

一、孔隙介质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和方法19

二、裂缝介质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和方法22

三、输导层和圈闭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模拟技术和方法26

第四节 油气保存与破坏的模拟方法与技术27

一、天然气扩散系数的模拟方法和技术27

二、断层涂抹层形成的模拟实验30

三、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30

第二章 油气成藏数据库建设及数值模拟方法与技术33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3

一、油气成藏数据库建设33

二、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研究33

第二节 油气成藏数据库结构及功能36

一、需求分析36

二、系统的数据结构37

三、系统软件的结构38

四、系统的物理结构41

五、系统界面42

第三节 盆地数值模拟方法46

一、盆地模拟与评价的研究内容46

二、用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软件系统开发及结构和功能47

三、BMPES系列软件在松辽盆地北部的应用48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50

一、含油气系统模拟研究内容简介50

二、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系统(PSMES)简介52

第五节 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系统(PMBES)55

一、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内容55

二、勘探目标模拟与评价系统(PMBES)简介55

第三章 油气成藏流体历史分析方法59

第一节 成藏期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59

一、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59

二、成藏期分析新思路——成藏化石记录的流体历史分析60

三、成藏期定量分析基础——烃类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61

第二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成岩矿物定年64

第三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方法之二:流体包裹体定年67

第四节 成藏期定量分析的其他方法70

一、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定年70

二、储集层固体沥青定年70

三、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定年70

四、生烃时限分析71

第四章 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方法与实例73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73

一、国外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发展73

二、含油气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73

第二节 油气成藏体系的基本概念74

一、油气成藏体系的定义74

二、油气成藏体系的结构及其分类75

第三节 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方法77

一、油气成藏体系综合研究77

二、油气成藏体系成熟度研究79

第四节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意义80

一、问题的提出80

二、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基本模式与主控因素81

三、结论88

第五节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油气成藏体系89

一、塔里木盆地成藏地质条件89

二、塔里木盆地成藏旋回与塔中地区成藏体系划分90

三、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91

四、塔中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93

五、成藏体系与勘探分析94

第五章 油气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97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7

第二节 生烃过程中的催化机理与定量模型99

一、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99

二、催化生烃特征及定量模型的建立100

三、干酪根催化生烃机制102

四、主要结论与认识104

第三节 碎屑岩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104

一、生烃机理104

二、排烃机理106

三、生烃定量模型107

四、排烃定量模型110

第四节 碳酸盐岩生排烃机理与定量模型114

一、碳酸盐岩不同组成的生排烃特征比较114

二、碳酸盐岩生烃机理与生烃定量模型117

第五节 影响油气生排的主控因素与定量模式122

一、油气生排门限概念122

二、油气生排主控因素122

三、油气生排特征与定量模式123

四、油气排运的动力学特征与定量模式126

第六章 不同介质条件下油气运聚机理与定量模型130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30

第二节 孔隙介质油气运移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132

一、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132

二、压差驱动下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136

三、热力作用下孔隙介质油气运移的动力学机制140

第三节 孔隙介质含油饱和度增长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142

一、实验模型与实验方法142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143

第四节 裂隙介质油气运移动力学机制与定量模型146

一、裂隙介质油气运移的实验模拟146

二、裂隙介质油气运移的数值模拟151

第五节 非均质输导砂层油气运聚动力学机制及模式157

一、非均质砂层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地质研究158

二、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160

三、层内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164

第六节 断层输导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机制173

一、沾化凹陷断层对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的地质模型173

二、断层输导系统油的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174

三、断层输导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及模式177

第七节 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聚的动力学机制及模式183

一、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183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183

第七章 油气保存与破坏机理及定量研究186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86

一、盖层封闭性研究:186

二、天然气扩散作用研究187

三、断层封闭性研究187

四、原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188

五、原油化学热解成气的研究189

六、油气藏破坏特征研究189

第二节 物理扩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190

一、天然气扩散作用及其地质模型与数学模型190

二、实例分析192

第三节 物理渗流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194

一、盖层裂缝研究194

二、断层涂抹层形成特征定量研究196

第四节 化学热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201

一、原油热裂解产气率201

二、原油热裂解成气化学动力学模型201

三、原油热裂解成气转化率特征203

四、热力对油藏的破坏及对气藏的补给205

第五节 生物降解作用及其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定量研究206

一、原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206

二、油藏菌解类型及其特征211

第八章 典型区带油气藏解剖及定量研究215

第一节 典型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工作程序215

一、主要研究内容215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215

第二节 东部裂谷盆地富油气区成藏研究216

一、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背斜油气藏成藏分析216

二、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成藏模式218

第三节 中西部克拉通盆地成藏研究220

一、川东地区五百梯石炭系气藏成藏机理220

二、塔中隆起塔中4油田成藏机理229

第四节 西部前陆盆地(吐哈盆地)成藏研究231

一、鄯善油田油气成藏机理231

二、吐玉克油田稠油油藏成藏机理233

第九章 几种特殊的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239

第一节 突发式油气成藏机理研究239

一、突发式油气成藏地质概念模式的建立239

二、突发式油气成藏的流体包裹体依据239

三、突发式油气成藏模式及其意义241

第二节 热循环对流成藏机理与模式242

一、沉积盆地中的热对流242

二、热对流对烃类运移和聚集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地质研究245

第三节 深盆气成藏机理与模式247

一、深盆气藏简介247

二、深盆气成藏机理与模式247

三、深盆气预测方法与原理249

四、吐哈盆地深盆气研究251

五、深盆油成藏讨论252

六、中国深盆气勘探前景展望253

第十章 不同构造类型沉积盆地的油气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257

第一节 不同构造类型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特征257

一、前陆盆地构造演化257

二、裂谷盆地的演化特征259

三、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260

第二节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要素的统计特征261

一、前陆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262

二、裂谷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261

三、克拉通盆地成藏要素统计特征262

第三节 前陆盆地温压场和应力场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264

一、温度场特征264

二、压力场特征266

三、应力场特征276

第四节 克拉通盆地温压场和应力场特征(以四川盆地为例)279

一、温度场特征279

二、压力场特征286

三、应力场特征293

第五节 裂谷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特征(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298

一、地温—地压系统特征298

二、温压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299

第十一章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研究303

第一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303

一、油气藏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案303

二、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303

三、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的分布规律308

第二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313

一、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313

二、中国中西部克拉通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318

三、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烃源岩分布特征322

第三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储集层分布特征323

一、主要储集层(体)的分布时代323

二、主要储集层(体)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324

三、主要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325

四、生储配置关系及其分布特征326

第四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运移聚集特征326

一、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成藏运移特征327

二、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聚集特征与主控因素329

第五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保存与破坏特征331

一、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分布331

二、中国油气藏破坏状况及分布332

三、盆地发展演化阶段对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控制335

第六节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335

一、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335

二、中国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的主控因素336

第十二章 中国油气勘探战略选区预测341

第一节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勘探341

一、前裂谷期沉积单元的勘探潜力分析341

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勘探潜力分析342

第二节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343

一、前陆盆地的概念343

二、前陆盆地的类型344

三、前陆盆地的发育历史及形成的力学机制345

四、前陆盆地的分布及含油气性346

第三节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349

一、关于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若干认识349

二、认识克拉通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的技术关键355

三、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勘探355

第四节 与走滑作用有关的含油气盆地勘探357

一、富油气走滑盆地概述357

二、走滑断层控盆和含油气机制357

三、国内三大走滑构造体系与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359

第五节 中国北方石炭一二叠系油气远景分析366

第六节 中国南方志留系、三叠系油气远景分析369

一、志留系369

二、三叠系370

第七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及潜在大、中型油气田预测372

一、中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探明油气资源量分析比较372

二、中国含油盆地油气资源预测373

三、中国大、中型油气田潜在发育的盆地预测376

第八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体系剩余资源潜力分析及潜在大、中型油气田预测380

一、潜在发育区预测的方法和原理380

二、有利于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的潜在发育区预测383

三、有利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的潜在油气成藏体系预测383

参考文献386

热门推荐